旅星
https://images.plurk.com/6OZz9VezoBw94fe4l1hsCh.png
https://images.plurk.com/4vEuS7x1kGh1bd4VDlRgtg.png https://images.plurk.com/cUYP9Zv8ytqs3hVcimuZ5.png
滿有趣的
(內有藤本樹中篇漫畫『Look Back』劇情透露)
旅星
Microsoft Edge自帶的截圖功能好好用喔(?)
茶茶丸
可能是「設計」感太強被看出來(?
茶茶丸
某種格式之類的
旅星
岩下朋世「讀到一些對『Look Back』語帶批判甚至距離感的感想,頗有領悟。我自己對這部作品的讀法是屬肯定那一邊的,不過也覺得這的確是部,讀完後反而會想把自己那一頭熱給降溫冷靜下來的漫畫」

DIESKE「『Look Back』的完成度本身自是無需質疑,但對於表現給讀者看這件事情,帶有太高的自覺,甚至將所有想表現的毫無保留地發揮殆盡。表面上看起來它是在誘發讀者的想像力,實際上全都是預先準備完善的結果。就這點而言,是好是壞,似乎還能夠再琢磨。我自己也還沒能給出明確的評價。」
旅星
==以下包含『Look Back』劇情透露==
旅星
就這篇而言,我個人不覺得設計感是缺點,主要還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外掛太強:指向具體社會事件、包裹作者個人經驗、引用其他作品脈絡,招招出盡。這部作品不是獨立存在,而是本身就是社會性的存在,這是需要深埋數年才能發出一次的絕招,絕不可能連發的。

當作者嘗試用虛構作品來彌補現實缺憾的時候,這就已經是在設計了,那麼設計感怎麼會是缺點呢,作者的自覺、自醒,甚至設計感本身「不夠自然」的漏洞,恰恰是這部作品最殘酷也最真切的地方--這當然聽起來很像是詭辯,但正因為這部作品把以上三種招式都用掉,讓你很難說這是詭辯,所以這才稱得上是大絕招。
旅星
『Look Back』引用的兩個外部作品,「Don't Look Back in Anger」是2017年Ariana Grande在Oasis的故鄉曼徹斯特開演唱會遇上恐怖攻擊後,大家拿來悼念並表達希望積極向前的歌曲,是用音樂紀念音樂;『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是昆汀・塔倫提諾向美國輝煌電影歷史致敬,假想曼森慘案被阻止,名演員莎朗・蒂不會死於刀下的平行宇宙,是用電影紀念電影。

這部作品的內在是用漫畫(藤野的空想→作中作四格)紀念漫畫(京本),外在是藤本樹用自己的作品紀念影響他深遠的京都動畫,再外在甚至不只藤本樹個人,而是來自全世界的紀念(這篇漫畫是以日英雙語在網路上同步刊出)
旅星
然而與此同時,這部作品的紀念帶著高度自覺,「我知道我自己正在紀念」的反身性。就作品內在文脈而言,那段平行世界的情節完全可以用藤野個人的空想來說明--包含作中「背中を見て」那篇四格漫畫,作者署名是京本,筆跡看起來卻像藤野所寫,都蘊含著自覺。

作中作(蘊含自覺【簽名筆跡】)→對內在作品世界的紀念
= 作品(蘊含自覺【作者自傳成分】)→對外在現實世界的紀念

所以這個紀念是沒有其他出路,而只能回到自身(前面作者自傳成分的積累才得以爆發)--只能回到最後一頁,作家自己(內在角色藤野=外在作者藤本)選擇繼續創作的背影,於是,這篇漫畫就算包含幻想情節,結論卻極其現實,就算過程充滿熱情,最後卻歸諸冷靜。
旅星
正因如此,有些人會對這篇漫畫產生距離感甚至排斥,也是可以理解的:「你藤本樹自以為已經可以冷靜,我們還沒辦法冷靜啊!」
而在同業漫畫家看來,這篇也很難說是「漫畫能夠拯救一切」提供場域讓大家交流共鳴的讚歌,反而更像是「老子會繼續畫下去,你們就等著看」的自我明志
旅星
參考網路討論,整理看看「Look Back」的含意
*外在社會回顧歷史悲劇事件
*作者藤本樹回顧自己的人生
*藤野回顧自己的人生(包含中途回溯的平行宇宙)
*69頁,藤野回過頭看跟在自己身後的京本(也是兩人關係的比喻)
*84頁,藤野的台詞「你(京本)就看著我的背影好好成長吧」(也是後來的伏筆)
*作中作四格漫畫『背中をみて』的標題--用古典搞笑梗,以京本署名,既總結藤野幻想,也表達京本從後頭看著藤野,了解他表面逞強,其實總是背裡受傷
*130-131頁,藤野在京本房內回頭望
*藤野(跟讀者)看到京本外套背面的簽名--既代表京本走向創作的初衷,也代表藤野自己的初衷
*貫穿整部漫畫,尤其最後一頁的,作家創作的背影
*back也可指背景,既是京本志向,也是作者藤本樹向自己的助手致敬(作中也引用多張他過去作品的背景)
旅星
所以我對於像今井哲也這類的看法
https://images.plurk.com/5UKa6p6xR8aYarY5HPo6qU.png
「『Look Back』確實是非常有趣非常厲害的作品。但我總對於,以這種方式將那個事件昇華成了不起的娛樂作品,或是提供一個世界觀讓讀者得以共鳴並沉浸於祈禱或祝福般的氛圍之中,之類的事情,感到巨大而不明所狀的恐懼,甚至思緒也沒法整理清楚。雖說純以作品而言是真的很有趣。」
今井哲也 on Twitter
就會覺得說,我不覺得這部作品提供了祈禱或祝福。的確有人可以藉著這部作品來進行這些行為,但那是屬於二次利用的範疇。至少我自己看起來,這部作品終究回歸的是個人。
(創作倫理問題是可以討論啦,不過畢竟也沒有指明事件……但會討論到該事件也應該是可預期範圍,甚至根本就是主要目的……這部分我不懂orz)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