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騎士——像白騎士蒂朗那時候還講究的那些騎士道,大部分都在講騎士應該怎樣面對死亡。一個基督徒紳士(紳士跟騎士和武士是同義詞),最重要的就是武德。它不是功利主義興起以後《孫子兵法》和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所講究的那樣,怎樣利用自身的有限條件戰勝敵人。這個不是武德。甚至不是宋襄公、薩拉丁蘇丹、獅心王理查和上杉謙信表現的,尊重對手,『我與公戰,以刀劍,不以食鹽』,這種不採取不正當手段攻擊敵人、只採取最高尚的手段作戰的精神。而主要就是,如何面對死亡,在自己失敗的時候面對自己的失敗。尤其是,無論你成功還是失敗,總有一天你要變成一個沒人理會的老武士,藩主發給你的俸祿不夠你買冬天的棉被,你在冬天的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時候,給自己營造出一種有尊嚴的死亡。」
下面我流導讀兼心得
我有發現有人誤讀了這句,雖然阿姨有說過每個人的選擇最後就是咎由自取,但本句不是說選錯的活該,而是在於女性的選擇如果錯誤會有更大的問題,所以女性的判決比男性更為謹慎,女性的判斷同時也比男性的更能代表社群的存續。
對內生育和對外戰鬥是有對價關係的。其實從全民皆兵的ROC台灣現代民主社會來談,我覺得有點不太準,當然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情況。台灣的情況則是在冷戰產業鏈下的,阿姨所提到的文明發展期,女性在經濟發展後逐漸獲得了選擇的權力,才擺脫必定需要生育的狀況。
我認為從姨學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允許了一個人作為資本主義下的原子,才能脫離家族的共同體存活,資本愈趨興盛,就不需要以勞力作為經濟來源,而都市化也讓大家族的年輕人離開共同體,不需要仰賴家父長的資源分配。
然後下面這段應該說中了很多女性的心聲。畢竟女性在生存上面對了比男性更多的威脅,所以自然而然養成一種更敏銳對於男性的判斷能力。
之後就是談論死亡,我真的很愛阿姨談論死亡的段落,蠻族勇士面對死亡的部分真的超浪漫,說不定也是讓我成為姨粉的原因,下面直接節錄一些好文字。
台男打算付出什麼來跟台女建立共同體? | 陳易宏 - vocus
關於少子化、女性擇偶和仇女的問題 補充說明 | 陳易宏 - v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