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授 Jodi Magness 在2012年的作品《從聖殿被毀至穆斯林征服的聖地考古》(The Archeology of the Holy Land from the Destruction of Solomon’s Temple to the Muslim Conquest) 寫道:「『衙門』一字原是指希律王在耶路撒冷的宮殿,而非今天一般以為的安東尼亞城門。耶穌受審後背負著十字架一直在西邊上山,而非聖殿山的北面,這根本不是什麼新學說。如此說耶穌當時走過的路線與今天朝聖者的『拜苦路』完全是天淵之別。」
然而在2001年,考古學家在耶路撒冷大衛塔博物館地下偶然地掘出希律王宮殿遺址,包括地基圍牆與污水處理系統。基於福音書指耶穌被帶到彼拉多前的「衙門」(praetorium) —— 拉丁文術語的「軍事營地」,希律王宮殿就是耶穌受審時的「衙門」所在,到最近終於始准公諸於世!
現今「拜苦路」的最後一站聖墓教堂一直被認為是耶穌受難和埋葬所在,即各各他。但《希伯來書》13:12 指明了耶穌是在耶路撒冷城牆外受刑,而聖墓教堂卻在城牆之內。
直到1876年,英國哥頓將軍在大馬士革門附近發現一座小山看似像骷髏(各各他之意),且在花園旁邊有一空墳,以此認為這是符合聖經的記載的真正各各他,如此花園墓成了新教徒取代聖墓教堂朝聖點。
「拜苦路」的朝聖路線過往不斷受政治及宗教勢力影響而轉變,卻一直無視甚至敵視考古新發現和驗證。畢竟朝聖是以旅遊消費滿足個人信仰心靈的行徑,對於單憑「信」的追隨者的心靈寄託和滿足比歷史真相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