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君SF🧩流浪謎境
資本主義 筆記 PART2
至於社會主義也大概在差不多的時期在歐陸誕生,歐陸的工人們更強烈地爭取政治權利與財產分配的平等。首先是法國的聖西門伯爵(C.-H. de Saint-Simon)採取某種菁英主義來設計社會主義制度的藍圖,然後還有俄國的巴枯寧(Mikhail Bakunin)提倡一種無政府主義。
@nothing_in_puzzleland - #資本主義 #筆記 #PART1 「資本」就是指那些可...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聖西門伯爵主張一個社會裡的各個成員都必須付出勞力獲取所需,而且還必須各司其職,讓專業的人才決定某領域或產業該如何管理與發展。此外,聖西門伯爵也主張廢除私有財產,以及支持生產資源的控管分配——當然,是由那些精英們分配的,因為他們才是具有專業知識的領導人才,知道怎樣分配對所有個體來說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巴枯寧則採取較激進、較革命性的路線;他不相信國家與政府,並認為勞工應努力廢除國家對他們的控管,而不是爭取政治權利。對巴枯寧來說,國家就是一種壓迫與剝削,所以生產資源不應該被國家掌控。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社會主義對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思考,儼然形成一股與資本主義相抗衡的思想力量。但不論是聖西門伯爵還是巴枯寧,對後來的馬克思而言,都不過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主義」:簡言之,就是先設想一種烏托邦式的美好社會藍圖,然後號召勞工們一起實踐、改革。對馬克思來說,這些烏托邦裡的理想家都忽視了實際的社會規律,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進行他們的革命事業讓夢幻的烏托邦變成像鋼鐵一樣的現實。所以在馬克思眼中看來,這些理想家對資本主義的理解都過於膚淺,到頭來就只是空談烏托邦,跟霍布斯還有洛克那些社會契約論者差不了多少。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相反地,馬克思認為他的社會主義是完全科學化的。這種「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源係來自於黑格爾對「歷史」概念的思考。對黑格爾來說,歷史不是過往事件的總和,而是一種動態——用黑格爾的話來說,「辯證的」——過程的批判與反省。馬克思擷取黑格爾對歷史的考察,認為往往一個衝突或矛盾解決了後,歷史便向前推進;這中間完全按照歷史自身的規則發展(客觀的),而不涉及人類的抉擇(主觀的)。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最讓人感到不安的地方就是在於他提出所謂「歷史的終結」:歷史發展到最後會進入一個完全客觀的階段,這個階段裡所有衝突跟矛盾都被解決;國家代表著價值觀與國家認同,屬於文化層面,而公民社會則展示著成熟的經濟活動。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這種架構應該就是後來馬克思主張的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並認為下層的經濟結構決定了上層的文化結構。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這也就是馬克思「歷史唯物論」取代黑格爾「歷史唯心論」的結果之一:雖然馬克思也同意黑格爾認為推動歷史前進的是所謂的辯證關係,但黑格爾認為推動歷史的是理性與意識形態(用馬克思來理解,上層結構),可是馬克思卻認為是物質需求的滿足(即下層結構)。所以社會的動盪跟矛盾的根源不是在於精神或文化層面,而是物質需求跟經濟是否被滿足。因此維持一個社會的運作,首要考量就是如何維持個體的物質生活所需,至於文化或精神只是特定階級設計用來保護該階級結構的工具而已。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資方vs勞方這種「資本主義結構」的來源正是來自於某一階級(即資方)獲得越來越多資本與生產資源,轉而得權,進而奴役另一階級(即勞方)。對馬克思(以及恩格斯)來說,自由、民主、人權、公平競爭這些意識形態都只是資本階級用來保護基本結構的工具。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馬克思與後來恩格斯在寫《資本論》時,心裡想著的「價值」基本上還是從勞動價值理論來思考。所以一件商品的價格多寡還是看生產該商品背後所付出的勞動量多寡來決定。所以資方要從中獲利的方式就是對一部分商品的勞動量佔為己有,就是馬克思稱的「剝削」。畢竟資方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沒有付出勞動,卻最後擁有勞動的成果,所以資本家的資本基本上都是透過剝削來的。同時,資方也不管勞工與他們所生產的商品,只在乎商品的價值,這種把勞工跟他們的「勞作」分開來看待並疏遠的過程,馬克思稱為「異化」。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勞工們在被剝削的過程中,僅能獲取少於他們投入勞動生產商品總額的工資而已;這些工資只能勉強餬口並養育幾個未來還是當勞工的小孩,讓資方未來繼續剝削。而一代又一代的剝削,讓資方越來越富有。至於那些商品價值總額中,那些被勞工拿去餬口,而剩下來落入資方口袋的錢(也就是資本),則被馬克思稱為「剩餘價值」。

這些剩餘價值如果沒有被資方拿走,其實就是勞工的「自由時間」,可以拿來作為娛樂、休閒,或是精神文化發展的資源。但是在資本社會裡,「剩餘價值」變成「資本」,被資方拿來繼續生產更多資源,也獲得更多建立文化或文明的時間。諷刺的是,資方正是拿這些剝削來的剩餘價值設計「公平競爭」、「自由權利」、「民主」這些意識形態來保護資本結構;而勞工成為無產階級——他們生產的商品不屬於他們——只能無止盡的勞動只為獲取餬口的最低生存條件。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但令當時社會主義者、勞工階級振奮的是,馬克思這口大砲預言資本主義會自取滅亡。過程如下:首先資本主義將會取代其他經濟制度而成為世界上唯一運行的體制,而科技也會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兩點可以簡單從馬克思所處的工業時代去設想)。依照資本主義的運行模式,資本家會不斷地擴大市場,同時不停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追求高利潤,甚至透過改良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結果是勞工薪資越來越少;更有甚者,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惜以增加工時、勞動降價的方式互相競爭,結果讓資本家越剝越多。然而世界的資源有限,工資也只能低到一個限度,技術無論如何改良,其效率與產量也有極限。獲利越來越困難,中產階級首先消失變成無產階級,資源都在少數的資方手上,多數貧窮的無產階級意識到生存危機,最終起而革命推翻資本階級。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可惜,馬克思的預言幾乎都沒發生:資本主義還是屹立不搖幾百年、共產主義也沒有取代資本主義。

但馬克思也觀察到一種新型態的資本主義,與當時19世紀即將崛起的金融帝國有密切的關係。他認為這種「帝國主義」背後的根源正是資本主義,尤其是那些以大公司、企業為主的集團。畢竟要賺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利潤,還是得向大航海時代的列強一樣進行某種「擴張主義」才行。但世界總是展示跟馬克思不同的觀察,因為這種企業並不是在工業革命下靠著蒸汽、紡織機竄起的英國或法國內發跡,而是在美國、德國、日本這類國家裡在20世紀裡發展起來的。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美國、德國、日本,甚至包含20世紀中期之後的韓國,都是靠著「貿易帝國」的方式發展成為足以影響世界的經濟體。這一切可能都要歸功於高產量、低成本的流水線作業,也就是「生產線模式」。這些高度工業化的貿易帝國,在戰後迅速崛起。
哲學君SF🧩流浪謎境
以美國為例:首先是生產線模式相當於馬克思所預言的「改良生產技術」,然後剛好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推波助瀾,這種作業模式特別有利於戰場不在美洲大陸本土,而且全國勞工皆投入生產的背景;戰爭如果不影響本土生產量,且生產的東西又可以往戰場上送,那麼其生產率大增是顯而易見的。最後美國的經濟起飛,跟國內高度工業化生產脫離不了關係。但不幸的是,錢也像馬克思所預言的那樣,都掌握在生產線老闆手上。企業家越來越有錢,加上當時美國總統柯立芝的保守主義政策並沒有限制富有的資方在稅收上要多收,結果就是需求大減、供給過高,油水開始撈不到。投資客紛紛撤資,導致股市、銀行系統崩盤,最後從1920年代的經濟大咆哮,走向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