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志異文學的根源或許能追溯自名為「東方主義志異」(Orientalist Gothic)的十八世紀文學。《天方夜譚》(The Arabian Nights)第一部英文譯本於十八世紀早期首次出現,廣受歡迎,大眾特別想看這些「東方故事」(Oriental tales)的散文詩詞,熱潮持續到十九世紀早期。這些故事由《天方夜譚》汲取靈感,時常包含暴君、後宮、地窖、綁架、背叛和神祕學;這些元素後來也融入了哥德小說,譬如威廉‧貝克福(William Beckford)的《Vathek》(1786),最初以英文出版時名為《An Arabian Tale》(暫譯為「阿拉伯故事」),以及夏洛特‧達克雷(Charlotte Dacre)的《Zofloya》(1806)
大英帝國害怕的怪物:古老、野蠻、來自異域的「他者」
昨晚好奇有沒有木乃伊為主角的哥德/志異小說,結果發現「帝國志異文學」(Imperial Gothic)這個詞
筆記分兩部份:
一、帝國志異(翻譯一篇大英圖書館的文章)
二、埃及志異(wiki整理翻譯)
以下內容翻譯自大英圖書館的文章:
帝國志異文學的根源或許能追溯自名為「東方主義志異」(Orientalist Gothic)的十八世紀文學。《天方夜譚》(The Arabian Nights)第一部英文譯本於十八世紀早期首次出現,廣受歡迎,大眾特別想看這些「東方故事」(Oriental tales)的散文詩詞,熱潮持續到十九世紀早期。這些故事由《天方夜譚》汲取靈感,時常包含暴君、後宮、地窖、綁架、背叛和神祕學;這些元素後來也融入了哥德小說,譬如威廉‧貝克福(William Beckford)的《Vathek》(1786),最初以英文出版時名為《An Arabian Tale》(暫譯為「阿拉伯故事」),以及夏洛特‧達克雷(Charlotte Dacre)的《Zofloya》(1806)
在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簡愛》(Jane Eyre, 1847)中,關鍵的劇情可說能在大英帝國地圖找到特定位置。羅徹斯特淒涼的祖傳家園──桑費爾德莊園裡潛伏的威脅,是他瘋狂、名聲敗壞的妻子柏莎,一位生於牙買加的女繼承人,「黝黑」(dark)的美貌暗示著她的混血背景,是帝國文學常見的元素。柏莎在心理和道德的退化來自家族遺傳,「經由三個世代」傳承,卻似乎連結了牙買加的燠熱氣候,以及從奴隸勞動致富的腐敗種植園文化。
當這些腐敗元素回到英格蘭、獵食毫不懷疑的英國人時,這樣的風險更加惡化。「惡魔般」的柏莎最後燒毀桑費爾德莊園,體現了帝國志異文學常用的劇情推進工具:具有帝國背景的人事物將和諧的英國住家變成哥德恐怖場景。威爾基.柯林斯的煽情小說《月光石》(The Moonstone, 1868)裡,瑞秋‧維林德那位不光彩、有鴉片癮的舅舅送給她一顆被詛咒的印度鑽石,是他從婆羅門祭司那偷走的聖物。瑞秋在二十一歲生日那天繼承鑽石後,接連經歷愛人離去、家族分崩、母親過世。
相反地,在布蘭姆‧史托克(Bram Stoker)的《德古拉》(Dracula, 1897)裡,吸血鬼明顯就是一個異國他者性的角色,擁有恐怖的能力,可以將英國人變成他的「同族」。Stephen Arata發現史托克在《德古拉》中,經常用「血」(blood)這個詞(泛指「血脈」或「異國血統」)指稱種族或國族身分;透過把人變成吸血鬼,他賦予他們全新、異域的種族身分。吸食不同種族的血,也讓德古拉變得種族不純,成為異族通婚(不同歸類的種族雜交)的象徵。許多文學評論也指出,《德古拉》是把異國描繪為哥德/志異的經典案例。
《德古拉》也反映了英國「種族」可能退化的恐懼,此概念在十九世紀末曾被廣泛辯論。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1902)即探索了類似的焦慮:在特定情境下,那個被馬洛稱作「世界暗處」的地方能輕易瓦解英國文明。布藍林格指出維多利亞後期的帝國志異文學有三大核心主題:「個人的退化或土著化;野蠻人與魔鬼入侵文明;冒險機會與英雄主義在現代世界的衰退」。《黑暗之心》探索了這些主題,呈現帝國志異發展最完整的形式,揭曉並實踐了帝國主義「文明使命」(civilising mission)的矛盾處。馬洛解釋,庫爾茲被國際消除野蠻習俗協會派至非洲寫一份「未來導向報告」,卻遭荒野中沉重無聲的魔咒擄獲:
以下資料翻譯、整理自三篇維基頁面。
隨著占領埃及,英國取走古文物紀念品簡直輕而易舉,「對於古埃及文物的需求快速上升,跨海送至歐洲私人莊園和公共博物館。把木乃伊擺在圖書館和書房成為有錢人的風潮,住宅也用埃及的主題和文物裝飾。」
當時對古埃及的好奇可說一飛沖天。1822年,尚-法蘭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利用1799年被法軍帶回的羅賽塔石碑,破譯了古代象形文字,也開啟古埃及的相關研究。……在埃及狂熱的鼎盛時期,鮮少有人負擔得了前往埃及的旅程,唯一能接觸埃及文化的管道就是文學、藝術和建築。……埃及圖像和符號還用在其他地方,譬如點心器皿、家具、擺設、商品和廣告。派對和公眾活動也會將主題設為埃及,可以穿著特別服裝出席。
《249號拍賣品》不是第一個描述木乃伊復活的英文作品……但《249號拍賣品》和之前那些木乃伊故事不同的是,道爾筆下的木乃伊非常危險。……Roger Luckhurst認為這則故事是哥德文學,重新用上了從前哥德的常用元素:「復仇、繼承、佔有之後的一連串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