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有感而發 心靈不雞湯
這星期以來,寫在手機備忘錄的碎碎念
為什麼大家都不按愛心?
自我行銷一點也不丟臉。
喜歡做的事,不等同於能兌換成酬勞的事。
本來每個階段,在乎和煩惱的事情都不一樣。
阿╰( ◜❤◝ )╯調
為什麼大家都不按愛心:不要只用一種指標來評價自己。

之前總有人說,認真的創作和分享,沒有人按喜歡,沒有人給錢,這就是白嫖。
我第一次聽到時,就覺得:嘩啊~我這生當中還沒嫖過妓呢,這字眼用得好激烈啊,但我應該能理解那種心情。
──也就是說,在我心裡,這份成果應該至少可以獲得10分的關注,但只有2分,更甚是0分。
──更慘的是,其他人都拿了15分以上
阿╰( ◜❤◝ )╯調
就拿我自己常接觸的情況來舉例好了。
先不論同人小說創作,單看「發心得分享」這件事,我會以什麼當作「受到關注」的基準呢
可能是……
1、愛心數
2、轉噗數
3、回應數

但只用這些東西來看,會發現,你寫得多認真≠你能拿到多少愛心
──為什麼呢?
阿╰( ◜❤◝ )╯調
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會更清楚。
如果今天我是讀者,我看到什麼樣的心得會按喜歡呢

可能是……
1、這篇文我沒看過,它的TAG很吸引我,我按愛心想存起來看。
2、這篇文我沒看過,噗主推薦得好用力喔,勾起我的好奇心,或許真的很好看。
3、這篇文我沒看過,心得超好笑的,哈哈哈,按愛心。
4、雖然這文我看過了,但噗主寫得鞭辟入裡,不按愛心對不起他。

上面這些理由裡面,有哪些是真正跟噗主的文筆有直接關係的呢
又或者是:有多少人是把心得讀完,再回頭按愛心的呢
阿╰( ◜❤◝ )╯調
這時候才驚覺,用單一一種指標來評價,很容易產生認知偏誤。
尤其,按愛心是一種很「直覺」的反應,每個人按下去的理由都不一樣:純粹memo存檔、想鼓勵噗主、對話題有興趣但無關乎作者、不小心按到……
而也正是每個人的側重點都不同,導致在不同群體裡面,也會有不同按愛心的風氣

比方,凝聚力強的同人團體,看到有CP新糧就按愛心;
面對我超愛的大大,一發創作我就按愛心;
至於沒粉絲基礎,沒原作基礎加持的原創分享,或許就會比較辛苦一點?
阿╰( ◜❤◝ )╯調
又因為,每個人按愛心的習慣都不一樣,看到作者因為愛心數太少而消沉,甚至揚言不再創作時。
讀者的第一反應,是錯愕比較多?還是懺悔我以前竟然都沒按愛心比較多?
──這就是個開放性問題了。
──不如也可以問問:你很在乎愛心數的話,那你自己平常也會主動按別人的愛心嗎
阿╰( ◜❤◝ )╯調
所以我認為,用不同的指標來評價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而所謂評價,又可以分為兩種面向:

1、我特別在乎的主觀愛好。
Ex.創作、社群媒體、ACG興趣、比賽……

2、在此以外的客觀條件。
Ex.家庭、課業、工作、朋友……

這就連結到下面想說的東西了。
阿╰( ◜❤◝ )╯調
自我行銷一點也不丟臉:拿外在指標評價自己之前,也要先有觀眾吶。

接著,先來聊聊「個人在乎的主觀愛好」,我覺得這比較偏像是歸屬感、成就感,一個雖然看似無足輕重,但別人問你,你能拿得出手的自傲項目。
那我又要怎麼知道,他人對這個項目的評價如何呢?
阿╰( ◜❤◝ )╯調
針對這個問題,岔個題分享一個我覺得很好玩的觀察
承上所述,因為我覺得用「愛心數」來判斷自己寫得好不好,太薄弱了,所以後來,我又加進許多指標,其功能彙整如下:

1、愛心數:標題內容在噗浪上的「第一印象」吸引程度。
2、轉噗數:天啊,竟然有人還想把這個分享給他的親朋好友耶。
3、手動轉:同上,天天天天啊。
4、回應數:特地冒水來回應我,感恩戴德。
※5、部落格點閱數:特地會點進部落格看的人。
※6、LikeCoin鼓勵數:真的能判別帶有「鼓勵」意義的善意。
阿╰( ◜❤◝ )╯調
比較特殊的是,有加「※」號的部分,是噗浪以外的評測指標。

如「部落格點閱數」,有時,在噗浪上愛心數不多的文章,放在部落格上,因為搜尋引擎推播的緣故,產生極高點閱率,無形中擴大讀者的觀看基礎
評測方法:在Google搜尋欄上打「標題名 心得」,看自己的文章是否能出現在第一頁。
阿╰( ◜❤◝ )╯調
如「LikeCoin」,化讚為賞。
@whiteness - 最近常看到大家鼓勵拍手 因為太好奇了,剛才花了半小時研究「LikeCoin」的...
我很欣賞這個平台的立意,無關乎報償,而是願意再花登入帳號的幾秒時間,為你免費拍手的讀者,代表他是真的想要鼓勵你耶。
我也觀察到,即便在單一個心得噗裡獲得50個以上的愛心,拍手數頂多是1~2人。
然而,若是一個原創作品,雖然噗浪愛心數不多,但拍手數卻遠遠超過。
結論:文章的性質不同,客群不同,習慣不同。
阿╰( ◜❤◝ )╯調
其中,我認為,主動推廣LikeCoin的拍手連結、將文章放在部落格拓展曝光率,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行銷」。
每個人都有心裡的一道坎,不好意思討拍、覺得商業互捧好尷尬、怕自己不夠好還去推銷很丟臉。
但不可否認的是:懂得經營群體關係的人,會比他人有更高的能見度

什麼是群體關係?
有可能是……
1、同圈親友群多寡
2、和追蹤者的互動感
3、經營多平台的曝光率
4、舉辦活動求高轉噗數讓大家認識你
阿╰( ◜❤◝ )╯調
也許你確實覺得,某商業誌A作者的作品,沒有業餘B作者好看。
可是這就像是一部背靠威秀排片率高的大作,對上只能在地方影廳自主播放的冷門小品。
在追求技術層次,與觀眾探討運鏡手法和燈光有多巧妙之前,前提是:要有觀眾啊
──沒有觀眾,基數不夠大,所有衡量的指標也就無效了。
──不是你不夠好,而是真的沒有人看見你。
阿╰( ◜❤◝ )╯調
喜歡做的事,不等同於能兌換成酬勞的事。

接著,就是比較嚴肅一點的話題。
有人拿愛心數當作評價指標,但也有人會拿「酬勞」當作評價指標。
@whiteness - 考慮了很久該不該聊這個主題。 然而對於這則噗印象實在是太深刻 以下分享關於讀者...
可一旦牽扯到酬勞,承上噗所述,對我來說,就得要看:專職vs.業餘?
阿╰( ◜❤◝ )╯調
的確,在創作的商業立場上,它是富有「價值」的,可能是出版社一字X元的買斷,或是一頁漫畫X千元的價碼。
但這個前提,也要是你的東西具備能被兌換為金錢的本錢。

身為創作者,什麼能兌換金錢呢?
1、創作的內容品質:有人願意為此消費。
2、創作者號召力的話語權:粉絲基礎、技術口碑、業配行銷。

而通常,這兩者又是彼此勾連的,好的內容品質,加強讀者信任你的凝聚力;而讀者基數本身,又反過來讓你的內容品質獲得更高的商業價值。
然後在這之前,又回到更上面的問題:你有被讀者看到嗎,有做適當的自我行銷嗎。
阿╰( ◜❤◝ )╯調
這些,都是偏向「專職者」需考量的事情。
那「業餘者」呢……
既然又不以此維生,為什麼還要用金錢來評價自我呢哈哈哈哈哈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業餘者就都要發無料、做白工,沒資格對因為愛好賺取的酬勞產生期待。
而是,既然生活不因此而困乏,那就無須為此受到束縛、感到壓力。
興許你會比專職者更加自由、享受這份愛好也說不定?
阿╰( ◜❤◝ )╯調
另一方面,我之所以會說這會是相對嚴肅的話題,是因為「酬勞」所牽涉的面向,比愛心數更複雜
所謂的「利潤=售價-成本」,成本又包括「實體成本+機會成本」。

其中又要談及……
售價:市場面、消費者,與其他同類型的產業分一杯羹,你的競爭者不只有其他創作者。
成本:供給面、創作者,我認知的成本,和出版商認知的成本,可能不一樣。
阿╰( ◜❤◝ )╯調
所以,認知到:我認真做的事情≠能兌換成酬勞的事情
在校園和職場上不也是如此嗎,我努力讀書,但別人考得比我好;
我做事最拚命,但從善如流的同事升遷得比我快。

金錢確實是個很客觀、具有誘惑力的指標,可是,對於業餘者來說,它不一定是適合評價自我的指標
阿╰( ◜❤◝ )╯調
本來每個階段,在乎和煩惱的事情都不一樣。

最後回過來提到,上面說的評價面向第二點:除了主觀愛好以外的「客觀條件」。
認真做的事情沒能獲得回饋,這當然很令人沮喪。

可是反過來想:自己在其他條件上,是否就已經足夠好了呢
阿╰( ◜❤◝ )╯調
或許,你有很美滿的家庭,花了很多心力在陪伴親人、伴侶和小朋友;
或許,你有很棒的工作,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是個堂堂正正的大人;
或許,你有健全的人際網絡,比起經營虛擬社群,你更善於和少數摯友相處。

這些,都是我們平時沒感覺到,但絕對足夠自豪的東西
阿╰( ◜❤◝ )╯調
小時候,在乎放學朋友有沒有跟自己說掰掰;長大,煩惱到底要做哪一份工作;交往,糾結是不是要跟這個人成家。
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要想了,也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咻的──一下子就沒力氣去想了。

說不準,現在特別在意的愛心數、點擊率,過個半年,就因為經歷了些什麼,不再覺得重要了
反之,既然現在覺得重要的話,也就代表它對你來說有特殊的意義,是很值得珍惜的「感覺」吧。
趁現在,能去做,就去做吧,FIGHT!
阿╰( ◜❤◝ )╯調
至於創作靈魂層次的交流,我會說:
@whiteness - #噗浪時事 比起探討寫評論回饋的人難為,創作者自己也難為。 我倒覺得,找到一個...
──比起讀者的回饋,能交到一個100%信任、能坦言交流創作的朋友,才是最困難,又最棒的事情

身體力行實踐一下自我行銷哈哈哈哈
如果您喜歡這篇心得,請幫我免費登入拍滿5下小手手,我會獲得心靈上很大的鼓勵
LikeCoin - Reinventing the Like
什麼是LikeCoin?【我自己查的介紹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