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22 PM
10
4
廢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22 PM
《X分鐘看完電影》日本首宗速食電影YouTuber被捕 聽路人說說為什麼要助紂為虐 | 宅宅新聞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23 PM
理由讓我想到以前有朋友說:幹嘛看完整本書,看wikipedia就好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24 PM
或者是,我先看youtuber或podcaster介紹,再去看就好,但實際上是看/聽網紅心得,然後就以為自己看過了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30 PM
其實這現象有可能會越來越嚴重,但也有可能會進到文化反撲階段 (我和朋友說的,很可能正在引發當今的文藝復興)
社會的步調越快,我們就越沒時間留給需要耗費時間的東西。
有些人是想表現自己知識豐富,知道很多。有些人是想搭上流行話題。有些人是好奇,但不想花時間在上面。
基本上,這些都是為了應付而去吸收,並非真正需要吸收。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35 PM
現在的步調越快,我們就越喜歡擷選什麼是"必要的","值得的","短期可獲利的"。社交軟體的運用也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字數越來越短,圖片也是。
我們覺得省下的時間要做更多更重要的事,或者是我要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效果。
網路影片最適合觀看的時間長度,網路文章最適合閱讀的篇幅長度。
注意力和專注力不斷下降,一心多用越來越常見,長期記憶力卻在減退。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39 PM
知識型網紅常討論的業界壓力,也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們所承擔的更新率,以及網友們的期待值。一切都必須要符合快速、簡略、易懂、容易吸收。但相對來說,幅度越廣,層面越淺,議題越當下,受眾越多。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48 PM
很有趣的是,在這樣的步伐下,我們的敘述能力並非越精簡,而是越差,越需要更多的文字、圖像、畫面來呈現想要表達的東西。
不過我們也知道受眾專注力會渙散,所以越重擊、勁爆、驚悚的標題或為了短暫吸睛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2:53 PM
我們對閱讀的時間越拉越長,一本書可以看超過一年,中間有太多其他事情在干擾,有太多網路和便利的誘惑力。社交軟體更加強了比較性。在比較心態下,社會認知的知識階級依然存在。
一本書讓你讀懂歐洲史,半小時熟知天文物理,......。
為了迎頭趕上,為了談吐間展現自我,只花十分鐘真的非常划算。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3:13 PM
這種潮流的反撲,就是復古。感懷以往的紮根學習,專注在某個領域上。太過於浮動的速度感,同樣會讓人感到不安。過去單純、速度慢的世界,投注在單純的單一目標上的成就,更加強其另類的傾羨和吸引力。
平庸而快速的知識,是多數人在狹小的同溫世界內的彼此競爭。
耗盡一生的專業,才是我們極度渴求,但做不到的光。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3:37 PM
網路的世界看似越大,但我們能看見的東西卻越來越狹隘。
在面對知識洪流之海,我們卻越容易被表相說服,將自己交於他人篩檢後「去蕪存菁」的感想或心得。
我們的大腦混淆了知識和常識。隨手可得的「知識」,成了我們存活的「常識」。
應付社會用的是工具,是單向的吸收,自然不需要深植人心,也無法進行反思或更深層的創作。
但工具是用來解決問題。反思或創作則是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問題。
當我們在面對問題的能力逐漸衰退,我們又該如何懂得使用工具?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darkying
Tue, Jun 29, 2021 3:38 PM
我自己雖然會寫電影跟書的心得,但其實我自己是不太看別人的心得的,早年還看一點,某次被谷XX雷了一次之後,那種X分鐘看完XX電影或XX小說的心得我一律拒看www
尤其某自以為是的些心得根本不是精華,是拉基!就更令人生氣了。
不過這個大概也是資訊速食時代的缺點,某些人懶人包吃久了,就什麼都懶的自己找資料,只想看別人整理好的重點,久而久之就失去自我思考能力了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3:42 PM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 自己寫的心得是種自我消化知識的過程,因為你必須在對談和書寫中,先行消化,而後轉化成為真正你的東西。
別人的心得始終是別人的。複製別人當作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啊XD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darkying
Tue, Jun 29, 2021 3:50 PM
Ellery
: 我是個留下記錄,方便我以後回顧,年紀大了好容易失憶啊XDDD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3:50 PM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 這樣也很好啊XDDD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darkying
Tue, Jun 29, 2021 4:02 PM
Ellery
: 就覺得自己也是矛盾的,會寫心得,但不看別人心得,有點好笑~
但真的被某些心得雷的很想穿過網路線去掐對方,我覺得我還是自己看,自己理解比較好,起碼我的思考不會被別人影響。
不過也嘆息這類XX分鐘看完XX電影或小說的影片真的越來越多了w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4:10 PM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 會越來越多,工具傾向也會越來越重。因為人的大腦很會算計XD 能更偷懶更好~ 吸收知識也是,噗
這是非常有趣的事。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darkying
Tue, Jun 29, 2021 4:11 PM
Ellery
: 之後可能會是懶人包的天下?!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4:15 PM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 很有可能~ 十分鐘讓你看懂電影主要是因為盜版而被檢舉,並不是解說和爆雷。近期也越來越多電影公司自己做觀影前的「官方懶人包」。或者觀後「官版結局解說」。這是個擋不住的趨勢。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darkying
Tue, Jun 29, 2021 4:20 PM
Ellery
: 意識流的電影就算了,之前去看從前有個好萊塢,電影散場的時候,有觀眾說看不懂在演什麼,我其實有點訝異www
但這或許是懶人包越來越盛行的原因吧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4:22 PM
最主要,電影是娛樂產業。
雖然有藝術電影的存在,但它是大眾向的產業。所以受眾越廣,它的獲益越高。要保持看似思想活躍,但不艱深,也是電影的取向。
懶人包或解說,如果官方能一手掌握,對他們來說是很好使用的工具。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4:23 PM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 這就是惡性循環XD 越仰賴懶人包,會造成越多人需要懶人包(繞口令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darkying
Tue, Jun 29, 2021 4:25 PM
Ellery
: 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永恆繞口令了w
不過人類就是不斷但輪迴,或許之後又會輪迴回去懶人包無用的日子~
Ellery
@Ellerynote
Tue, Jun 29, 2021 4:29 PM
無常(▔︿▔)不是社交恐怖份子
: 也有可能~
加 嘉
@kakakc
Tue, Jun 29, 2021 11:53 PM
我妹是那種在家看電影時會同時打開wiki看劇透的人wwwww我有時候超怒的XDDD毆
Ellery
@Ellerynote
Wed, Jun 30, 2021 1:20 AM
加 嘉
: 哈哈哈哈哈哈。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
所以我覺得電影院是很好的場所~逼大家專心的XD
雖然平台媒體盛行讓有些人看衰大螢幕未來,不過其實就和早期舞台劇被電影搶走風采,電子產品出現讓人覺得筆和紙本書會消失一樣。
除了功利,很多東西和人本身的感覺有關,只要人還需要那種感覺(面對面、觸感等等),通常只是式微或轉型,不一定會消失。
加 嘉
@kakakc
Wed, Jun 30, 2021 1:59 AM
戲院讓人專心+1 而且有種儀式感XD好懷念喔……
在家看有可以暫停的方式對我來說是雙面刃,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而且比較可控是好事不過有些片子如果第一次是在戲院經歷感覺又會不一樣XD很難完全複製的感覺
Ellery
@Ellerynote
Wed, Jun 30, 2021 2:39 AM
加 嘉
: 大部分的電影都是為了大螢幕量身打造,所以整個體驗在大螢幕會比較完整。小螢幕的細節很多都會被視覺和聽覺忽略。
當然大螢幕也會放大缺點XD
不過,故事性好的電影理應哪看都沒問題。
載入新的回覆
社會的步調越快,我們就越沒時間留給需要耗費時間的東西。
有些人是想表現自己知識豐富,知道很多。有些人是想搭上流行話題。有些人是好奇,但不想花時間在上面。
基本上,這些都是為了應付而去吸收,並非真正需要吸收。
我們覺得省下的時間要做更多更重要的事,或者是我要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效果。
網路影片最適合觀看的時間長度,網路文章最適合閱讀的篇幅長度。
注意力和專注力不斷下降,一心多用越來越常見,長期記憶力卻在減退。
不過我們也知道受眾專注力會渙散,所以越重擊、勁爆、驚悚的標題或為了短暫吸睛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一本書讓你讀懂歐洲史,半小時熟知天文物理,......。
為了迎頭趕上,為了談吐間展現自我,只花十分鐘真的非常划算。
平庸而快速的知識,是多數人在狹小的同溫世界內的彼此競爭。
耗盡一生的專業,才是我們極度渴求,但做不到的光。
在面對知識洪流之海,我們卻越容易被表相說服,將自己交於他人篩檢後「去蕪存菁」的感想或心得。
我們的大腦混淆了知識和常識。隨手可得的「知識」,成了我們存活的「常識」。
應付社會用的是工具,是單向的吸收,自然不需要深植人心,也無法進行反思或更深層的創作。
但工具是用來解決問題。反思或創作則是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問題。
當我們在面對問題的能力逐漸衰退,我們又該如何懂得使用工具?
尤其某自以為是的些心得根本不是精華,是拉基!就更令人生氣了。
不過這個大概也是資訊速食時代的缺點,某些人懶人包吃久了,就什麼都懶的自己找資料,只想看別人整理好的重點,久而久之就失去自我思考能力了
別人的心得始終是別人的。複製別人當作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啊XD
但真的被某些心得雷的很想穿過網路線去掐對方,我覺得我還是自己看,自己理解比較好,起碼我的思考不會被別人影響。
不過也嘆息這類XX分鐘看完XX電影或小說的影片真的越來越多了w
這是非常有趣的事。
但這或許是懶人包越來越盛行的原因吧
雖然有藝術電影的存在,但它是大眾向的產業。所以受眾越廣,它的獲益越高。要保持看似思想活躍,但不艱深,也是電影的取向。
懶人包或解說,如果官方能一手掌握,對他們來說是很好使用的工具。
不過人類就是不斷但輪迴,或許之後又會輪迴回去懶人包無用的日子~
所以我覺得電影院是很好的場所~逼大家專心的XD
雖然平台媒體盛行讓有些人看衰大螢幕未來,不過其實就和早期舞台劇被電影搶走風采,電子產品出現讓人覺得筆和紙本書會消失一樣。
除了功利,很多東西和人本身的感覺有關,只要人還需要那種感覺(面對面、觸感等等),通常只是式微或轉型,不一定會消失。
在家看有可以暫停的方式對我來說是雙面刃,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而且比較可控是好事不過有些片子如果第一次是在戲院經歷感覺又會不一樣XD很難完全複製的感覺
當然大螢幕也會放大缺點XD
不過,故事性好的電影理應哪看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