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季_kezing
[聊聊]
最近的感觸,想聊的東西滿多的,先打一點
可能之後會鎖起來
揩季_kezing
今天去了六燃之後又跑去鐵道藝術村,其實本來是要弄一個展的東西但我真的不會用燈光所以拒絕了,可是每次跟這些跑展場的人聊天的時候都讓我有滿多感觸的
揩季_kezing
其中一個最直接的感覺大概是,我果然不是藝術家XDDD
雖然這件事情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奇怪的,但是大學畢業時的我可不是這樣想的,雖然那個時候也不會稱自己是藝術家(也沒有這個意識),但是唸完大學之後我對於商業設計真的厭惡到一個不行,所以跑去唸了應用藝術
揩季_kezing
感覺人有一種物極必反的特性,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愛與恨是一體兩面的東西,為什麼愛的相反是漠不關心而不是恨,因為恨來自於期待、來自於自己內心對於愛的嚮往,如果沒有愛就不會有恨((即使那樣的情緒很難被稱為是「愛」,但是卻是類似的
剛上研究所的時候覺得很舒服(?),因為所有的批判看起來都那麼的正確,也解答了我內心中的很多疑惑,到現在我還是很慶幸自己學到了這些。但是瞭解藝術愈深,我愈發覺自己其實很不藝術,又或者說很不藝術家。最明顯的地方在於我開始發覺想要闡述自己的想法不一定要透過創作,比起圖像,對我而言用文字更容易表達,而這裡又有另一層的含意,表達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而我想要的溝通是清楚且無歧異的溝通
但這樣的邏輯其實就很商業設計
揩季_kezing
我感覺自己以前否定更早的自己所學的一切只是為了維持某種二元對立的「信仰」(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先信了,好像也能從中獲得紅利),但事實上人是不能用二元對立去看待的
以前我會想商業設計師的另一端就是藝術家,老師上課的時候也會說「設計師不能像藝術家一樣只做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這樣的前提其實都是不對的,是某種刻板印象的延伸
揩季_kezing
我們所框架的這些前提其實都是虛幻的,但是是維持日常所必要的價值觀(因為我們不能親自確定每一件事情的脈絡,例如今天買一個醬油,有些人可能就只會看價錢,而有些人會上網查察這件工廠有沒有壞名聲,但是我們所能做到最多的可能也只有這樣,不可能為了這件事情親自去醬油工廠看他們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廠商)
刻板印象算是一種生活的必然,但也要知道如果沒有真的認識過這些人、進入這些領域,其實是不應該這樣直接評斷別人的,可是話又說回來,又該怎樣去分別「評斷」的界線呢,某種程度上的刻板印象或玩笑話其實也算是一種社交手法,代表「我們很親近」,如果大家都謹守那條界線,或許我們會很難跟別人親近(其實這就是我覺得自己很難相處的原因,因為很多類似的笑話或觀點我都不能接受)
揩季_kezing
現在有的時候會覺得當時的老師可能也只是這樣想的(雖然不代表我認為這樣是對的),好像也就比較能放下那種不滿了
我覺得這才是學習藝術的真諦吧,學藝術不是真的要變成藝術家,因為我發現我沒有那樣的能量去不斷的創作跟promote自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突然漸漸跟以前的自己和解了,也不會那麼憤世嫉俗了
我覺得批判以及所有的後現代創作之所以這麼奇怪,就是要把自己原本的價值觀全部否定,才能從中找到價值,因為否定之後的實踐會讓人慢慢理解所謂的規則是怎麼建立起來的,而那種行為、社會上的成本會填補起原本「理所當然」的空缺(就像很多舊習慣到最後都會變成「反正就是這樣啦」的理所當然),心裡踏實了之後,過去的那些不滿就會不見了
揩季_kezing
像是「看綠色的東西對眼睛很好」這件事,如果是我媽來跟我講我一定懶得聽,但是被心理學老師講了之後就覺得很有道理,因為他把視覺神經的運作講得很清楚,裡頭沒有什麼「反正就是這樣」,理解了科學家的研究之後,感受到這是很多人用心證明出來的結果之後,那種不滿就不見了
其實所謂的不滿,就是對於知識的空缺造成所引起的吧,「為什麼我要聽你的」之類的
揩季_kezing
這樣想的話,藝術其實很科學,只是我們平常比較常看到的藝術創作都很模糊而已。但是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嚴謹,只不過很少人會去念藝術理論或哲學而已((終究還是出於某種知識的空缺
揩季_kezing
我覺得學藝術讓我學會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坦誠面對自己,這是學設計學不到的((因為商業設計比較會考慮市場,其他的靠意志力撐過去就對了所以才會一直爆肝
坦誠面對自己的憤怒、坦誠面對自己的焦慮、坦誠面對自己的弱小與不完美,然後問題就會自己出現,很多時候也不需要特別去解決什麼事,心態轉換之後問題就消失了
自己最大的敵人果然是自己,因為我們只能感受到自己能感受到的世界嘛
揩季_kezing
今天好像有很多工作相關的噗,其中一個噗提到有一個能客觀給出建議的人很重要。所謂的客觀是相對於主觀,又或者說是非主觀,因為其實做不到真正的客觀,我們必然從某種視角看出去,但其實這樣也已經足夠
就像我們看不見自己的臉一樣,只是現在這副軀體可能叫做市場經濟之類的,從資本主義的視角看出去很難看見資本主義的缺陷(就會陷入不賺錢就會餓死的二元論之中),之前看的書的作者麥可桑德爾寫道「基準很重要」,基準就是座標、是「視角」,所以要非主觀地審視自己,其他的座標是必要的
對我而言,那可能就是藝術吧
揩季_kezing
我覺得以前學到的東西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最明顯的可能是過度強調體驗這件事,好像事情做多了就會有創意(或者多留意生活之類的),但對我而言完全不是這樣,我沒有辦法透過體驗得到創意或者知識,我還是比較喜歡回到科學或現象學那樣的方法論
因為如果沒有釐清裡頭的邏輯,其實人生就是在賭博,賭自己會不會有一天就開竅了((雖然安定好自己之後最近也漸漸能接受這件事了
揩季_kezing
如果有好好釐清狀況,這種經驗才能夠被複製,而不是一昧地去感覺什麼東西去產生動力,這其實很不切實際
因為逃離你所厭惡的,也不會找到你喜歡的(這兩件事情本來就不是對立的,很多時候是平行的)
揩季_kezing
我覺得感受是在釐清之後才能做到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受也是因為大腦已經釐清了,只是我們沒有辦法用文字去做成論述而已(例如母語或電影的語言),因為這是別種專長。
這件事是我在之前看的那本為什麼要睡覺裡讀到的,有關記憶的鞏固比我們想的還要複雜,但是卻也是可以理論化的東西((如果腦科學持續進行下去的話
揩季_kezing
-----
你知道人要不歧視的機率,趨近於 0 嗎?歧視與不平等是怎麼出現的?《七七說書》EP007|志祺七七
覺得好像有點關聯就貼過來
我覺得人都是用刻板印象去看其他人的,畢竟我們不能之道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的所有事,不過態度倒是能夠被培養。所以比起當下犯錯,最近愈來愈不喜歡的是「犯錯了又怎樣」的態度
其實有點類似於之前很流行的我就爛,我覺得如果是對自己這樣說還好(他算是一個放過自己的方式),對別人這樣不太好
揩季_kezing
跟之前說的用睡眠剝奪治療憂鬱症一樣,還是得看脈絡去認定這些事情,但我也不否定我比較喜歡認真面對事情的人,重點應該是有沒有在思考吧
揩季_kezing
-----
想繼續講昨天沒講到的東西,可能跟上面無關
揩季_kezing
離題的時刻,絕美的音樂 - 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這次的影片我有點看不懂,不過說到離題,之前看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滿常有離題的狀況的
以下講的都是小說,我沒有看現在很紅的那個改編電視劇,但我想他們內容一定差很多,因為小說本身沒有劇情((又或者說沒有連貫的劇情,我覺得這可能是他當初很難被改編的其中一個原因
揩季_kezing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每一篇短篇基本上都是回憶,可能人物之間有點關係但其實各篇互相獨立,主要是在寫一種很模糊的感觸((就真的是在回憶
但是他的離題我就滿能接受的(或者說有共鳴),因為人的大腦本來的運作方式就是聯想而不是推理邏輯,所以講到一件事情時突然接到另一件事情(然後下一段又生硬地切回前面的敘述脈絡)我是滿能接受的,也覺得作者在這方面掌控的滿好的
揩季_kezing
老實說我以前看這種會離題的文體的時候常常不懂幹嘛要這樣寫(尤其是課文長這樣的時候),大概就是沒有戳到自己的共鳴點吧
但是這就說不通為什麼我之前感覺沒辦法對到這個小說的電波,因為其實這跟其他的作品相比已經足夠讓我理解了,一直看到最後流光似水那篇我才知道為什麼
揩季_kezing
其實就是有沒有被踩到刺點而已(而且是負面的那種),這就是我不太喜歡看描寫舊時代的書的其中一個原因。雖然流光似水那篇仍然有犯法的橋段(所以我其實不是對搞破壞或不守規矩這幾件事感到牴觸),但是他闡述的事件相對離我很遠,所以我可以回到一般小說與讀者的那種距離中,去享受他的娛樂成分
揩季_kezing
我對於沒有理由(又或者說是「時代的包袱」)的打小孩、侵犯別人(例如作者後記開頭寫的那樣)超級無敵感冒,只要描寫到類似的事件又沒有好好面對問題都會讓我心裡有點疙瘩
尤其是這篇幾乎是用一種回憶、幾乎沒有負面情緒的方式去描寫這些東西,會讓我覺得不舒服(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比較能接受鬼地方的寫法,我對舊時代大概充滿恨意,所以沒有辦法理解這種中性的寫法←這就對應到為什麼我最上面要講恨與愛是對立面,追根究柢就是我不希望他被輕描代寫地帶過)
揩季_kezing
當然,這或許可能是作者的意圖,只是我不知道而已((我沒有去看別人的心得所以不得而知
揩季_kezing
我覺得我之所以沒有馬上認知到這件事,大概還是出自於對自己的不坦承
其實我一直都不太喜歡類似的描寫,尤其是本身就是舊時代的作者寫出來的書特別會有這個問題,課文或者出版社很愛出的經典文學很常出現類似的段落,小時候看的時候也會不舒服,可是又會想「這是經典作品欸,所以這樣的東西應該是好的吧」而壓抑住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所有的想法都混成一團,然後又以二元論的方式看待的話,壓抑到最後大概就會變成全然的厭惡((這可能也是很多人不喜歡上國文課,或者認為課文就是難看的原因之一
例如背影那篇,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麼要用違反交通規則去描寫父愛((就如同我不懂為什麼要用小時候被打或被霸凌當成(中性的)回憶,對我來說那根本就不值得回憶
揩季_kezing
不過把這些困惑解開之後,情緒反而就沒有想法都混在一起的時候那麼地極端了,也比較能接受別人有不一樣的想法,我會感到不舒服也只是我不喜歡而已
而這個不喜歡到底有沒有意義,就可以再進一步討論了,有的時候也可能只是侷限於自己的觀點而造成的不滿而已。總之,沒有釐清這些事情可能很難用一個平靜的態度去進行下一個步驟,所以情緒會一直在前一個步驟裡震盪,才會變得很極端(然後又混沌)吧
揩季_kezing
---
想接上面的繼續講,因為我真的覺得把感覺的本質弄清楚很重要
也承接上面影片說的「我們不可能不歧視」的議題,我覺得用比較中性的說法來講,就是我們不可能用刻板印象去看待別人,我們使用某個詞彙所意象的對象也不如我們認為的寬廣
例如當我提到「母親」這個詞的時候,常常就是在我媽跟我對母親的認知(課文解釋之類的)之間跳轉,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因為語言屬於抽象的意象,而在語言之前人類的認知通常都是具體的意象,所以當我們使用抽象的語言的時候大腦其實是不會轉過來的,我們會認為我們就是在指這個詞代表的所有對象,但其實常常都是在各個對象間移動(所以才會跳轉)
揩季_kezing
這除了會造成彼此之間溝通上的困難,連對自己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認知失調,例如從小被打到大的孩子會以為打就是愛,這就造成了家暴很容易在某種家庭內繼承的緣故,而不知情的局外人只會認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眼光不好」,因為我們很常會用自己的成長經驗去代換成別人的成長經驗,在不知不覺間認定「我沒經歷過的事情別人一定也沒有經歷過」,雖然只要講出來就會發覺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不講,只要意識處於一個差不多先生的狀態,這個邏輯上的謬誤就很難被點出來
又譬如談論到原住民加分的這件事情,或者女性被歧視的事情,每個人心裡想的對象其實都並非全體,但大腦會默認我們所知的一切即是世界的一切(就是大樹倒下只要沒有人看見就沒有樹倒下),這件事聽起來很好笑,但是如果不承認人有這樣的傾向,就很難面對自己的這種本能
揩季_kezing
相似的本能還有憂鬱、悲傷,或者知錢讀書心得提到的睡眠,這也是為什麼這類的本能傾向會有被汙名化的現象,因為我們的價值觀認定這些應該是種個人選擇而不是基因(或者不可控因素)的介入。而現在很多的迷思之所以被破戒,就是人們開始漸漸不想處於一種差不多的狀態(也或許是受壓迫的人有了社會/媒體的力量去推翻現狀)
只有無知才會造成真正的恐懼,只有面對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揩季_kezing
在上一個讀書噗裡沒有提到有關睡眠的一個研究,研究學者發現夢境其實有助於我們度過心理上的難關,重症者如PTSD也可以透過夢境化解焦慮,在遭遇同樣的意外時,只有夢到當下情況的人能早日脫離當時的情緒
這些研究都代表著愈是逃避、愈是不想要重見當時的場景,大腦反而愈難去化解這些情緒
揩季_kezing
另一個關於釐清的概念,還有我已經提過好多次的愉悅跟快樂的差別,不能把這兩種正向情緒混為一談(這也是把悲傷喜悅二元化後很難察覺到的一點,因為在二元化的座標上所有的正向情緒都是好的、適用於所有情況的)
揩季_kezing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覺得只要不創作,自己就沒有價值了
這其實也來自於一種沒有釐清的概念,就是陷入了創作才能帶出我的價值這種非A即B的二元論邏輯之中才跳不出來,其實真正的問題是我除了創作之外不知道有什麼能證明自己價值的東西,所以我只能不停的創作、不停地想要別人的掌聲
自從開始讀書跟寫東西之後,在自己的內心中建立起其他衡量價值的座標軸,我才漸漸發覺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性,然後也才慢慢能接受我其實是有價值的這件事((應該說當時不管自己做了多少都覺得不夠、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所以不管做了多少,還是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揩季_kezing
還記得上面說的人在使用語言的時候,意象的對象往往是浮動的嗎
創作的「熱情」、自己的「標準」,其實這些詞都是浮動的而非定值,只要不白紙黑字地寫下來,標準就是不斷拉高提升的,所以不坦承的面對自己,最後常常就是把自己給逼死,因為連自己都不知道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就變成怎麼說好像都能用還記得上面說的人在使用語言的時候,意象的對象往往是浮動的嗎
創作的「熱情」、自己的「標準」,其實這些詞都是浮動的而非定值,只要不白紙黑字地寫下來,標準就是不斷拉高提升的,所以不坦承的面對自己,最後常常就是把自己給逼死,因為連自己都不知道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就變成怎麼說好像都能把自己給罵死
揩季_kezing
但只要不說開,其實自己不會意識到自己正處於認知失調的狀況,就如同很多睡眠不足的人其實很少會注意到自己睡眠不足,因為進入微睡眠狀態的時候是直接「失去意識」,既然都沒有意識了,那當然不會意識到自己剛才睡著了((除非持續的時間夠久或者有人提醒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