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a
@davelin
Thu, Apr 29, 2021 4:00 AM
27
8
印和闐:準備面對小冰河期 - 財訊雙週刊
文長
台灣氣候可能長期變乾
在人類開始對抗全球暖化後,2008年起,原本冬天不下雪的中國華南開始下大雪,2009年與2010年歐美接棒的雪災,不論是北美、歐洲、日韓及中國,每年的低溫紀錄一年比一年還低,全球的平均溫度看似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冬天卻愈冷愈誇張。
2020年的美國德州嚴酷的冰風暴是個例子。不知不覺中,對抗全球暖化的環保團體與政府,把全球暖化的字眼偷偷拿掉,換成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不過處理的辦法還是一樣,全面性的節能減碳,改用風電與太陽能,這導致美國德州在大風雪中完全無電可用,因為德州早已放棄煤與油發電的選項。
Deva
@davelin
Thu, Apr 29, 2021 4:01 AM
這到底對不對?也許歷史可以給我們一點線索。
中國的西周末年,氣候是偏寒冷與乾燥的。
到了三國時代,《晉書.五行志》:「魏明帝太和2年(西元231年)5月,大旱」,又說:「魏明帝太和5年(西元234年),自去年冬10月至3月皆不雨。」《三國志.吳志.孫權傳》也記載:「嘉禾五年(西元236年)10月起不雨,至次夏,皆頻年枯旱,亢陽之應也。」最後,在《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記載:「亢旱以來積30年(西元260年)。」吳魏之地大概在現在的河南與江蘇、浙江一帶。而當代中國的沿海地帶不曾經歷過30年的旱災,這或許也解釋了三國時代人口減少與戰爭不斷的原因:爭奪生存資源。
Deva
@davelin
Thu, Apr 29, 2021 4:01 AM
以上是中國所謂的小冰河期的歷史紀錄,第1次延續整個西周,第2次從漢末持續到隋朝初年;西晉的八王之亂與後來的五胡亂華,很大程度上與北方氣候轉為乾冷,遊牧民族被迫南下求生存有關。附帶一提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2次小冰河期在歐洲也能印證。西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的五賢帝全盛時期結束,為了應付不斷南下的北方蠻族,國力日衰,最後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滅亡。同期的中國處於南北朝時期,連年酷寒與大旱,糧食持續歉收。
Deva
@davelin
Thu, Apr 29, 2021 4:01 AM
相對而言,中國歷史上也有溫暖而溼潤的黃金時期,商朝時代留下的甲古文,犀牛骨與烏龜殼都是氣候溫暖才會有的產物;唐朝時代的西域是整片的草原,淹沒在沙漠裡面的高昌、樓蘭古城規模極大,所在位置當年一定不是沙漠,這些考古證據顯示人類歷史上的氣候並非一成不變。氣候科學家的電腦模型,卻預測地球的溫度將會隨著「人為」排放二氧化碳而呈現線性上升。
Deva
@davelin
Thu, Apr 29, 2021 4:01 AM
地球的溫度和氣候變化,實際上一直都是以週期性而非線性的方式持續演變,證據可追溯到數千年前。如果讓考古證據說話,我們現在所推行的節能減碳政策,反倒有可能會使世界大部分地區在完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被迫面對比近期的美國德州災難更嚴重且更漫長的氣候變遷衝擊。
班 西 ™
@benxy
說
Thu, Apr 29, 2021 6:20 AM
50 年內會用完的石油用到現在越挖越多還必須減產控制價格,到底還有什麼是可以相信的
載入新的回覆
文長
台灣氣候可能長期變乾
在人類開始對抗全球暖化後,2008年起,原本冬天不下雪的中國華南開始下大雪,2009年與2010年歐美接棒的雪災,不論是北美、歐洲、日韓及中國,每年的低溫紀錄一年比一年還低,全球的平均溫度看似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冬天卻愈冷愈誇張。
2020年的美國德州嚴酷的冰風暴是個例子。不知不覺中,對抗全球暖化的環保團體與政府,把全球暖化的字眼偷偷拿掉,換成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不過處理的辦法還是一樣,全面性的節能減碳,改用風電與太陽能,這導致美國德州在大風雪中完全無電可用,因為德州早已放棄煤與油發電的選項。
中國的西周末年,氣候是偏寒冷與乾燥的。
到了三國時代,《晉書.五行志》:「魏明帝太和2年(西元231年)5月,大旱」,又說:「魏明帝太和5年(西元234年),自去年冬10月至3月皆不雨。」《三國志.吳志.孫權傳》也記載:「嘉禾五年(西元236年)10月起不雨,至次夏,皆頻年枯旱,亢陽之應也。」最後,在《三國志.魏志.毛玠傳》記載:「亢旱以來積30年(西元260年)。」吳魏之地大概在現在的河南與江蘇、浙江一帶。而當代中國的沿海地帶不曾經歷過30年的旱災,這或許也解釋了三國時代人口減少與戰爭不斷的原因:爭奪生存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