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瓦悠蘭🌈KUMA島
@achenpanay - 今天在早餐店聽到讓我渾身作噁的音樂 因為當下太不舒服,所以沒去太記住旋律,不...
看到這噗,認真說起來那魯灣/娜魯灣/naluwan 這個詞跟阿美族沒啥關係,主要流行起來是日治時代後期至50年代林務局育苗造林政策產生的林班歌,基本上因為在林班地會有很多部族在一起工作,所以會混雜很多語言,但是主要的林業工作者通常以排灣、魯凱或布農為主,而伐木時唱合的開頭音(虛詞,沒有特別的意思)就常是 naluwan 、 o haiyan 開始,但是我覺得這個要說起源應該是排灣族的歌唱虛詞 naluan 與 haiyang 這樣,只是 60 年代後開始有統整性的山地生活改進運動歌曲集,才變成常用或者說被轉變成九族文化村娜魯灣劇場的開場曲(?)
掰噗~
我估狗看看 (code)
多瓦悠蘭🌈KUMA島
不過九族文化村我記得好像表演者以布農族為主?
多瓦悠蘭🌈KUMA島
至於為什麼會被傳說是阿美族的語言,我會猜測是因為山地歌謠發行量最高的就是阿美族的歌,久而久之就會傳說是阿美族的語言或者說這是通用的原住民語(?)
多瓦悠蘭🌈KUMA島
畢竟林班地工寮時代造成多種語言混雜通用的狀況(?)
多瓦悠蘭🌈KUMA島
不過有點好奇美山部落的阿美族人在80年代把新部落稱為那魯灣部落的原因就是了
多瓦悠蘭🌈KUMA島
把我覺得很棒的回噗摸回來↓
多瓦悠蘭🌈KUMA島
matiwood21小時前
路過提供一下最近查到的資料
--
比較古老的阿美族歌謠(從日治時代開始有人採集歌謠以來的檔案)確實實詞(有意義的語言)較少,而naluwan或是ohaiyan這類沒有特定意義的詞確實比例更高,有時候是應答、領唱開頭(後面可即興加上實詞),或整首歌都是也很常見。上一代研究者(例如黃貴潮)用「虛詞」描述,意思是無意義,但新一代學者有提出新的觀點,像是研究祭儀歌謠、也是巫師的巴奈母路Panay Mulu會用「襯詞」,認為這種吟唱不是無意義的聲響符號,有特定意義和使用情境,她用了一個我覺得蠻美的字是「孕而未化」的語言。
多瓦悠蘭🌈KUMA島
matiwood21小時前 @編輯 21小時前
國外的歌謠研究會把這些沒有固定意義的詞廣泛稱呼是「聲詞vocable」,詳細可以參考陳俊斌的文章,他有一篇專門在研究為什麼有這麽多naluwan, ohaiyan,美洲原住民也有類似整首歌都是聲詞組成的歌謠,haiyan最早是阿美、卑南常用的,naluwan有人認為是卑南族開始流傳到鄰近的族群。
--
以上剛好手邊有資料提供參考~不過我想因為原住民樂舞早期就被觀光化,被官方變成展示的標本,所以naluwan從以前到現代變成了一個被亂七八糟詮釋的符號,也可以理解在當代變成這樣的狀態(嘆氣)
多瓦悠蘭🌈KUMA島
多瓦悠蘭🌈KUMA島
台灣戰後本土山地唱片的興起:鈴鈴唱片個案研究
不過我想推的反而是黃國超的研究,陳俊斌的文章太後來了,反而疏忽更早期日治時代政策造成的影響
多瓦悠蘭🌈KUMA島 : 路過看到)感謝補充新的觀點~我查資料都從阿美族著手比較多,你的噗提醒我可能有些忽略的地方,像是林班歌,要再來多研究一下
多瓦悠蘭🌈KUMA島
多瓦悠蘭🌈KUMA島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