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Tue, May 25, 2021 9:04 AM
Tue, May 25, 2021 9:07 AM
7
資本主義
筆記
PART3
20世紀中期開始,凱因斯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開始成為民主國家在經濟政策上的指導原則。對凱因斯而言,一個經濟體制裡的貨幣必須在市場裡保持流通,而不能像一灘死水一樣被累積著。一旦貨幣開始被部分的人把持累積時,經濟就會開始衰退。所以一個政府必須要想辦法擴張各種公共建設與增加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減低貸款利息、設立最低工資,讓消費行為持續發生。總之,人民不想花錢做的,政府就是要帶頭砸錢示範就對了。
@nothing_in_puzzleland - #資本主義 #筆記 #PART1 「資本」就是指那些可...
@nothing_in_puzzleland - #資本主義 #筆記 #PART2 至於社會主義也大概在...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Tue, May 25, 2021 9:04 AM
例如小羅斯福總統採取一系列新政挽救被保守主義差點拖垮的美國經濟。新政有三個主要方向:管控金融市場、規範勞動市場、增加公共工程。新政背後的思想其實就是從政府原先放任、不干涉的保守主義轉換成政府介入分配資源的自由主義——這就像從當時亞當斯密跟Ricardo的「右派」轉變成彌爾等效益主義者的「左派」。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Tue, May 25, 2021 9:23 AM
所以一個經濟體要繁榮,消費是最重要的,這就衍生出後來的消費文化。但消費總是有個上限,畢竟資本主義從刺激消費開始,慢慢變成常態消費,最後一定會到一個停滯的階段,在此時對利潤期待過高的投資人跟超量投資,都會讓過熱的經濟活動出現衰退,一但衰退到過冷,就變成經濟蕭條了。而一個政府判斷「過熱」現象的指標,就是看通貨膨脹是否發生。如果開始通膨,國家銀行必須減少貨幣量,讓更多的錢先回到銀行,以控制通膨。國家銀行的角色在凱因斯的經濟裡論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必須控制利率跟印鈔量來調配國內的經濟市場。
當然,當時世界上不是只有凱因斯的理論在對抗不景氣。其他國家也有發展出對應不同情況的紓困方案:例如國家資本主義。在這種觀點裡,政府掌握市場,控制私有或民營企業以配合國家經濟政策。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Wed, May 26, 2021 3:28 AM
值得提一下:當時實行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有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主席墨索里尼,以及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Wed, May 26, 2021 3:46 AM
凱因斯主義雖然在戰後作為美國馬歇爾計畫裡復興西歐經濟的要角,但是芝加哥經濟學派的Milton Friedman卻質疑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Friedman主張一種「貨幣主義」:這種觀點支持回到較為古典的理念,讓自由經濟市場自己調節衰退現象,而政府的干涉則應該要限縮到最小。根據Friedman的觀察,如果商品價格正在翻漲,中央銀行印再多鈔票也沒用,多印的錢也不會讓商品價格降低;更慘的是商人會因為銀行印更多的鈔票把物價抬拉得更高。他相信市場會自我調整,所以政府的公共開支以引導消費者盡可能地消費,這點是不切實際的。
不論對凱因斯還是Friedman來說,他們都關心「如何最大化一個穩定的經濟成長」,也都認為「更多的消費」是讓經濟變好的關鍵,只是他們的做法不同:前者認為政府要帶頭做,後者認為市場自己就會做。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Wed, May 26, 2021 4:08 AM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消費文化、全球化。這幾個詞都是以「資本主義」作為濫觴,在歷史中演變出來的名詞,也是批評資本主義的人最關注的現象。這其中,馬克思絕對是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對手。根據韋伯的分析,相較於天主教對於財富的噤聲,基督新教(特別是清教徒、加爾文教派信徒)非常鼓勵教徒累積財富並作出合理的投資。當然,天主教跟基督新教之間對於財富還是有很多很細微的區別,畢竟天主教會本身就是個大財團,但是教徒卻不被允許以累積財富為己志。而新教雖然沒有財團教會,但是也不允許教徒炫富;賺錢、管理財團就像是在管理公眾事物一樣,不是為己,而是為眾。所以資本主義在某方面來說,是新教精神下的產物。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nothing_in_puzzleland
Wed, May 26, 2021 4:10 AM
此外,韋伯也認為啟蒙運動跟科學革命分別助長了道德理性(人即是自身的目的)與程序理性(按照規則與程序進行管理的理性)。理想上,我們應該要讓程序理性服務道德理性,但現實卻相反:韋伯批評道,程序理性成了目的本身,資本主義變成了一種商業運作的模式,目的則是獲利,完全不顧盈利以外的事——例如勞工權益、員工福利、環保、公益等應該是道德理性的範疇。這樣一來,一個完全依資本主義運作的營利機構,就會喪失失去改善人類或社會整體生活的機會,也會忽略個體的自由和自主性。
載入新的回覆
20世紀中期開始,凱因斯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開始成為民主國家在經濟政策上的指導原則。對凱因斯而言,一個經濟體制裡的貨幣必須在市場裡保持流通,而不能像一灘死水一樣被累積著。一旦貨幣開始被部分的人把持累積時,經濟就會開始衰退。所以一個政府必須要想辦法擴張各種公共建設與增加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減低貸款利息、設立最低工資,讓消費行為持續發生。總之,人民不想花錢做的,政府就是要帶頭砸錢示範就對了。
當然,當時世界上不是只有凱因斯的理論在對抗不景氣。其他國家也有發展出對應不同情況的紓困方案:例如國家資本主義。在這種觀點裡,政府掌握市場,控制私有或民營企業以配合國家經濟政策。
不論對凱因斯還是Friedman來說,他們都關心「如何最大化一個穩定的經濟成長」,也都認為「更多的消費」是讓經濟變好的關鍵,只是他們的做法不同:前者認為政府要帶頭做,後者認為市場自己就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