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
https://images.plurk.com/7BZvKOALhzpA5orMBWLKUn.jpg
不讀會死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作者:蘿蕊・葛利布
譯者:朱怡康

——心理師當然也跟每個人一樣,必須面對日常生活裡的各種挑戰。事實上,這個共通點是我們與陌生人建立連結的基礎,他們是因為信任我們,才與我們分享自己最脆弱的故事和祕密。我們從訓練中學到理論、工具和技巧,但在我們努力累積的經驗背後,我們非常清楚做人多難。換句話說,我們是得扎扎實實面對每一天,帶著我們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渴望、自己的不安全感,以及自己獨特的人生故事。

——在我擔任心理師的所有資格裡,最重要的一個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小黑
心理諮商在台灣可能還不算普及吧,很多人聽到要去做「心理諮商」都會露出複雜的表情,或是覺得「這種小事也要心理諮商嗎?」(個人觀察);我前陣子很愛說的一句話是「這世界上對你自身最好的就是你自己」還有「只有自己才可以對自己負責」,而我也認為最能了解自己本身的也是當事人自己,只是很多時候,就算大腦「知道」,心理上卻無法跟上--當一個人肉體受傷了,第一時間會為他療傷,但心理層面呢?
小黑
我自己沒有看過心理諮商,我自己是看精神科,算是這本書提到的另外一種例子,我是靠藥物還有門診的時間慢慢讓自己變好的;那讀這本書的時候的確可以非常理解到,心理諮商大概是怎麼進行,還有身為一個心理師,面對病人的心境,以及最重要的--心理師跟這些病人的故事;那同時這本書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作者身為心理師的同時,因為人生遇到的題,後來也去看了心理師。那這一點可以看到兩種身份(病人跟心理師)呈現的不同的觀點,還有心理師本身的身份讓作者去做心理諮商時,讓她可以產生一些不同的看法。
小黑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哭得非常慘--不只是觸碰了死亡跟離別的議題,更是那種理解當自己處於不好的情況時,明明大腦很清楚知道這樣不行,但是卻讓自己依舊處於沼澤之中的無力感,或是一直用過去的錯誤懲罰自己的痛苦都透過這些病人的故事,當然也有主角自己的故事,傳遞給我。

「不需要靠醫生,我心情不好時可以找朋友或是家人。」
小黑
我覺得大概很多人會是這樣想的,但對某些人而言,光是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給他人承擔,或是得不到認可或是幫助這些事情,都只是讓自己更加悲慘不已;尤其有些人不會說出「我受傷了」,而是用更尖銳的外殼包裝自己,或是讓自己過得更糟的方式去求救--雖然說遇上適合自己的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可能要花一點時間,但心理師跟精神科醫師就是提供專業的選擇,以及不帶偏見的聆聽。

希望你們都過得好好的,而如果真的需要幫助,就去尋求幫助吧。
畢竟這世界上能最愛你自己的,以及為你自己負責的,也就只有你自己而已。
小黑
那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呢?

1.想要多理解心理諮商的人
2.想要理解「處於需要幫助」的人的心境跟狀況的人
3.最近想要好好哭一場的人。

p.s台灣沒有「心理醫師」,分成「精神科醫師」跟「臨床心理師」喔,我也是前陣子才知道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