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1:28 PM
Sat, May 1, 2021 3:26 PM
7
看完Larry Gottheim的7部作品。
TIDF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1:29 PM
Sat, May 1, 2021 2:16 PM
以下是映後大師講堂的瞬間筆記
-8 mm,讓攝影機自己跑。
-找錢企劃書要寫好清楚,但寫清楚就不是新的事情了。
-16 mm更大型的攝影機,也很好玩。神奇機器。完全沒想過會變成作品,並且45年後在台灣上映。
後來才發現,原來作品中早已有一堆想法。但當下並不知道。
-過去受教育的語言經驗,要怎麼轉為用在視覺作品,不得不從頭來過。需要藉其他領域的理解,像是古典音樂、繪畫、雕塑等等。體驗的過程讓觀眾感受。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1:38 PM
Sat, May 1, 2021 2:15 PM
木材:如靜照般。為什麼呢?
高譚:因為沒有太喜歡敘事性電影(需要指揮演員),希望是無對白、無聲音、不移動。stand rackage (?)流派。
此外,也不想剪輯(覺得會喪失[原本的]品質)。
受到海德格影響,像是「什麼是thinking 」這個提問。覺得人在世界上,更深的關係,我覺得可以藉由攝影來達到。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1:47 PM
Sat, May 1, 2021 2:15 PM
木材:所以說,這些作品,是否是你對電影最新的思考?
高譚:早期作品可以說是真正的電影。
我最近的作品已經跟這些早期作品很不一樣了。之間的關係是,早期的是一種儀式(ceremony )。是日常生活的儀式。我自己也常常在想為什麼那時候用了藍莓、牛奶、湯匙。
16mm 鏡頭放在8 mm機器上(Lea:不太確定是不是反之的狀態,數字沒記得),發現景深更大。結果必須在屋頂上去拍Blue這個作品。
另外想到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Being in Time),而我早期作品,正讓你感受到時間。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1:56 PM
木材:當時觀眾的反應呢?
高譚:當時很沒耐心。但現在觀眾很不一樣,當成現代藝術在看,覺得感動。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1:58 PM
Sat, May 1, 2021 2:13 PM
觀眾問:《穀倉》這個作品的用意?好像很有愛的樣子?
高譚:是每天經過的穀倉。穀倉會透光,這件事很吸引我。
特殊點:
1. 車子:坐在車子中一直拍,車子變成一個作品中重要角色、重要機器(《口琴》這個作品也是)。車子起伏,鏡頭隨之改變。
2. 重複:各種元素反覆。是很重要的。一開始是實驗,測不同光。但後來發現的確可以重複,各種重複變成重要性。
3. 每段的時間,就是底片的時間。底片很有意思。Andy Warhol的影響。我現在覺得,我一生的各個作品,都是在彰顯膠卷這個物質。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看我的書。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2:09 PM
Sat, May 1, 2021 2:15 PM
觀眾問:《穀倉》每段之間的黑畫面,有什麼意味嗎?
高譚:我的作品很多黑色。代表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的時間(Lea:這句我不很確定)。這個世界持續下去,每段都是一段時光切片。
「記憶」與「預期」,也是我關心的重要概念。例如《霧》這個作品,你一開始看會覺得好像熟悉,但後來會覺得又好像不太一樣。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2:14 PM
Sat, May 1, 2021 3:20 PM
觀眾:
1. 你怎麼看待電影就是敘事這個說法?
2. 海德格思想前後期改變過,你自己呢?
高譚:
2. 海德格頗複雜,涉及納粹。《KNOT/NOT》的福特萬格勒也是⋯⋯我自己一直探究海德格的作品,並提及《The Red Thread》這本書。
1. 我沒有特別迷戀。端看你怎麼定義故事。我對指導大家怎麼生活並沒有太感興趣,雖然有時我也想這麼做。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2:22 PM
Sat, May 1, 2021 3:21 PM
觀眾:看到最新關於福特萬格勒的作品,裡面用了很多畫外音、歷史短片。為什麼會有這個轉變?接下來呢?
高譚:是個複雜問題、好問題。美國與歐洲,我最近在想這件事。最早我學歐洲音樂,但認為自己是美國電影製作者,但最近很厭煩在歐洲與美國之間選擇,最近想去其他地方了。
所以我的作品的改變,也有類似的感受。最近去加勒比海,像是多明尼加與海地,接收到很多與儀式相關的經驗,不一樣很深的感受。
Maya Deren有嘗試拍過巫毒教,但沒有拍完。我自己最近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
人類是歷史片段。我在《KNOT/NOT》這個作品,有處理到政治與黑暗。我原本沒有特別處理,因為覺得自己不是直接能決定政治的人。但最近覺得人無法脫離於歷史與政治。
希望自己的作品不要太說教,啟發觀眾去思考。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2:33 PM
Sat, May 1, 2021 2:34 PM
高譚:《藍色》是我的起點。但不算是我的作品,而是剛好光線工具的集合。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 2021 2:55 PM
Mon, May 3, 2021 5:35 PM
===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May 3, 2021 5:37 PM
高譚感覺是個好人。訪談過程很可愛。
他的思考也很有意思,很像我對帶來福不帶領不指揮太多的做法。
但作品如果沒有要提哲學家影響的話,還剩什麼呢?
載入新的回覆
TIDF
-8 mm,讓攝影機自己跑。
-找錢企劃書要寫好清楚,但寫清楚就不是新的事情了。
-16 mm更大型的攝影機,也很好玩。神奇機器。完全沒想過會變成作品,並且45年後在台灣上映。
後來才發現,原來作品中早已有一堆想法。但當下並不知道。
-過去受教育的語言經驗,要怎麼轉為用在視覺作品,不得不從頭來過。需要藉其他領域的理解,像是古典音樂、繪畫、雕塑等等。體驗的過程讓觀眾感受。
高譚:因為沒有太喜歡敘事性電影(需要指揮演員),希望是無對白、無聲音、不移動。stand rackage (?)流派。
此外,也不想剪輯(覺得會喪失[原本的]品質)。
受到海德格影響,像是「什麼是thinking 」這個提問。覺得人在世界上,更深的關係,我覺得可以藉由攝影來達到。
高譚:早期作品可以說是真正的電影。
我最近的作品已經跟這些早期作品很不一樣了。之間的關係是,早期的是一種儀式(ceremony )。是日常生活的儀式。我自己也常常在想為什麼那時候用了藍莓、牛奶、湯匙。
16mm 鏡頭放在8 mm機器上(Lea:不太確定是不是反之的狀態,數字沒記得),發現景深更大。結果必須在屋頂上去拍Blue這個作品。
另外想到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Being in Time),而我早期作品,正讓你感受到時間。
高譚:當時很沒耐心。但現在觀眾很不一樣,當成現代藝術在看,覺得感動。
高譚:是每天經過的穀倉。穀倉會透光,這件事很吸引我。
特殊點:
1. 車子:坐在車子中一直拍,車子變成一個作品中重要角色、重要機器(《口琴》這個作品也是)。車子起伏,鏡頭隨之改變。
2. 重複:各種元素反覆。是很重要的。一開始是實驗,測不同光。但後來發現的確可以重複,各種重複變成重要性。
3. 每段的時間,就是底片的時間。底片很有意思。Andy Warhol的影響。我現在覺得,我一生的各個作品,都是在彰顯膠卷這個物質。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去看我的書。
高譚:我的作品很多黑色。代表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的時間(Lea:這句我不很確定)。這個世界持續下去,每段都是一段時光切片。
「記憶」與「預期」,也是我關心的重要概念。例如《霧》這個作品,你一開始看會覺得好像熟悉,但後來會覺得又好像不太一樣。
1. 你怎麼看待電影就是敘事這個說法?
2. 海德格思想前後期改變過,你自己呢?
高譚:
2. 海德格頗複雜,涉及納粹。《KNOT/NOT》的福特萬格勒也是⋯⋯我自己一直探究海德格的作品,並提及《The Red Thread》這本書。
1. 我沒有特別迷戀。端看你怎麼定義故事。我對指導大家怎麼生活並沒有太感興趣,雖然有時我也想這麼做。
高譚:是個複雜問題、好問題。美國與歐洲,我最近在想這件事。最早我學歐洲音樂,但認為自己是美國電影製作者,但最近很厭煩在歐洲與美國之間選擇,最近想去其他地方了。
所以我的作品的改變,也有類似的感受。最近去加勒比海,像是多明尼加與海地,接收到很多與儀式相關的經驗,不一樣很深的感受。
Maya Deren有嘗試拍過巫毒教,但沒有拍完。我自己最近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
人類是歷史片段。我在《KNOT/NOT》這個作品,有處理到政治與黑暗。我原本沒有特別處理,因為覺得自己不是直接能決定政治的人。但最近覺得人無法脫離於歷史與政治。
希望自己的作品不要太說教,啟發觀眾去思考。
===
他的思考也很有意思,很像我對帶來福不帶領不指揮太多的做法。
但作品如果沒有要提哲學家影響的話,還剩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