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fer
我媽主動寫漢字台文訊息給我。他是用手寫輸入的,他自己說亂寫一通但其實大部分都對,我猜公視台語台有部分功勞。

對學習台語文這件事,我一直都覺得不需要去勉強老人家,應當是有意識的年輕人來學,然後要願意跟老人家講,把他們口中活靈活現的用法記錄下來,供人學習使用,加速語料累積跟翻新。所以我沒有推薦爸媽學,只是和他們講電話已經盡量全台語。

更有趣的是他的用字有母語人士的語感。例如:「媽若親像和妳(teh)講台語」、「讀這個足(thiám)」,雖然後者應該是「忝」但其實只是聲調不同。而且他沒學過。
lenfer
之前看阿勇宣稱在來字對台語好的人很好懂,我當時還覺得有點誇張,就跟羅馬字一樣,文字沒學過怎麼可能會?從我媽的經驗看起來倒有幾分可信。剛去問,雖然不多但確實也是有人能憑感覺寫出該字或同偏旁的字。

其實是我之前想得不夠透徹:在來字之所以「在來」,就是因為在民間有使用基礎。除了我媽寫的那些,像是包、仔、噹噹、霸、位,都不是教育部推薦用字。但就算沒學過,也曾浸淫部分環境。
lenfer
真的覺得很可惜這套無法進入體制,跟 Pe̍h-ōe-jī 的命運一樣,但是羅馬字學一通二,有點畫蛇添足,但也沒什麼損害。但兩套漢字真的有點兩難,教育部漢字跟華文相似,對我這種失語者學習容易;在來漢字比較像自然的文字發展演化,斷掉真的很可惜。但是不好學,也因缺資源更不好學,只希望現代科技的發達可以讓人可以不需要放棄這些(記下來的都在那了也不會跑掉,就留待以後的人決定了)。
lenfer
再說我媽傳台文訊息給我這件事,說感動太浮誇了,但是真的有點驚喜。

之前總把自己當成極端離地的那種台文學習者:認清自己和父母所屬的的文化就是不親,學習族語非為鄉愁或懷舊,而是對文化轉型正義的期許。始終認命地覺得自己對台語就是不會特別感到親切或有什麼歸屬感,畢竟那就不是我的生命經驗。

本來想,最多就是能夠閱讀台語文獻之後,能窺探此語言的厚實底蘊,就像學英語或德語時偶爾獲得一些無用但有趣小知識時迸出的幾點星火,而更親近一點點。

現在看來,或許不止那麼一點點。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