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48 PM
Fri, May 21, 2021 4:03 PM
3
《假新聞:在假消息時代追尋真相》X 假新聞 真議題 | 【沈伯洋X劉致昕】|〈公視主題之夜SHOW〉
公視+|公視OTT影音平台
假新聞
期限到5/28 推薦每個人都可以看看的紀錄片
噗內圖多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49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49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0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1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1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2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2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3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4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4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5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5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6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6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7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7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8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8 PM
Fanny★
@fanny25
Fri, May 21, 2021 3:59 PM
貼圖結束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10 AM
其實假消息的傳達策略已經跟廣告業放廣告是差不多的,會針對目標客群來推不同消息,提升精準度和成功率。所以自然地有些謠言沒人看過,但也可能在某族群四處流傳。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25 AM
體制穩定和個人自由之間本來就兩難。
變動體制會讓個人自由本來的條件變化,甚至自由的立足之地可能變得更小。
例如革命後的極權政府,本來以為革命之後民眾以為會有更大的自由,然而沒有,甚至比之前還糟糕。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30 AM
然而過度限縮個人自由,可能讓體制變質,喪失了原來的自由條件。
例如漸漸腐敗的政權,漸漸邁向極權統治。
在這些資訊操弄下,就算只是挑起偏頗事實,也能引起對立。被壓迫的感覺是真的,負面的情緒感受是真的,被作為挑起對立戰爭的工具也是真的。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33 AM
在這些混亂中,所以要問理想的世界要什麼樣子? 每個人提出的解方不見相同,不同的解方不代表對方想要的世界跟你不同。相對的,就算是同樣的解方,對方想達成的世界也不見得與你相同。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38 AM
如果以性別平等來舉例,對於不清楚的人而言,基進女性主義可能看起來跟性保守同立場。而自由主義流派的女性主義可能執行下,變得跟資本主義與父權結合,進而剝削弱勢者,看似自由其實不自由。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44 AM
很多時候以為策略方向相同,但細節執行上不同,就造就完全不同的效果。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51 AM
而且很多時候是先有情緒上的累積,最後才讓某些事實變成引爆點,至於那些事實實際怎樣根本不重要,光是事實的解讀的差異就可以操弄。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7:58 AM
疾管家幾則澄清流言的消息也被覺得泛濫,以宏觀來看這個陳述並非事實,與其他東西相比數字上並沒有很多。
不如說本來就對政府有不滿的情緒,然後借題發揮還比較可能。
就像戰爭的發動也是國與國之間就有摩擦和條件,不可能只因為一個事件就引起戰爭。
政權的興亡也是如此,不是一年的饑荒事件就引起反叛,政權條件本來就不佳才會引起大量的反叛軍。
那些條件和“事實”是導火線,頂多加速狀況,如果本來沒有如此,如何加速。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07 AM
消息操弄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有真有假,沒有真如何讓人信服,如何成功。
選擇上往往有個狀況比較有利於民眾,至於是否能不被情緒遮掩下一葉障目,看不見其他事實,選擇真正對自己有利的策略,就是共同的課題也是自身的課題。
我的經驗,對於某些人而言,情緒驅動去選擇的機率往往大於邏輯上的辯論。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18 AM
反對意見是可以釐清事實認定的差異,然而最後還是要有個統一的策略制定,我們處在群體之中的必然。
不是反對就毫無意義,然而反對的目的是為了造就怎樣的結果?如果沒有去想清楚,甚至被情緒驅使,狀況並不會比較好。
恐懼、焦慮、仇恨、憤怒是可以讓人失去邏輯的。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32 AM
疾管家今年已澄清的消息才10則,說泛濫我覺得太誇張。
去年早就有澄清謠言的行為,為什麼現在才被挑出來講?而且有的人會連用也沒用就一樣說泛濫,不會太奇怪嗎?XD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35 AM
就跟實名制的資安問題一樣,為什麼現在才挑出來講? 某政黨處理慰安婦、環保議題也是如此,本來並沒有在關心,突然冒出來,就算某些主張是值得討論,但這些行為就是政治操弄。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38 AM
會這樣弄的人只是利用這些主張來達成道德上的至高點,根本不是真心想要達成那些主張的理想世界。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41 AM
有可能甚至惡意降低討論品質,讓議題的焦點失焦,進而無法達成那些主張的理想狀況。
我們就是面對這樣的世界,要小心不要被分化,也要小心處理上是否把某些人當成待罪羔羊。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52 AM
人人不同,你的反串可能是對方的真心認同。反串展示只有在同樣觀點的族群下有用,對於某些人可能一點也不好笑。有時變成戲劇表演,沒有要增進討論品質,甚至可能失焦。
所以議題處理和策略制定上,反串有時是徒增困擾,反串頂多能指出對方邏輯的荒謬之處,但是無法建議最佳的執行策略,這是個雙面刃的工具。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55 AM
想要諷刺對方的負面情緒我也會有,但是有時候事後回想所作所為,不當的諷刺只是激起負面情緒的擴散,甚至可能把狀況愈弄愈糟。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8:59 AM
至於被指認出事實,然而本人不願意面對又是另一個議題。人們往往選擇阻力最小的路。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9:00 AM
就像父權之下焦慮的男人,對於他而言怪罪女人比去挑戰整個體制簡單。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9:29 AM
統一的策略制定不是指,只能有同樣的聲音和行動,而是要注意不要變成自相矛盾。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9:42 AM
父權讓男人更難承認自己的無知,所以有些人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意氣之爭下,往往做出轉移話題,模糊焦點的行為,進而拉低討論品質。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9:45 AM
有點像情緒勒索上的勝利,對於勒索者而言他要爭到最後取得表面的勝利,但破壞了雙方信任。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9:49 AM
反對有時候是為了刷存在感,對於某些人不受重視是會有負面情緒。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9:53 AM
網路上新一代的代罪羔羊就是女權和政治正確。因為他們很不滿的東西有的其實是父權,有的則是極權主義。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3:49 PM
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新聞聲明】政治人物無端指控...
只要把證據下架就可以說澄清單位自導自演
Fanny★
@fanny25
Tue, May 25, 2021 4:03 PM
以反串而言眼球中央電視台是成功的,之所以吸引那麼多人,是因為它呈現中華民國體制下的荒謬,反串表演是讓觀眾覺得幽默之餘可能有省思,但無法讓民眾共同決定未來要怎麼做。
Fanny★
@fanny25
Wed, May 26, 2021 2:36 PM
Puma - 談轉型正義:民進黨也有黨產 談共產黨獨裁:民進黨是綠共 談認知作戰:民進黨也在認知作戰 談...
Fanny★
@fanny25
Wed, May 26, 2021 2:37 PM
言論自由、認知作戰、研究限制、道德困境、與雙重標準 - 王宏恩@UNLV - Medium
載入新的回覆
期限到5/28 推薦每個人都可以看看的紀錄片
噗內圖多
變動體制會讓個人自由本來的條件變化,甚至自由的立足之地可能變得更小。
例如革命後的極權政府,本來以為革命之後民眾以為會有更大的自由,然而沒有,甚至比之前還糟糕。
例如漸漸腐敗的政權,漸漸邁向極權統治。
在這些資訊操弄下,就算只是挑起偏頗事實,也能引起對立。被壓迫的感覺是真的,負面的情緒感受是真的,被作為挑起對立戰爭的工具也是真的。
不如說本來就對政府有不滿的情緒,然後借題發揮還比較可能。
就像戰爭的發動也是國與國之間就有摩擦和條件,不可能只因為一個事件就引起戰爭。
政權的興亡也是如此,不是一年的饑荒事件就引起反叛,政權條件本來就不佳才會引起大量的反叛軍。
那些條件和“事實”是導火線,頂多加速狀況,如果本來沒有如此,如何加速。
選擇上往往有個狀況比較有利於民眾,至於是否能不被情緒遮掩下一葉障目,看不見其他事實,選擇真正對自己有利的策略,就是共同的課題也是自身的課題。
我的經驗,對於某些人而言,情緒驅動去選擇的機率往往大於邏輯上的辯論。
不是反對就毫無意義,然而反對的目的是為了造就怎樣的結果?如果沒有去想清楚,甚至被情緒驅使,狀況並不會比較好。
恐懼、焦慮、仇恨、憤怒是可以讓人失去邏輯的。
去年早就有澄清謠言的行為,為什麼現在才被挑出來講?而且有的人會連用也沒用就一樣說泛濫,不會太奇怪嗎?XD
我們就是面對這樣的世界,要小心不要被分化,也要小心處理上是否把某些人當成待罪羔羊。
所以議題處理和策略制定上,反串有時是徒增困擾,反串頂多能指出對方邏輯的荒謬之處,但是無法建議最佳的執行策略,這是個雙面刃的工具。
只要把證據下架就可以說澄清單位自導自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