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胡思亂想
這禮拜在準備國二下的新文化運動課程
在如何引導學生思考五四與現代的連結上,感覺到瓶頸─關於「認識、思考五四」本身究竟能讓身處現代的我們去做出哪些實際關於未來或現在的思考與行動?
到底是要如同部分研究者去察覺、探討現代各式各樣角色對五四的認知方法是如何反映出他們自己的意識形態與立場呢(比如檢視兩岸過往的五四論述,做一個純粹的解構批判)?還是如同那些角色們帶學生認同五四並試圖發展出對於「現代國家社會文化」的肯定論調、發現這個其實已經被大量標誌化的「現代精神的起源神話」?
✿陸
或者其實對一群13、14歲的學生而言,上述那些都只是「學院派」、「政客」的派對?還是讓歷史回歸歷史本身,用些貼近現場的史料幫助學生成為一個跨時代的文學欣賞者就好?
✿陸
但偏偏又覺得自己對近年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認識,其實可以從五四的發展中得到不少共鳴之處─部分人群的亡國感、青年的衝動與激情、選擇「海納百川」與「服膺一方主義」交錯的現象。這種讓人感覺是難能可貴的古今連結實在不想就此放棄討論它的機會,但我害怕太過隨意地牽起含糊不清的連結會給學生一個不好的示範。
✿陸
我真的很被這段歷史的研究吸引欸XDDDD
五四一百那本書真的很好看,但不知道到底該帶給小孩什麼樣的視野和反思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