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台漫/台灣史]
戰後漫畫「低俗」史:1940年~1980年

標題很嚴謹但故事很好看,我覺得需要一個更農場風的標題XDDD歷史學柑仔店沒有編輯嗎?
〖丁】
1961年《東方少年》也宣告停刊,從《東方少年》出身的廖文木與蔡焜霖轉行做租書店,後者於1960年前後曾在漫畫租書本出版社寶石工作過,多少了解漫畫書這一行,文昌出版社於焉誕生。最初因稿源不足,稿子都是取自日本漫畫。那時國外書籍進口都需要內政部給予許可證,廖文木就招待負責人去吃飯、上舞廳,如此才能弄到日本漫畫的進品許可。
〖丁】
……租書業的流通地點的位置多在日常生活性的、隨意經過之處,如街角巷弄,出入口也可能狹窄昏暗,甚至不一定有固定的店面,如書報攤,或是只有特定消費族群──例如漫畫讀者──才知道的管道,像是台北早期的光華商場、或是1980 年代末興起的漫畫專賣店「漫畫便利屋」,租書店則兼而有之。
〖丁】
同時,不同於正式場域的書店,「地下化」場域裡流通的出版物,往往不是主流文化界所認可的文類,而是被放在文化場域的邊錘、甚至是場域之外,但卻受到大眾歡迎的出版品,例如漫畫、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便是租書店的三大台柱。
〖丁】
……1950年代的雜誌裡,便能看到日本漫畫的描本。因為當時沒有影印機,而照相印刷的原稿又必須是單面稿,因此,出版社就徵集了許多助手,把從日本帶進來的漫畫拆開,一頁頁描下來,再去製版印刷。當時正值白色恐怖時期,台灣內部風聲鶴唳,為了免於被找麻煩,各家出版社就自動把漫畫裡的日本線索都抹掉,例如漫畫的作者名、角色名,畫面上的神棚、和服、和紙門等。
〖丁】
←←←這要修改到什麼程度啊?!
〖丁】
……甚至當時台灣的漫畫出版社會在描抄日本漫畫時,把戰後新文法的漫畫,改動成三段式分格法(圖12),也就是拿掉醞釀氣氛或是焦點移動的畫格,讓漫畫的畫格仍停留在交待劇情的作用上。
〖丁】
←←←一定要點進去看範例圖
修改得好扯喔
〖丁】
難道是因為用抄的,所以格子太多不想畫嗎?
〖丁】
1962年,蔣介石以「愛護民族幼苗」為由,對連環圖畫加以審查。事實上在1960至70年代,漫畫主要的讀者群是成人勞動階級,……只是政府要將漫畫定位為兒童讀物,應該與當時對故事漫畫的文化定位有關。
〖丁】
……國民黨政府公布修訂後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規定漫畫必須事前送審,……審查費的標準是以教科書的審查費來算,也就是定價的40倍
►海產
喔喔那是閱讀習慣的問題

還有當時要塗改的幅度利潤日軍君福要改成國軍的
►海產
*例如
【優質男山姥切齋藤❤雲豆】伊雪
最近在看教育部的東西,真的都是一堆送審或修正後複審的公文
還要申請執照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