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言⚡️
[感想]《第凡內早餐》
https://images.plurk.com/5ZH1uqhz5dVLMJ6r2UK8Fg.jpg
電影海報/ 劇照給我的前置印象太強烈,閱讀了才發現原著版本是與想像全然不同的調調(rofl)
牛言⚡️
截自網路的海報們。即使沒有實際看過,奧黛麗赫本的經典電影扮相,也深植於大眾心中吧?如此的打扮、女星的氣質、以及置入性行銷的最大贏家Tiffany’s ,令我誤以為這是關於上流社會社交名媛煞到落魄窮鬼作家的故事
https://images.plurk.com/6bmL16YFv5b3UpM75ltcRY.jpg https://images.plurk.com/3IHEmoE4EHseB5hogxVfPW.jpg
然而......《第凡內早餐》的女主角竟然是在都市打拼的逃家應召女?!不得不說,我被這個原著vs電影形象給衝擊到了
Ayami🐈小貓半夜嗚嗚叫
哈哈哈哈哈對呀他算是高級伴遊XDDDD
牛言⚡️
Ayami🐈小貓半夜嗚嗚叫 : 小說中的郝莉講話很粗魯,各種髒話跟罵人的詞,我簡直無法把這個形象跟赫本連結在一起(rofl)(rofl)
牛言⚡️
這次借閱的版本出版於1998年,老實說這個中文翻譯不太好懂,跟所謂的「翻譯腔」又不太一樣,像是直接把英文丟到翻譯機、由裡面機器翻出來的模樣,有許多句法跟中文習慣是不一樣的。在閱讀的時候,我必須先看完全部的句子,再自行於腦袋裡面重新組裝,才有辦法理解整個段落到底在表達什麼。
另外,由於人物對話大量採用較為口語式的敘述——我指的是,除了有意義、有訊息性的台詞之外,作者還寫了非常多情緒性的用詞,或者是在角色較為嚴肅的談話之間插入一些跟當下話題無關的抱怨;又或者在兩個人的對話間,說話者會忽然向第三者說「請幫我調一杯馬丁尼」——在閱讀這一本小說時,我得重複性地觀看,才能找到段落的重點。
牛言⚡️
不過,大概在閱讀到故事前三分之一處時,我便放棄了這種「找重點」的行為。因為我發現作者的筆法——尤其是對話的寫法——會為人物們建立相當鮮明的形象。尤其是女主角郝莉,在我看來,無論是她的舉止、台詞,甚至打扮,都讓她呈現一種狂野、活潑又瘋癲的氣質(跟赫本真是完全不搭XD)當郝莉向男主角說自己抽了大麻卻沒太大改變,我只能點頭稱是:大麻這等東西怎有辦法讓一個瘋子更瘋
牛言⚡️
上面已經說了好幾次,女主角的形象跟赫本不搭,但她們果然還是有一些共通點的:無垢的氣質。
儘管郝莉是一名妓女,她散發出來的氣質卻不是風塵、也不特別性感,倒像是個天真浪漫的潑撒小女孩(實際年紀也挺小,才19)。有趣的是這個小女孩瘋歸瘋,她似乎總是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故事裡面兩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分別被節錄於書本的封面以及封底。封底的內容是這樣的:
牛言⚡️
「如果我真的覺得愧疚的話,我猜想那是因為在我一點兒都不作夢的時候,我卻讓他不停地作夢。我只是在等待時間讓他終於清醒過來:我太清楚我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電影明星的。那太難了。而且假如你很聰明的話,那又太令人難堪了。我的情節還不夠卑劣:想像中做電影明星和擁有一個臃腫的自我是手牽手、肩並肩的,事實上,它根本不允許擁有任何自我。我並不是說我會對得到名和利心存芥蒂,在我的時間表上它其實佔了相當的份量,而且有一天我會盡我所能去得到它。不過如果我當真得到它,我要我的自我仍然相安無事。我要我早上醒來的時候仍然是我自己,而且可以在第凡內吃早餐。」
牛言⚡️
從這一段跟書名相關的自白,可以看出郝莉的處世態度相當明確,正因如此,在囫圇度日的人眼中看來,她才會瘋狂吧?
這一個段落我是一字不漏地從封底搬到噗浪上來,或許這一段節錄可以讓人感受到翻譯和一般中文文章的寫法的不一樣。我想我有必要澄清,我並沒有覺得這個中文譯本翻得不好,相反地,因為它跟我一般閱讀的文章相當不同,儘管我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去理解其跳躍的寫法,對我來說,它著實增添了故事的虛構性以及戲劇性,而且好像連平凡的話也能變成哲學。哲學就是常人讀不懂想不通的東西。
牛言⚡️
至於封面上的段落,我想它沒有一併節錄到同等精彩的、對於天空的描述:

「絕對不要愛上野生動物,貝爾先生。」郝莉勸他,「那正是醫生所犯的錯誤。他老是把野生動物帶回家。一隻翅膀受了傷的老鷹。有一次是一匹斷了腿的大山貓。但是你不能把你的心送給野生動物:你給的越多,牠們就會越強壯,直到牠們強壯到可以跑進山林裡去,或是飛到樹上去,然後是更高的樹,然後是天空。那就是你的結局,貝爾先生。如果你讓自己愛上一隻野生動物的話,你到最後只能落得盯著天空看。」
郝莉舉起她的馬丁尼,「祝好運:相信我,最親愛的醫生——盯著天空看要比住在那裡好多了。這麼空蕩蕩的地方;這麼模糊不清。只是一個會打雷還有東西會消失不見的國度。」
牛言⚡️
郝莉是談話中提及的醫生的前妻,也就是說醫生盯著的天空,正是郝莉所待的位置。
故事中的郝莉總是被男人圍繞,除了自己親兄長弗瑞德的離世之外,不曾表現出脆弱的樣子。她一直是個勇敢釣凱子的模樣,和男主角冷戰時後也僅靠一句「呦,白癡。」加一記玩鬧的耳光解決,但當她舉著酒、醉醺醺地談起天空,讀者終於發現這個從德州跑來紐約闖蕩的大膽少女,內心其實是挺寂寞的
牛言⚡️
這個寂寞的少女不願意擁有家具,不願意為她養的貓取名字。她不認為自己有資格擁有什麼東西、而別人也沒資格擁有她。這般固執直到故事的結尾才終結。
我認為小說以及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結尾。電影的改編版本,不負愛情喜劇之名,在前往機場、大雨滂沱的路上,男主角跳下計程車找路程上被女主角放生的貓,而女主角也跟著跳車,兩個人在大雨之中終成眷屬。
至於小說版本,被失去了所有、瀕臨崩潰的郝莉(一般都是「失去了才知道曾經擁有的美好」,郝莉則是「失去了才確信自己曾經有屬於自己、而自己也屬於對方的事物」)逼下計程車的男主角當下沒有找到貓咪,郝莉亦沒有選擇留在紐約,她按照計畫前往機場並搭上前往巴西的班機——我比較中意小說的版本,它留下一點遺憾,可是又沒有什麼真的好悲傷的(有趣吧)
牛言⚡️
小說卻也不是真的以遺憾收尾。女主角去了南美洲,展開新的戀愛;男主角留在紐約發展,落魄的窮作家總算賣了兩部小說,事業漸有起色。而且男主角找到那一隻被郝莉放生的貓咪了。他發現貓咪住在一間看起來很溫馨的房子裡,坐在有乾淨蕾絲窗簾包覆的窗框邊。
「我心裡想不知道牠的名字是什麼,但我很肯定牠現在有一個名字了。因為牠一定是找到了一個牠該屬於的地方,非洲小茅屋或是隨便什麼都好。我希望郝莉也一樣。」他對著這隻曾經被拋棄的貓,獻上對郝莉的祝福。
兩人天涯海角,可總惦記著彼此這一段短暫的情感。就算第凡內早餐真的是個愛情故事好了,我想這絕對是個happy end吧
牛言⚡️
不知不覺又到這個時間,心得真是個很難收尾的東東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