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VINA
讀嘛讀嘛 不讀會死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那一段飢餓、無眠與被世界遺忘的倖存歲月

這本書好看到讓我回家還打開電腦一邊看書一邊寫讀書心得。

這是作者的自傳,他有一對毒蟲父母,沉迷於嗑藥而無法自拔,他小時候的生活就是在媽媽領到社會救濟金 -> 父母去買回七天的食物 / 加上足夠分量的古柯鹼 -> 全家度過安然的一周 -> 剩下三周餓肚子,這樣一再的循環。

即使如此,他仍敏銳地發現,他的父母只是因為沉迷於毒品而無法照顧到他們,但他們的父母並沒有虐待他們,也仍讓她感受到爸媽的確是愛她的。

他說: 如果我跟姐姐是三天沒吃東西,那爸媽就應該是五天以上沒吃任何熱食了。
ELVINA
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是在後來他慢慢學會翹課,送去中途之家,然後被學校要求必須與心理師面談的事情。

心理師對他說: 人生就是要負起責任,要對自己負責。

而他心裡想,我自出生以來,就鮮少對自己負起責任,但還不是活到現在。

然後他看著心理師不痛不癢的講這些話,不由得會讓他覺得,這場面談不過是在為了滿足心理師而演的一場戲,讓心理師有機會來練習執業之前所需要學到的技巧與說話術。

所以他到後來都會裝乖配合,認真點頭表示同意,假裝自己對他的洞見頗有同感。
ELVINA
後來她終於失去的自己的家,媽媽為了能生存,離開爸爸跟另一個收入穩定的男人同居(仍帶著兩個女兒),爸爸被趕到收容所去。

然後媽媽得知自己得了愛滋病,最後終究還是離開人世。他自己當時跟一個好友也在外遊蕩(因為不想再住在媽媽男友家了,一方面也是他無法接受看到生了重病的媽媽),然後交了一個男友,男友非常有魅力,但一方面卻也有許多讓人感到疑惑的地方,藏著許多秘密,很遺憾的,最後男友也是難逃毒品,成為毒販。

我看著她最後寫給媽媽的那封信,一時之間竟然感到鼻酸。
ELVINA
這本書大概要一直看完前2/3才開始有點轉機,轉捩點是她自從媽媽死去之後,終於想要開始繼續完成她的高中生活。

她描述自己去參加一所高中的面試時,是這樣寫的:
ELVINA
我是真的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催促自己走進這些樓房裡面。多少年來,或許應該說我生平以來,我老是覺得有一堵磚牆橫阻在我的前頭。站在這些大樓外面,我幾乎立刻感覺到有高牆封鎖住我的去路。在高牆的另一邊,是社會,而在高牆的這一邊,則是我,或是跟我有相同出身的所有人。兩者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是,它被分裂成我們這一邊,與他們這一邊;而在高牆另一邊的人,都可以稱為那些人。地鐵上每天趕著上班的人群,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循規蹈矩的優秀學生;功能正常運作的家庭;可以一路讀書上大學的人--對我來說,他們都像是"那些人"。而中輟生、領取社會福利救濟金的人、逃學的學生與犯法的人,則就是我們這些人。兩者天差地遠,而且只是存在一些特別的原因,使我們顯得這麼與眾不同。
ELVINA
其中一項是,就我的家人與住在我們那一個街區的人來說,生活的步調混亂失序,而且只受眼前立即性的需求所左右。比如:飢餓、房租、暖氣、電費帳單等。面對每一個難題的處理原則是,只要 "眼前過得去"就好。所以,儘管依靠福利金過活,並非可靠的生活計畫,但眼前就有帳單到期,所以補助金支票一定要立刻換成現金。爸爸媽媽不應該嗑藥,但眼前媽媽已經渾身發抖,所以需要立刻吸毒來平穩情緒。我應該去上學,但眼前我並沒有乾淨衣服,而且我已經落後進度太多,所以不去算了。買上三十五元的食物,並不能撐上一個月餵飽我們四個人,但眼前還是可以試試看。在高牆的這一邊,首要之務是,不管用甚麼方法,先解決掉眼前最緊急的問題就好。這也是為什麼,處於高牆另一邊的人們的生活,對我來說顯得如此神秘難解的原因。
ELVINA
(中略)對於處在高牆這一邊的我們來說,談論所謂的未來,永遠是指"近在我們眼前的未來",我們首要的關切重點是,去找到正火燒屁股的各種需求的立即解決之道。我們從不著眼處理任何高蹈的長期計畫,對我們而言,未來肯定總是會有個甚麼機會,讓我們改善生活水平,但就眼前來說,卻始終有更緊急的事情需要我們去發愁。

走進這些學校裡去,彷彿是要拜訪高牆另一邊的世界,而與那些老師的面談,即意味著要跟"那些人"對談。
ELVINA
還好她終究是找到了一間願意收留她的學校,而且她真的是拚了命的念書(她先去在暑假打工存了一些錢,然後晚上就輪流住宿在任何願意收容她的朋友家中),最後,學校讓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而且還介紹她去申請各種獎學金以利她繼續念大學。

這一段讓我對紐約時報有非常大的好感,她詳細描繪了自己去面試紐約時報獎學金的過程,在面試時,因為當時她的年紀已經大到不再是兒童社福單位的強制託管對象,不用再擔心會被送回中途之家。面試時,她竟然就脫口而出她自幼以來的經歷,她爸爸媽媽的故事、如何在慷慨朋友的協助下討生活的辛酸、在樓梯間與公園露宿的權宜之計,她甚至沒有辦法每天都有東西吃;因而使得所有評審都為之動容。
ELVINA
最後,一個評審問她:那還有甚麼事,是你想告訴我們的嗎?

她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此她只說:嗯,我需要這筆錢。我真的很需要。

再來的故事,就像灰姑娘一樣,紐約時報給了她獎學金,她申請上了哈佛大學,她的故事被刊載在報紙上,引起美國一陣旋風。好心人替她和姐姐支付了積欠的房租,她順利接回爸爸(爸爸後來也成為愛滋病帶原者),然後畢業,然後成立了一家 "活出生命"的公司,藉由各種方式扶助需要的人。
ELVINA
這本書真的很勵志,平常這樣的書其實是不會讓我喜歡的,可是作者文筆流暢(翻譯者也是),每一段故事都會讓人覺得這不是比連續劇還扯嗎?而且,你在書中會感受到,雖然她經歷了這麼多痛苦,但她仍看得到人心之中的溫暖與光明面,這真是太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

我非常非常受感動。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