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2:46 AM
Sat, May 29, 2021 3:01 PM
7
4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我終於、讀完一本書了
共406頁
這本書,真的是在幫助重新認識自己,進而讓自己達到「歡喜做,甘願受」的心境,幫助你成為更好、更享受美好人生的人。
我最喜歡也覺得受用的是,作者把很多「抽象」的概念,舉出「具體實際」的例子,讓讀者快速進入情境,然後達到了共鳴。至少能有個明確的指標,而不是只是叫你「做自己/要知道情緒」,那然後呢?看完幾乎不會有這種念頭浮現。
掰噗~
@baipu
說
Sat, May 29, 2021 2:46 AM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我們請樓下來回答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2:50 AM
Sat, May 29, 2021 2:51 AM
那種念頭,就像是你有沒有過,想著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到作嘔的情況甚至變成焦慮還是想不出解法?對我來說,是在做複雜的作業而且無法馬上得到答案,(有種陷入死胡同的地步),還有對一本書作者給的概念,如果他沒有更具體的深入探討時,就會讓我很想把作者抓到面前問出我的所有疑惑(有可能有人懂,但每人觀點不同不探討)
我要說的是,這本書,作者想的夠面面俱到,每當我又想反駁跟浮現困惑時,他馬上可以舉出例子說明跟給予解法,而不是只是片面的告訴你,要多「理解他人」
怎樣才能理解他人?如何才能知道我的渴望是來自想滿足甚麼期待?
錯綜複雜的各種心理活動,作者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一步步告訴我們,該如何學習。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2:53 AM
除了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外,同時也就能夠好好與「人」維繫良好的關係,無論是親人、朋友、客戶、同事到小孩都是。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2:53 AM
F5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18 AM
Sat, May 29, 2021 4:36 AM
書前面提到要學會「察覺情緒」到「面對、處理、接受、放下」的過程。
大概重點摘錄p148(實際詳閱書籍)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18 AM
Sat, May 29, 2021 4:18 AM
面對
:
相信情緒
是好的,而且進一步給它名字,也就是說出最能如實反映情緒狀態的形容詞,承認它的存在。
接受
:解讀情緒想傳達的訊息,也就是我們的「觀點」;對我們所應採取的行動之指引,也就是我們的「期待」;解讀方法是問自己
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情緒?
,得到的答案就是「觀點」,有了觀點後,再問自己
有了情緒跟觀點後,我想做什麼?
,那就是我們的「期待」。
處理
:是加入理性後,才決定採取的行動。先評估情緒背後的觀點是否有根據,以及背後的期待是否務實可行,然後再衡量利弊得失,做出如何反應的決定。
放下
:進入「歡喜做,甘願受」的狀態。它指的是,我經過充分的自我覺察之後所做出的
選擇
。所以,既然這是我的選擇,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會承擔起責任。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28 AM
上述提到自我覺察練習中,還有個關鍵工具是所謂的「一致性理論」。書中提到根據薩提爾的剖析,「人生就如一個舞台,這個舞台是由
自己、他人、情境
三個主要架構組合起來。」
也就是說,現實人生中,都脫離不了這三角關係。如果一個人在這關係中失衡,都無法長久持續。例如,
過於注重他人及事情,而委屈自己;或是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及事情;或是只管事情,不顧自己及他人。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34 AM
Sat, May 29, 2021 10:19 AM
三角關係若不平衡,那則稱為「不一致」。所以薩提爾針對這些理論,提出了「應對姿態」,也就是「行為模式」的概念。這概念是指,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養成了一些
慣性行為
,如果我們在面對壓力/難題時,總是會不假思索地一再重複出現的慣性行為。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36 AM
這是我喜歡書中的原因,就是作者說完上面這段,再跟你解釋什麼是行為,什麼是模式,如下:
「行為模式」包含兩個重要的意涵,首先,它指的是面對壓力時所展現的
外在行為
;其次,如果它會一再地、重複地,在各種環境(工作、生活)中都會出現,我們才稱之為「模式」。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49 AM
「一致性理論」有助於達成我們的「人生目標」,作者再舉例何謂人生目標,他說,「像是身體健康、美滿的家庭、做自己能夠有成就感的工作。」但同時也會有短期目標,「享受美食、有人作伴、工作輕鬆」,但這兩者卻互相衝突。
那後者有礙於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行為模式,稱為「不一致」,也就是「有盲點」的行為模式。
薩提爾就提出這「不一致」的行為模式有以下四種:「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55 AM
Sat, May 29, 2021 4:55 AM
討好型
:一般人所說的「老好人」。他們的盲點是,
習慣忽略自己的需要,將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他們要改變的方向是,
學會要求他人
。
指責型
:一般人所說的「自我中心」的人。盲點是,
習慣忽略他人的需要,把問題都歸咎他人
。改變方向是,
學會聆聽他人、檢討自己
。
超理智型
:一般人所說的「法官」。盲點是,
習慣講事情的道理、邏輯、忽略「人」的感性層面
。改變方向是,
接受人兼具理性與感性,並要學會感性溝通的方法
。
打岔型
:一般人所說的「逃避拖延」型的人。盲點是,
習慣以逃避拖延來面對問題,久而久之也就養成習慣忽略自己、他人,以及完成任務的需要
。改變方向是,
從訂定具體小目標開始,逐漸學會面對問題
。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4:59 AM
大概重點摘錄p81-82(實際詳閱書籍)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02 AM
剩下還有所謂的核心價值(觀點),是講述,在「自己、他人、情景」的架構中,我是不是能將自己核心價值,給它一個彈性空間,試著轉化然後符合了上述的架構。
因為腦力消耗過大,先說出我印象最深刻的書中例子XD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09 AM
所謂的「核心價值」,是指不管過去、現在、未來,你都會遵守的一個價值觀點。它不容許被侵犯,你可能也不會改變它,好比說「做人要誠實」。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19 AM
Sat, May 29, 2021 5:22 AM
所以他舉例一個情景,是太太買了新衣服很開心的穿在身上,問了先生好不好看,但先生卻很
老實
地說出否定太太心情的話(可能顏色很醜之類的),太太則非常難過。這個情況如果一直處於不平衡的狀態,那可想而知,又怎會雙方都會愉快呢?
這個例子是要說,即便我認為「誠實」是我的核心價值,但卻不符合上述的「自己、他人、情景」這三角關係,先生只滿足了自己,卻忽略他人跟情景,導致關係失衡。
最好的解法是,先生在理性分析,並理解太太話中的期待後,自行判斷選擇說出「我覺得你穿起來很顯瘦/你穿起來很可愛/人美穿什麼都美」來回應太太的心情,也因先生先經歷
覺察
,做出「讚美」這選擇,達到「歡喜做」和「一致性理論」,那麼不就兩人皆大歡喜了呢。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26 AM
也就是,我們有時要選擇/察覺有「例外環境」,來適時鬆動我們的「核心觀點」,才不會讓自己產生不必要的壓力。
而上述的所有行為,都是在經過「自我覺察」所進行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自己選擇了這麼做,那麼,你就得「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44 AM
還有最後提到如何轉化渴望以及期待(不切實際與務實)的行為過程,提出六大渴望:「愛人」「被愛」「尊重」「接納」「自由」「意義」。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45 AM
所有的行為模式都有其背後原因,又因每個人而有所不同呈現。這在書中都敘述的很詳細;所有探討的情緒、行為都是環環相扣的,這必須要親自閱讀才能更有體悟並實際行動。
作者結語說:「深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一生的功課。不論何時起步,都不嫌晚」、「當經歷內在轉化,更趨向
一致性
的時候,你的人生會有所不同」。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55 AM
Sat, May 29, 2021 5:57 AM
書的內容都很受用,而最有感的是在講超理智型,還有核心觀點。
因為我最常看到的話是(包括我自己):我就實話實說、我在講道理、你有沒有邏輯、理智點,類似這樣的話,更精確一點來說就是「我就是要解決問題,不用跟我說這麼多有的沒的」。
我不確定其他人是如何,但我幾乎可以確定在我說出這種話時,我心裡想法是:趕緊武裝自己其實很懦弱(和有情緒)的事實。 即便我是覺得自己還算有理智也邏輯不差。當我察覺到這種
慣性模式
後,才稍微慢慢好轉,有抓到兼顧他人感性的層面。(若以工作我是組長來說,就是帶人要帶心啦)
如果我有自覺是在超理智情況下,大概只有對陌生人(酸民)筆戰的時候了XD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5:57 AM
F5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7:12 AM
Sat, May 29, 2021 3:02 PM
上述突然想到個自己的經驗。
大概十年前吧,我刪除了一位同事的臉書,那位同事是個經常散發負面情緒的人(他有在服藥治療心理疾病),所以狀態時好時壞。那個時候的我也不是很成熟,我只覺得自己被受影響,想著跟對方不是很熟也沒再聯繫,所以過了一年多我解除了好友關係。
殊不知對方馬上就發現了,他特地私訊我說:你刪我好友了嗎?
我很理直氣壯理性的回答:不常聯繫所以就刪了。 (實際對話忘了,但大概是這樣)
就沒然後了。
或許其他人可以說,我好直接,我好敢。但有個問題是,在他人出於禮貌地上前詢問時,我其實沒有給對方留下情面,我沒想過
這人對我其實並沒有惡意
。這是我現在會覺得,當時的我沒有兼顧到「他人」跟「情景」,只顧「自己」的失衡關係。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7:25 AM
最終,這樣的模式也會回饋到我身上,成為自己的課題。你這麼對人,就會有其他人有同樣方式對待你;你想要他人理解你,那麼自己也得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上面說了,自己選擇的行為就得自己負責後果,無法怪罪他人)
流浪者阿祈
@yume0125
Sat, May 29, 2021 7:28 AM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與自己的關係、我與他人的關係,一言難盡,那就先從了解自己開始,那麼你會慢慢懂得如何愛護自己和善待他人。
最後,我們從來都有選擇權、選擇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載入新的回覆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我終於、讀完一本書了
這本書,真的是在幫助重新認識自己,進而讓自己達到「歡喜做,甘願受」的心境,幫助你成為更好、更享受美好人生的人。
我最喜歡也覺得受用的是,作者把很多「抽象」的概念,舉出「具體實際」的例子,讓讀者快速進入情境,然後達到了共鳴。至少能有個明確的指標,而不是只是叫你「做自己/要知道情緒」,那然後呢?看完幾乎不會有這種念頭浮現。
我要說的是,這本書,作者想的夠面面俱到,每當我又想反駁跟浮現困惑時,他馬上可以舉出例子說明跟給予解法,而不是只是片面的告訴你,要多「理解他人」
怎樣才能理解他人?如何才能知道我的渴望是來自想滿足甚麼期待?
錯綜複雜的各種心理活動,作者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一步步告訴我們,該如何學習。
大概重點摘錄p148(實際詳閱書籍)
接受:解讀情緒想傳達的訊息,也就是我們的「觀點」;對我們所應採取的行動之指引,也就是我們的「期待」;解讀方法是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情緒?,得到的答案就是「觀點」,有了觀點後,再問自己有了情緒跟觀點後,我想做什麼?,那就是我們的「期待」。
處理:是加入理性後,才決定採取的行動。先評估情緒背後的觀點是否有根據,以及背後的期待是否務實可行,然後再衡量利弊得失,做出如何反應的決定。
放下:進入「歡喜做,甘願受」的狀態。它指的是,我經過充分的自我覺察之後所做出的選擇。所以,既然這是我的選擇,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都會承擔起責任。
也就是說,現實人生中,都脫離不了這三角關係。如果一個人在這關係中失衡,都無法長久持續。例如,過於注重他人及事情,而委屈自己;或是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及事情;或是只管事情,不顧自己及他人。
「行為模式」包含兩個重要的意涵,首先,它指的是面對壓力時所展現的外在行為;其次,如果它會一再地、重複地,在各種環境(工作、生活)中都會出現,我們才稱之為「模式」。
那後者有礙於我們達成人生目標的行為模式,稱為「不一致」,也就是「有盲點」的行為模式。
薩提爾就提出這「不一致」的行為模式有以下四種:「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指責型:一般人所說的「自我中心」的人。盲點是,習慣忽略他人的需要,把問題都歸咎他人。改變方向是,學會聆聽他人、檢討自己。
超理智型:一般人所說的「法官」。盲點是,習慣講事情的道理、邏輯、忽略「人」的感性層面。改變方向是,接受人兼具理性與感性,並要學會感性溝通的方法。
打岔型:一般人所說的「逃避拖延」型的人。盲點是,習慣以逃避拖延來面對問題,久而久之也就養成習慣忽略自己、他人,以及完成任務的需要。改變方向是,從訂定具體小目標開始,逐漸學會面對問題。
因為腦力消耗過大,先說出我印象最深刻的書中例子XD
這個例子是要說,即便我認為「誠實」是我的核心價值,但卻不符合上述的「自己、他人、情景」這三角關係,先生只滿足了自己,卻忽略他人跟情景,導致關係失衡。
最好的解法是,先生在理性分析,並理解太太話中的期待後,自行判斷選擇說出「我覺得你穿起來很顯瘦/你穿起來很可愛/人美穿什麼都美」來回應太太的心情,也因先生先經歷覺察,做出「讚美」這選擇,達到「歡喜做」和「一致性理論」,那麼不就兩人皆大歡喜了呢。
而上述的所有行為,都是在經過「自我覺察」所進行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自己選擇了這麼做,那麼,你就得「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作者結語說:「深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一生的功課。不論何時起步,都不嫌晚」、「當經歷內在轉化,更趨向一致性的時候,你的人生會有所不同」。
因為我最常看到的話是(包括我自己):我就實話實說、我在講道理、你有沒有邏輯、理智點,類似這樣的話,更精確一點來說就是「我就是要解決問題,不用跟我說這麼多有的沒的」。
我不確定其他人是如何,但我幾乎可以確定在我說出這種話時,我心裡想法是:趕緊武裝自己其實很懦弱(和有情緒)的事實。 即便我是覺得自己還算有理智也邏輯不差。當我察覺到這種慣性模式後,才稍微慢慢好轉,有抓到兼顧他人感性的層面。(若以工作我是組長來說,就是帶人要帶心啦)
如果我有自覺是在超理智情況下,大概只有對陌生人(酸民)筆戰的時候了XD
大概十年前吧,我刪除了一位同事的臉書,那位同事是個經常散發負面情緒的人(他有在服藥治療心理疾病),所以狀態時好時壞。那個時候的我也不是很成熟,我只覺得自己被受影響,想著跟對方不是很熟也沒再聯繫,所以過了一年多我解除了好友關係。
殊不知對方馬上就發現了,他特地私訊我說:你刪我好友了嗎?
我很理直氣壯理性的回答:不常聯繫所以就刪了。 (實際對話忘了,但大概是這樣)
就沒然後了。
或許其他人可以說,我好直接,我好敢。但有個問題是,在他人出於禮貌地上前詢問時,我其實沒有給對方留下情面,我沒想過這人對我其實並沒有惡意。這是我現在會覺得,當時的我沒有兼顧到「他人」跟「情景」,只顧「自己」的失衡關係。
(上面說了,自己選擇的行為就得自己負責後果,無法怪罪他人)
最後,我們從來都有選擇權、選擇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