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國中高中都考進數資班,但高二就轉到一類去了
最後學測社會14級分
在思考自己天賦點到底是怎麼點的
是該早知道就去考人社班
還是拼死就算不管怎麼被指導老師打槍都在數資班死撐下去
banana9025
我是撐著讀完三年數資最後去重考的
應屆指考%數最前面的是國文,擠進全國前30那種
tofu9264
看不太懂,是說天賦很四散嗎
beetle998
有認識本來科學班後來轉語資班最後考大學還是用自然組分數申請,這種事很難說啦,不過能多嘗試多認識自己也是個好事吧
horse6061
我十幾年前還考過某模擬考中區社會最高分,但我是二類組的,最後去念電機系了。當時大考社會也有15級。(?)
ಠ_ಠ
我感覺天賦點是社>自>國>數>英
就滿 莫名其妙的
也不知道我這樣好不好,我到申請完準備備審和面試的時候,還被學校老師說他還說覺得我適合念理工科
他說寧願我去念後面一點大學的工科,也不要去排名偏前的文科
ಠ_ಠ
我就 不是那種什麼都擅長的啊,成績也普通而已
要專注念自然跟社會讓自己多一點選擇也不可能,因為英數太爛,我只能多花點時間,而且現在制度五選四
我自然有考但是裸考所以考滿爛的
我知道很多二三類裸考社會都能15級,真的知道
對抱歉讓你看到我這個廢物發的沒意義的文
banana9025
老師的建議偏就業吧,因為台灣文理組出社會的薪水差異就是很明顯,所以會鼓勵唸理工
噗主高二轉一類、社會成績好也是正常的吧
ಠ_ಠ
雖然這不太準但我會考社會就比自然高了

我以為老師會更支持學生的決定一點,畢竟他人滿好,學生也都滿喜歡他,他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我不推薦你這樣做但你想的話也不是不行,但我覺得你還是不要那樣那樣做才好」
tofu9264
因為某種神秘的原因,我相隔六年考過兩次學測,兩次的分數差不多,第二次考我只準備了一個多月,跟應屆準備了兩年半沒什麼分別。
只想說考試的分數不一定能代表什麼,只是想讀什麼領域,然後用分數當成入學的門檻而已。
beetle998
重點是你想讀什麼想做什麼,老師的建議也只是可能從她的想法觀點跟現實面去給的,因為她不是你,你可以參考,或你覺得跟你狀況差太多你聽聽就好也行,自己想清楚就好了,不用為別人負責
parrot154
國中的數資班語資班影響沒有後面來得大,因為課程與大考沒有明顯差異,高中由於大考考科差異,所以123類組課程有明顯不同的安排。建議噗主去找有興趣的科系、行業比較好,國高中就是一個過程,研究分析自己想考的大學科系,以那些科系要求分數權重,去安排讀書策略比較實際。
ಠ_ಠ
我不知道什麼是興趣……
parrot154
我以前學測成績是全均標,每一科都是均標,那時候到高三寒假前還找不到要念什麼,好像都很有趣,也好像都沒興趣,後來是人家說我可能很適合地科相關科系(因為有考很好過一次),於是從找地科去找自然類組的科系,最後念了森林
parrot154
高中教的課業,我認為很糟糕,選項過於狹隘
parrot154
找不到興趣,我認為可以從看新聞開始,各類型新聞時事,想想如果是自己投入到那個工作或是研究之中,自己會做不下去嗎?
想想以前做過的那一點點美術家政作業(我以前都被拿去考試),足以讓自己想去認識這行業怎麼運作怎麼來,材料供給、發展興盛國家優勢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嗎?
先google看看網路上大大大粗略的分類方向,排序類型(很想念/都可以/不要),或許對於噗主去找科系很有幫助
像這類資訊資訊學群 - 大學18學群 | 大學問 - 升大學 找大學問
台灣不流行gap year真的很可惜,急急忙忙塞入大學,興趣不符機率真的很高
parrot154
我有同學是看學校距離去選的,能離家多遠就多遠,考得上就去念
banana9025
噗主有做過性向測驗嗎,記得高中輔導室都會做
拿結果和老師討論看看
ಠ_ಠ
有是有做過但我想做什麼都會被身邊人老師同學質疑
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banana9025
如果是考生的話現在就是盡可能把分數衝高,有分數才有選擇
ಠ_ಠ
我已經考完有學校了但還是好懷疑人生
banana9025
可以先看看系上的基礎課程或相關先修你覺得有沒有興趣,大學雙主修或轉系也是一個選擇
parrot154
噗主可能太在意老師同學的評價了,有的人質疑是基於不理解不熟悉,不見得是負面意義上的質疑,現在有學校了,可以去看看學校有開什麼課、有什麼社團,我知道被質疑心累的感覺,但現實是那是一時的,這段時間很適合用來找尋興趣,不見得要隨他人評價起舞,大學畢業後做與本科系相關行業的其實很少,即便是大學也是一段人生求學過程,現在比起外因性讓自己受負面影響,主動能做什麼或是追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去學習才是重要的
ಠ_ಠ
我說想輔系也被各種阻止 像被懷疑能力一樣

我最近感覺自己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 有點害怕
ಠ_ಠ
謝謝分享……
tofu9264
有時候別人也只是無憑無據地質疑,大部分人不可能真的多了解別人,有些人卻會看看表面或看短時間的一些成績就下結論。
興趣是需要一邊做一邊感受的,與其聽別人說適不適合,不如自己去嘗試;做了真的不適合,知道什麼路不適合自己,那也是一種進步。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