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10:34 AM
Mon, Mar 15, 2021 3:50 PM
3
這次台北雙年展感受度好低,幾乎只有一兩件作品稍微引起興趣。
最喜歡的應該是 Mika Rottenberg 2017年的 Cosmic Generator (AP),26分鐘左右帶有古怪幽默感影片。影射經濟地位低國家(以中國與墨西哥為主)與富裕國家(尤其是美國)之間的各種邊界,究竟是否合理。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10:43 AM
Sat, Mar 13, 2021 10:49 AM
蓋婭理念應該是重點,但對於不了解的人(像我)來說,與其看展,不如直接看書。
展品與觀眾的聯繫程度相當低,不知道到底幾成觀眾有接收到策展者的訊息。好多展品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與感受。
例如剛果進國際刑事法庭ICC案,在觀眾不了解欠缺脈絡的情況下,又為何可以邀請觀眾從牆壁上的圖文自行組合出自己的敘事?
何況牆壁上文字很多不是英文(應該只有法文),中文只有幾個標籤,是否太挑戰觀眾或是根本不在乎台灣的觀眾?(呃抱歉我又尖刻了)
要我關心的話,還不如直接給我判決,我去看判決書才能了解事實、前因後果。直接給素材,是期待台灣觀眾有多關心?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1:39 PM
Sat, Mar 13, 2021 1:39 PM
我覺得,沒有意願提供更多線索給觀眾的藝術家(與其說藝術家可能成分更多的是議題倡議者與建構概念體系學者),才與我不在同一個星球上。(咦放什麼狠話?有必要這麼氣嗎?)
自己程度不足,與看不懂無感這個結果之間,多多少少有些關係。雖說不確定占了百分之幾。
或許明天沒這麼失望生氣還有北美館APP需要容量小一點的時候,我再來試試看聽導覽來補足好了。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1:45 PM
Sat, Mar 13, 2021 3:53 PM
這次是看了三次雙年展中,最快的一次⋯⋯
也是現場觀眾人數最少的一次。倒數第二天,但現場每個人能移動的空間還是非常舒服。
提出好理論需要的功夫,與辦出好的展需要的功夫、能力,應該是不一樣的。有好的理論,但為什麼一定要以展覽方式呈現?「有什麼是一定只有美術館展覽才能傳遞的」這個問題,有想過嗎?影片放在美術館播放如果與放在網路上播放沒有差異的話,那為何只放在美術館呢?
藉這次看展,才突然發現、更加體會到辦展覽是個專業,需要不同的能力。至於辦展需要哪些最重要的能力,是文案與實質內容完整周密邏輯一貫,還是資料充足給出多元視角讓觀眾自己判斷,還是更終極的喚醒觀眾情感讓觀眾從被動接收轉為日後主動關心這個主題,我還不確定。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2:04 PM
Sat, Mar 13, 2021 3:59 PM
有一區在介紹好看的
西格拉姆大厦
。
牆壁上的解說文字是一串奇妙難解的現代建築文字。不只用語不白話彷彿google 英翻中的問題而已,更讓我困惑的是作者真的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可惜沒拍照下來細細琢磨。(還在氣)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2:28 PM
Mon, Mar 15, 2021 3:26 PM
-彭保羅(Paul Jobin),2020,
拉圖、施密特與台北雙年展的戰爭和外交
,芭樂人類學
-高千惠,2020,
【北方以北專欄】當雲端遇見地氣:一個扁平傳導世界的再現 | 典藏 ARTouch.com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2:29 PM
Sat, Mar 13, 2021 3:55 PM
「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嗎?我從來不相信這個論點。
敵人的敵人,可能還是敵人好嗎!(你這個性難怪注定邊緣人)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r 13, 2021 2:32 PM
其他一些現場照片
冷擦擦
@coldfixfix
Sun, Mar 14, 2021 1:31 PM
感受度低+1
冷擦擦
@coldfixfix
Sun, Mar 14, 2021 1:33 PM
補一張西格拉姆大廈的解說牌
fatima
@ada23
說
Mon, Mar 15, 2021 3:23 AM
leahahaha
: 真的是給有程度語言又通的人去玩,其他文件試著看過但沒有太多介紹我實在沒有辦法就走了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Mar 15, 2021 3:09 PM
Mon, Mar 15, 2021 3:49 PM
西格拉姆3.8規格說明集和維護說明書,我翻了幾頁,可惜那時我耐性快消失了,沒有仔細理解。
(至於北美館這次貼在1.10後方牆壁上右方的解說牌 ,我現在沒這麼生氣了🙃
)
如果真有天去紐約的話,會想在夜晚摸一摸這棟建築。照片裡,晚上建築的氣氛與光線很迷人。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Mar 15, 2021 3:21 PM
Mon, Mar 15, 2021 3:23 PM
fatima
: 如果看過相關書的話,應該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我現在調整心態,把展覽當作接觸不同書的管道,好像會比較釋懷。
2012出版
我們從未現代過
2019年出版
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
2020年出版
著陸何處:全球化、不平等與生態鉅變下,政治該何去何從?
leahahaha
@leahahaha
Mon, Mar 15, 2021 3:37 PM
焦點影評:【台北雙年展】細菌與(女)生物學家的異端同盟:紀錄片《共生地球:琳恩.馬古利斯如何打破常規及開...
紀錄片應該好看,但我那天實在沒有意願從頭看到尾⋯⋯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r 19, 2021 6:13 AM
2020 台北雙年展-參與者
印象中有用到飲酒歌
法律百科|想要利用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該怎麼做?如何查詢跟取得授權?
fatima
@ada23
說
Fri, Mar 19, 2021 6:40 AM
leahahaha
: 很需要慢慢看完這些
leahahaha
@leahahaha
Tue, Sep 28, 2021 11:00 AM
@leahahaha - - 北美館: 更新日期:2021/04/27 - 2021/9/28
載入新的回覆
最喜歡的應該是 Mika Rottenberg 2017年的 Cosmic Generator (AP),26分鐘左右帶有古怪幽默感影片。影射經濟地位低國家(以中國與墨西哥為主)與富裕國家(尤其是美國)之間的各種邊界,究竟是否合理。
展品與觀眾的聯繫程度相當低,不知道到底幾成觀眾有接收到策展者的訊息。好多展品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與感受。
例如剛果進國際刑事法庭ICC案,在觀眾不了解欠缺脈絡的情況下,又為何可以邀請觀眾從牆壁上的圖文自行組合出自己的敘事?
何況牆壁上文字很多不是英文(應該只有法文),中文只有幾個標籤,是否太挑戰觀眾或是根本不在乎台灣的觀眾?(呃抱歉我又尖刻了)
要我關心的話,還不如直接給我判決,我去看判決書才能了解事實、前因後果。直接給素材,是期待台灣觀眾有多關心?
自己程度不足,與看不懂無感這個結果之間,多多少少有些關係。雖說不確定占了百分之幾。
或許明天沒這麼失望生氣還有北美館APP需要容量小一點的時候,我再來試試看聽導覽來補足好了。
也是現場觀眾人數最少的一次。倒數第二天,但現場每個人能移動的空間還是非常舒服。
提出好理論需要的功夫,與辦出好的展需要的功夫、能力,應該是不一樣的。有好的理論,但為什麼一定要以展覽方式呈現?「有什麼是一定只有美術館展覽才能傳遞的」這個問題,有想過嗎?影片放在美術館播放如果與放在網路上播放沒有差異的話,那為何只放在美術館呢?
藉這次看展,才突然發現、更加體會到辦展覽是個專業,需要不同的能力。至於辦展需要哪些最重要的能力,是文案與實質內容完整周密邏輯一貫,還是資料充足給出多元視角讓觀眾自己判斷,還是更終極的喚醒觀眾情感讓觀眾從被動接收轉為日後主動關心這個主題,我還不確定。
牆壁上的解說文字是一串奇妙難解的現代建築文字。不只用語不白話彷彿google 英翻中的問題而已,更讓我困惑的是作者真的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可惜沒拍照下來細細琢磨。(還在氣)
-高千惠,2020, 【北方以北專欄】當雲端遇見地氣:一個扁平傳導世界的再現 | 典藏 ARTouch.com
敵人的敵人,可能還是敵人好嗎!(你這個性難怪注定邊緣人)
(至於北美館這次貼在1.10後方牆壁上右方的解說牌 ,我現在沒這麼生氣了🙃
)
如果真有天去紐約的話,會想在夜晚摸一摸這棟建築。照片裡,晚上建築的氣氛與光線很迷人。
2012出版
2020年出版
紀錄片應該好看,但我那天實在沒有意願從頭看到尾⋯⋯
印象中有用到飲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