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4:43 AM
Mon, May 31, 2021 6:25 PM
2
路上觀察學入門
筆記
mur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4:45 AM
1. 所謂湯馬森,是指城市建築遺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必須對生活環境非常仔細觀察,才能研判一個物件究竟是真的湯馬森、還是疑似湯馬森。可以說,湯馬森是人類行為、意識、情感與經濟活動加成的總和,在經去除後留下的殘留物。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4:53 AM
Tue, May 25, 2021 9:10 AM
2. 不是說所有的造形美術都已垂垂老矣,在繪畫的領域,還是有不少跟路上觀察者的觀察角度非常相似的例子;博物畫就是其中之一。博物畫是在工業革命時期,拜蓬勃發展的博物學所衍生而成,屬於記錄手段之一。以科學的觀察,將在深山採集的珍稀動植物或礦物繪製成圖,竟然還能夠具備藝術鑒賞價值,說來還真不可思議。當然,博物畫本質上仍屬於自然科學領域;就像觀察牽牛花生長的每日一畫是兒童科學的出發點,只追求在觀察對象正確重現,無關自我或個人喜好。只是透過這樣的形式,即是科學為本,也能夠源源不絕地流露繪畫的味道。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4:59 AM
3. 我們的看法就不一樣了。我們走到溝渠旁,不是觀察水域,而是盯着飄浮在水面上的物體,譬如壞掉的玩偶、木頭、瓶瓶罐罐之類;說來怪不好意思,我們對物件比對空間敏感。關於這種觀察角度的傾向,可從南伸坊同學十六年前交給赤瀨川老師的作業裏找到答案。
如果對物件本身感興趣,就會對漸次入眼的個別趣味點留下印象、而對連貫整體的秩序視若無睹。我們或許可將對物體持有的敏銳度稱為「物件感覺」。從這個角度看,近代以前講求整體的秩序,習慣從大局着眼,總是將個別的物體埋沒在整體中,既不有趣也不夠刺激。
只有在脫離整體秩序時,物體才會展現個別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間——也就是整體秩序的別名——物體,似乎才能真正成為所謂的物件。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5:02 AM
4. 我們之所以將目光轉至路上,正正因為不想關注有意圖的事物⋯⋯空間派的內心暗藏願望,希望回歸和諧的整體性。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5:06 AM
Mon, May 24, 2021 5:06 AM
5. 自從杜象在小便斗上簽名,向世人宣稱它是藝術品,就以揭露出這一點:現代藝術與一般物品的差別只在於標示牌,唯一的證據是自己的名字,一旦抺掉就不代表什麼了⋯⋯可是路上觀察跟有署名的作品不同。即使在街上發現什麼,你也只能說:這很有趣,而且也僅止如此。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5:14 AM
6. 走出畫廊,發現各種藝術品,就會覺得實在很有意思。因為看到的是諧擬。某樣作品雖然宣稱是現代藝術,但外面明明有很多一模一樣的東西,這種煞有其事的態度令人發噱。不過呢,藝術家正是用這種一本正經的眼光看的物品,與一般人不同,正常人大概不會這樣。假設你一直盯着人孔蓋,看在看在它就不再是普通的東西了。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Mon, May 24, 2021 5:15 AM
7. 分類就像是理解的過程,把自己腦海中的東西重新整理一遍,其實也滿好玩。在整理時,把過去已知既定的事物,依照新的分類方式歸位;就像把行李箱中的東西先全部拿出來,再重新裝進去,如果過程很順,心情也會很愉快。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Sat, Jun 12, 2021 3:52 PM
8. 有趣的是,同樣是學運,法國與文學息息相關,日本卻離不開科學技術,譬如在街頭抗爭時,哪一帶的地磚會被撬走之類的。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Sat, Jun 12, 2021 3:58 PM
Sat, Jun 12, 2021 4:00 PM
9. 赤瀨川:人類社會文明像五重塔一樣,層層向上堆疊。但大地震把這一切震跨,全部歸零,原先井然有序的各種物體全部攤在地面,這跟我將垃圾分類場感受到的新鮮感很像,屋瓦旁有嬰兒車,旁邊露出一口時鐘,簡直就是⋯⋯(松田: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空間錯置[Depaysement])是沒錯,就像空間錯置的效果,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像失去價值。(藤森:就算想用過去的眼光去看世界,但一切都已經面目全非了。)只好改變目光了,因為過去的秩序消失,不得不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事物。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Sat, Jun 12, 2021 4:05 PM
10. 以視覺作為博物學的方法論,其中最極端這就是龐內。他原本就厭惡觀念,以「無論如何操作抽象性線索,也只能產生如同假議題般的哲學思想」和當時一般潮流切割。能夠確實告訴我們事實的只有觀察——換言之,就是看。除此之外,以其他方法得來的知識都是無稽之談⋯⋯依據他的說法,所謂知識就像生物所吃的食物會自然形成肉體,知覺不過就是吃下去的神經同化成為以刺激為名的養分。因此,眼睛必得正確地把光景吃下去。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Sat, Jun 12, 2021 4:09 PM
Sat, Jun 12, 2021 4:13 PM
11. 在History的概念中加入考現學的意義,正是博物學之父——亞里士多德的想法。他在那本著名的《動物誌》中,將History定義為「記述體驗和觀察的成果」。而且唯有在自然史,將History的意義界定為「觀察和記述之學」⋯⋯所謂物質界,可以分為包含宇宙用語cosmos和以地球為中心的用語mundus。cosmos希臘語,原本具有「修飾」之意。修飾任何事物時,樣式為必要之條件,樣式中的規則和秩序則不可或缺。西元前六世紀,希臘數學家兼神秘學家畢達哥拉斯說,井然有序運轉的宇宙才能成為cosmos。亞里士多德接受這種說法,將cosmos分割為月下界(地球)和月上界。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Sun, Jun 13, 2021 2:26 AM
-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Sun, Jun 13, 2021 2:32 AM
Sun, Jun 13, 2021 2:35 AM
在「應該覺得這群人很無聊」還是「很有趣」之間徘徊,林丈二記錄旅行中放屁聲音是無聊的但,也是純粹外星人的觀察角度;撿拾建物的碎片有趣的是交涉過程,湯馬森本身就是有趣的東西⋯⋯
沙多咪夢男²ⁱ
@Antithetique
Sun, Jun 13, 2021 2:43 AM
要學會用非藝術也非實用的目光去觀察日常生活的東西(田野調查?)。
載入新的回覆
如果對物件本身感興趣,就會對漸次入眼的個別趣味點留下印象、而對連貫整體的秩序視若無睹。我們或許可將對物體持有的敏銳度稱為「物件感覺」。從這個角度看,近代以前講求整體的秩序,習慣從大局着眼,總是將個別的物體埋沒在整體中,既不有趣也不夠刺激。
只有在脫離整體秩序時,物體才會展現個別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間——也就是整體秩序的別名——物體,似乎才能真正成為所謂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