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語冰
《我們與惡的距離》
卡司很龐大,製作成本也很雄厚,同時題材是台灣很敏感的社會議題,兩個案子也影射數個台灣重大隨機殺人案件。
不負眾望劇情很精彩。除了收看平台沒那麼多元以外,完全可以想像轟動一時的影集。
夏蟲語冰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李曉明隨機殺人案開始,描述加害者與被害者在事件過後受到的傷害,故事的格局很大。
夏蟲語冰
首先從李大芝的視點開始刻劃加害者父母被社會公審,躲躲藏藏的心情,尤其是身為家人,他們三個對於李曉明有更多的疑問,在社會輿論瘋狂追殺的同時,他們不比社會大眾更了解案發經過,也比社會大眾更想知道李曉明的作案動機。李曉明最後因為輿論而被不正義的程序處死當晚,情境我相信是取材自黃致豪律師分享過的鄭捷火速被處死的那天晚上,可以參考這篇黃致豪在TED的演講,11:08開始:
死刑辯護教我的事情 | Confessions of a death row lawyer | 黃致豪 ...
夏蟲語冰
李大芝在整個故事裡面的比重是很重的,由她隱藏身分開始鋪下謎團,同時也因為這個紙包不住火的秘密受到各種傷害,例如在工作上被迫報導親人被執行的新聞、被受害者家屬以職權追殺、被曾經喜歡過的學長利用、還有社會大眾跟風式的公審以及不諒解。公視的每一部片裡面,我都在尋找編劇在殘酷社會中的善意,而這部片中我所看到的、非常偉大的善意是應思悅,我幾乎無法想像李大芝在沒有應思悅的狀況下如何獨自對抗整個嗜血的社會。
夏蟲語冰
應思悅是我覺得這部片所以寫實元素中一個最不寫實、我卻最希望真有其人的人。首先是對於背景不明的房客無私地關懷,對思覺失調的弟弟百般包容,再來是到最後選擇了放棄世俗價值上有錢的未婚夫,選擇照顧弟弟。各種層面都重現了應思悅對人的關懷大於世俗物質的層面,尤其是姐弟之間的感情深厚,病人本身失控加上外界的目光,很多次她都中流砥柱地保護了李大芝以及應思聰兩個人。我覺得這個人的存在相當不容易,對我而言她是很多社會寫實片中唯一一個虛構成分很高而且相當救贖的存在。
我們幾乎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應思悅這樣的人物,與惡會故事發展下去幾乎沒有剎車的點,只會不斷朝比深淵更深的地方加速行駛。
夏蟲語冰
應思聰的方面則是太寫實,可以作為描述精神疾病家人的一種典型,尤其是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的號發年齡是20到30歲,這段期間大約是大學、研究所、服兵役、初入職場的時間,很難界定患者本身的焦慮、憂鬱或是其他失控症狀是特定場域的適應不良,或者是需要醫療幫助。尤其是精神疾患缺乏物理上的證據,網路上又有很多以精神疾患情緒勒索親友的例子,造成憂鬱症首先面對的是親朋好友的質疑、不諒解。與惡的戲劇中,同時也描述了病患本人對於自己有精神疾病的事實同樣難過痛苦、藥物副作用以及藥物服從性這些議題,很多時候我對於應思悅怎麼應付應思聰捏一把冷汗。
畢竟在我的成長歷程裡面,我所聽到的很多例子是,家人兩手一攤放棄了,甚至是在隨機殺人的個案中,也還有加害者家屬主張,他們已經放棄了。
夏蟲語冰
就像是李大芝曾經被獵巫、被學長背叛、被追殺到自己最後僅有的棲身之所,她說當一個殺人犯沒有什麼困難的
對於一個已經被社會孤立、放棄的人來說,確實任何更重的輿論與刑責,都不需要去在乎,活著而被所有人拋棄甚至被所有人當作瘟疫,這本身就是一種折磨。
對於應思聰來說,服藥過後他的外觀形象似乎很像是已經與外界有所隔閡,但我相信他對於外界給予他的言論是有感受的。他能感受到繼母不歡迎他、能感受到姐姐因為他被親家刁難、能感受到同學對於他的不能理解、能感受到職場並不歡迎他也不認可他過去的成就,他雖然表現得似乎自我封閉,也沒辦法表達心裡的感受,但是這些輿論都是很直接的傷害他。尤其是當他問應思悅為什麼是他的時候,那個場景我特別難過。
夏蟲語冰
精神疾病最需要的是幫助與接納,但很可惜這些都是精神疾病患者本身最難取得的。我常常說身心障礙的當事人有時候需要更超過健康時的決心,因為不論是服藥、復健、甚至是回歸到自己原本的生活,都很難得到最需要的人際支持。
這非常好理解,甚至連我自己看過我的朋友發病,我都很能理解,精神疾病的發作超過一般人的認知範圍,就像金鼎凱會理所當然感到害怕,完全都是屬於合情合理的反應。
我現在常常覺得患者當事人沒有病識感也沒有決心的話,那活著真的對自己跟僅存沒有逃走的家人都是折磨。
夏蟲語冰
影片最後的高潮就是應思聰到宋喬平辦公室的那一段,他大吼著這些都是騙我的,同時持有玻璃碎片威脅,當時趕到門口的全部的人,也都是整個故事開頭李曉明事件的直接與間接受害者,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幾乎是隔著門觀察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發生的下一個李曉明事件。
然而一門之隔的兩個世界,並沒有善惡之分,而是每個人背負著屬於自己的傷痛,我想在應思聰內心的很孤獨的社會中,終於有人願意接納他的脆弱,他才終於能夠感受到他身邊摯愛的家人朋友,同時也讓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並不是被孤立起來一個人面對所有失落、受傷與折磨。
夏蟲語冰
很多時候我覺得精神疾病的問題因為發生在台灣現在每個人情緒都超支的狀態,特別特別難以支撐,同時令人無奈的是儘管我們知道這不是任何人願意的,也很難有意願或有能力給予幫助。
夏蟲語冰
我也不知道發生在其他國家會是什麼狀況,雖然我也會開玩笑說,我有憂鬱症,不過我在北歐國家搞不好是正常也不過的人,畢竟北歐的憂鬱症人口很多。我有學姐剛要到北歐國家工作,我確實也很希望這個世界有什麼地方看憂鬱症是可以很自然伸出援手同時也不會被勒索的地方,難免也會好奇像是北歐國家這麼高的憂鬱症比例跟這麼高的自殺率,社會氛圍對於憂鬱症的想法是什麼? 這個地方的父母會說他們已經放棄了嗎?
夏蟲語冰
當然公視的社會劇一如既往都會結束在整個悲劇的大時代以及幾個堅強面對的背影,我相信社會安全網這個議題也是常常被提出來口水戰但是實際上已經付諸實行同時緩慢前進(也許吧?)
我常常在想台灣的社會也許就是負擔不起社會安全網的成本,我們確實沒有足夠的衛教知識、沒有足夠的社工人口、沒有足夠的照護機構,我們所擁有的是已經在更多更重大更關乎經濟的議題上面持續超支的所有的受薪階層,我坦白說社會安全網也許對於現在的台灣而言是很奢侈的東西。
尤其是當這個社會同時面臨著土地、能源、科技發展、國防問題,所以更關乎緊要的問題都超支的時候,面對精神衛生,我是說以經濟層面來探討,最划算的似乎就是放置不理。
孤立病人、不管病人的家屬,如果有一天發生重大刑案,那麼就緊急的把人處死,這樣的成本出乎意料很低。
夏蟲語冰
這也許就是台灣作為一個重視CP值的社會現階段所可以選擇的、令人難過的方向也說不定。
夏蟲語冰
但很奇怪如果超過經濟面去看待,又同時把精神疾病當作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狀況去支持病人,整個狀況似乎都會不太一樣。把一個人的情緒憂鬱當作是他只是血糖太高或太低,協助患者送醫治療,而不是指責30年前這麼辛苦的人都沒有你這麼多困擾,是不是這個社會根本不需要把精神疾病獨立出來思考? 而這個成本也許就跟越來越多因為飲食習慣而高血壓、血管堵塞、膽固醇過高而正在接受醫療協助的人一樣?
夏蟲語冰
很多時候精神疾病最難的事情,都是最必要的事情。例如說去汙名化。
夏蟲語冰
最後我還是給予這部片很高的評價,收集資料、故事推演、人物刻劃都有很高的水準,同時拋出的議題也是台灣非常沉重非常難以面對的問題。
夏蟲語冰
很有趣的是這部影片造成轟動之後,沒多久發生了台鐵的殺警事件。至於台灣社會的反應,如同與惡的續集上演。
如果有一天我們回首去看與惡,會如同看待不同時代的事情、如同我在看50年前治療憂鬱症的方式那樣毛骨悚然,也許社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也說不定。
夏蟲語冰
開放回應
茯苓糕
社工也是一個須要關注與了解的職業,
像之前滾石愛情故事裡的社工形象實在挺糟糕的,
與惡這篇就好多了。
既然都有送行者、消防員等職人劇了,
希望有以社工為主題的。
茯苓糕
nminoru:
其實關於戲劇文化中社工形象,感覺可以寫上一篇論文了。
老實說很多職人劇,尤其是醫生和律師,有些根本都充滿了很多誤導內容啊。
像先前說滾石愛情故事中的社工,居然和自己輔導的對象談戀愛。
然後麻醉風暴,基本上醫療場景值得讚許,但是諮商心理師這塊人失望,
專業的展現很少,這個真的蠻糟糕的。
113的部分,應該有很多民眾都是這樣,病急亂投醫?
反正像是抓到浮木,有人傾聽就好。
可是卻加重了社工的負擔。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