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喜歡
Fri, Mar 5, 2021 4:51 AM
Fri, Mar 5, 2021 6:46 AM
10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傾聽,但實際上是在等待空檔以回應對方。我們利用精力去構思要如何反應或回話,而不是去理解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停止那樣做並讓對方影響你,可能會令你感到恐懼。把這種恐懼用言語表達出來,並不會讓人感到害怕。但是,我們說不出的恐懼是,如果我們真的傾聽對方,讓自己受到影響,我們可能會消失,那種感覺確實令人害怕。不過,我們不會因此消失。」
──Philippa Perry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木馬:2020。
日日頁頁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7:59 AM
親子教養的傳承。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02 AM
自己究竟是對當下孩子的行為產生反應,抑或是一種根植於過去的反應。
為那種感受找另一種敘述方式時(一種不歸咎孩子的方式),我們就不會覺得那些不愉快的情緒是孩子觸發的。
嫉妒自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應。
-
你自己四歲的心靈是嫉妒或好強的。也許你四歲時,有人要求你分享一些你不想分享的東西,或者你根本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享用,你不想為四歲的自己感到難過,所以才對孩子大發脾氣。
-
我們假裝自己從來不會犯錯,孩子可能因此出現過度調適的情況──不只過於相信你說的話,也可能過於相信任何人的話。
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提醒你,你在他那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03 AM
我們承襲下來的習慣和行為,往往可以從我們自我對話的方式中發現端倪。幾乎每人的腦中都有一種持續不斷的嘮叨或評論,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以致於沒有注意到它在說什麼。
-
如果孩子寫的作業看起來像是鬼畫符,亂成一團,但有個字母P寫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說:「我喜歡你把P寫得那麼工整。」希望下次你也會喜歡另一個字母。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04 AM
感受。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05 AM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成為包容他們感受的容器。
不會覺得他的感受令你難以招架。
習慣的情緒取決於我們在成長過程中
把每個情緒和什麼東西聯想在一起。
不要為了孩子的感受而爭吵。
-
定義你的感受,而不是定義你自己。你可以為孩子做同樣的事情,所以不要說:「我很難過」或「你很難過」,而是說:「我感到難過」或「你看起來好像感覺很難過」。使用這些字眼意味著
你是在定義那種感覺,而不是認同它,
-
她說:「媽媽,對不起,我剛剛在車上發脾氣,因為我餓了,現在我已經好了。」她對我說對不起。(……)是我女兒第一次說:「我快要生氣了。」她沒有直接展現憤怒,而是用言語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對她說:「這真的很討厭,對不對?」我這麼說讓她學會繼續談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發脾氣。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06 AM
我們想要的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當成問題來處理。我們希望有人理解我們的感受,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有無人理解的孤獨感。
-
孩子卻抱怨不好吃時,你可能會說孩子在胡鬧,但你那樣說以後,當可怕的鋼琴老師把手放在孩子腿上時,孩子可能會覺得告訴你這些也沒用。
我們覺得兩件事情的差異很大,也很清楚,但是對小孩來說,兩件事情都屬於「討厭的東西」。如果討厭的事情被你認定為無關緊要,
孩子可能會覺得不值得再跟你透露那些事情,以免遭到你的否定。
孩子涉世未深,不像你有經歷,還沒讀過你讀的所有東西,也對性事懵懵懂懂。孩子可能還沒學到遭遇不當觸摸產生的警訊,和吃到不喜歡的東西產生的警訊不同。對他們來說,兩者都是感官受到攻擊。告訴孩子別胡鬧了,會切斷孩子與你的溝通,可能是危險的事。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0 AM
分散注意力感覺並不真誠,而是一種操縱手段,對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種侮辱。 → 希望孩子的感受獲得共感。
迴避棘手的感受,不是我們學習如何處理感受的方式。 → 他需要知道他不能擁有的原因,不能靠暫時分散注意力來解決。
-
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你的孩子傷害自己,或感覺受到傷害,或願望遭到否定,你讓他從感受中抽離,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會導致他難以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
你之所以會想要以分散注意力或否定孩子的感受來淡化孩子的經歷,還有一個原因:你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孩子的眼睛來看情況。我們可能因為自己造成孩子的痛苦而感到內疚,所以否定孩子的痛苦,讓我們感覺比較放心。
→ 不要放任孩子獨自哭泣,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壓抑」他們的感受,或說他們的感覺不真實。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1 AM
奠定基礎。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2 AM
我們不該把嬰兒、幼童或青少年視為需要餵養、清潔或導正的雜務,而是打從一開始就把他們當成「人」對待,
當成培養終生關係的對象。
相信懷孕、分娩、養育孩子是可以優化的,可能讓人以為我們是把一個東西帶來這個世界,以便打造得盡善盡美,
-
如果孕婦知道懷的是男嬰或女嬰,她們用來描述胎動的語言有顯著的差異。孕婦不知道胎兒性別時,不會使用這些常見用語。
懷孕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你可能覺得你的立場是基於事實,而不是憑感覺。但我們通常會去找符合內心感覺的事實,而不是反過來以事實來檢視感受。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已,從來沒有對錯之分。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2 AM
心理健康的條件。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5 AM
在事情發生之前,你應該先告訴孩子即將發生什麼事,並在事情發生之前先停頓一下。
-
假設孩子坐在嬰兒車裡,你正要把他抱出來,放在汽車座椅上。你可以說:「我要把你抱到汽車座椅上。」
然後稍作停頓,讓他聽進去,
然後確切向孩子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現在我要解開你的皮帶,把你抱出來,放在汽車座位上。」你可能會覺得這樣講話很怪,畢竟孩子可能還不會說話,但人類是透過聆聽來學習語言的。
久而久之,當這種交流融入生活,孩子習慣這種作法,
你也騰出空間讓他反應後,
他會舉起手臂讓你更好抱起他。
我們對他人愈開放時,對於對方的眼神、手勢、激動或放鬆的微妙細節會愈敏感。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5 AM
把孩子的玩樂視為孩子正在工作。
-
寶寶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玩耍,才能接觸他雙手可以觸及的所有東西。如果大人一直告訴他「不可以」,他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渙散。不受干擾的嬰兒可以玩簡單的物品(例如一張紙)好幾分鐘。他可以學習如何抓住它、弄皺它、扔出去、再撿回來。反覆進行一項活動可能會令你感到厭煩,但寶寶不會感到厭煩。
-
玩樂是讓孩子主導的時間,他會決定要做什麼活動,也會指定你在該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你先陪孩子一起啟動遊戲,之後隨著他沉浸在遊戲中,你就可以逐漸抽離了。你先陪他玩一下,對你來說比較容易,對他來說也比較好。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6 AM
行為:所有行為都是溝通。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7 AM
-
「她贏了嗎?」我馬上就聽懂他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是說,在父母與孩子的意志之爭中,她是不是贏了?我很清楚這種存在已久的親子之爭。我的父母對此深信不疑,他們認為,讓孩子予取予求對孩子有害。但你和孩子其實是站在同一邊的:你們都希望獲得滿足,而不是感到失落;你們都想好好相處。
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所以在行為的背後,你會發現感受。一旦你找到特定行為背後的感受,並發揮同理心,
就可以把那種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你可以協助孩子用言語來表達自己,以後他就不太需要以行為來傳達感受了。(……)周遭的景象和聲音對她來說可能太豐富了,她可能還沒學會如何抵擋那些與她無關的外在刺激,可能導致她想要只關注一件事情。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8 AM
-
他覺得我是在「自討苦吃」。每次大家談到孩子使性子時,我常聽到這種說法。家長似乎很怕孩子使性子,他們認為,只要孩子使性子,以後他永遠是那種亂發脾氣的個性。在這種輸贏遊戲中,家長若是堅持非贏不可,最後根本沒有贏家。這種遊戲只有在操弄,毫無相互理解。這種遊戲不是真實的,是父母自己編造出來的。
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麻煩時,你不能把它想成那是孩子的選擇,彷彿成人的選擇那樣。
我們展現合宜的行為,很少是因為我們想要獲得獎勵或害怕遭到懲罰,而是因為在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是很自然的反應。
-
不要逼孩子說出他內心沒有的感受,使孩子當場難堪。我們可以自己向對方道謝,以免對方覺得自己的好意無人領情。孩子看到別人表達感謝時,他會學到什麼是真心的感謝。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19 AM
「在托兒所,我其實感到不安,因為你早該來接我了,卻還沒到。你來的時候,我正在玩一個複雜的遊戲。你告訴我,我們得馬上離開,還要穿外套。我說:『不要。』但你很堅持,所以我開始尖叫,你就生氣了。
我們來看我為什麼回你『不要』。每次事情進展得太快,我希望慢下來時,我習慣說『不要』。我不是故意為難別人,只是本能反應,因為我討厭面對出乎意料的改變。你當時心煩意亂又匆忙,根本無法理解我的想法,我覺得很害怕。我害怕的時候,也生氣起來。
你總是想著將來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我是活在當下,
(……)。
你遲到的時候,我需要你慢下來解釋為什麼你遲到了。接著,我需要你解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讓我心裡有個底。我還沒學會靈活應變,所以在切換任務時,我需要的過渡時間比你多。要我突然停止當下的事情又要馬上穿上外套,對我來說太難了。(……)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20 AM
「你想讓我停止做某件事時,不管是玩樂、還是奔跑,我需要的是提醒。每件事我都需要一個明確的提醒,例如停止玩耍,穿上外套,坐上推車。每件事情我都需要一點時間吸收,你可以告訴我,你有什麼計畫,並給我機會去吸收與瞭解。如果你要我停止玩耍,我可能需要五分鐘前先提醒一次,並告訴我,我可能會覺得停下來很難。(……)
因為我還沒學會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目前,你責備我時,我只覺得你不理解,於是我變得更害怕、更生氣,不得不一再說『不要』。(……)
例如,「你不開心是因為你不想停止這個有趣的遊戲,對不對?」
你用言語幫我把難過與恐懼表達出來時,我也會開始學習使用那些話語。
這樣一來,以後我會更懂得如何溝通,就比較不會失控了。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20 AM
「(……)如果你可以告訴我,你在想什麼及做什麼,我其實可以幫你。但你只叫我要乖,所以我就模仿你的動作,從架上拿東西。
即使你覺得你沒有時間了,請你也把我納入你的任務中。
既然你花時間責備我,不如把時間拿來好好溝通。」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喜歡
Fri, Mar 5, 2021 8:21 AM
如果你要偏離一個深受喜愛的慣例,可能需要事先提醒孩子很多次,事前做一些想像,甚至排練一下。
-
「你可以說:『爸媽早安,我想要抱抱。』就好。」他試著這樣做,但還是會哭。媽媽問他:「你醒來時覺得很孤單嗎?」他點了點頭。於是,他們建議他這樣說:「爸媽早安,我很孤單,我想要抱抱。」這招終於扭轉局面。他開始每天早上蹦蹦跳跳地跑進父母的臥室,說那句新句子,獲得爸媽的擁抱。幾天後,父母說:「你看起來並不孤單,你開心的時候也可以抱抱。」最後,他的早安句變成:「我很好,我想要抱抱。」
把感受訴諸於語言
可以帶來徹底的改變。(……)用言語表達事情需要時間,孩子感到難過時,會覺得更難找到貼切的言語,所以需要你來幫他。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22 AM
「每個人都在撒謊。在我們做的所有壞事中,
撒謊是最常見的,也是我們最不會去多想的。
但不知怎的,父母似乎覺得這種罪過比其他罪過嚴重。孩子做了某件不該做的事,也許是比較瑣碎的事,但她說她沒做,父母會說:『我瞭解我女兒,她有缺點,但她不會說謊。』問題是,這會導致孩子陷入一種棘手的狀況,表示無論發生什麼事,你永遠無法知道真相。」
說到撒謊,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首先,他必須構思另一種事實,然後說:「這件事發生了。」接著,他必須把這件事和實際發生的事都記在心裡,而且必須把兩者區分開來,以免露出破綻。然後,他還必須記住你在想什麼,以及你知道什麼。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22 AM
(……)孩子撒謊往往是因為生活中的成人無法冷靜地看待真相,無法對真相不加評判。有些孩子撒謊是為了擺脫麻煩,有些謊言是幻想或是為了取悅別人,或是為了幫別人一個忙。
有時孩子撒謊是為了傳達一個情感的事實。有人問他怎麼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時,
他會編造故事來配合自己的感覺。
(……)她可以處理及想像金魚的死亡,但我失去親人的這件可怕的大事需要簡化成一條金魚,她才能夠處理那個資訊。(……)我們愈常用言語來表達我們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時,孩子就愈不需要以撒謊的方式來傳達真實的情緒。
「孩子會撒謊。身為家長,你的任務是不要小題大作。」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23 AM
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
「我不能讓你玩我的鑰匙。」接著就把鑰匙拿走。平靜但堅定地陳述界限。而不是說:「你不能碰我的鑰匙。」
-
把孩子抱離你不想讓他做或打擾的事情。「我不能讓你逗狗,所以我要把你抱起來,離開狗的身邊。」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親切但堅定的態度,以及你把他從正在進行中的事情中移開,可以逐漸讓他知道你不贊成他做。或者,你也可以說:「我帶你離開房間,是因為你不能在別人演講時吵鬧。」孩子可能聽不懂你的話,但他會開始具體瞭解什麼是合宜的,什麼是不合宜的。
說話要冷靜、溫和、堅定,而且要說到做到,始終如一。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24 AM
沒有人喜歡被界定或被告知他需要做什麼,尤其是他認為自己不需要的時候。
-
我們可能會說:「這個節目結束時,你必須關掉電視,因為你看太多電視了。」你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想看電視了,所以這個節目結束後,我會把它關掉。」你應該界定自己,說出你的感受:「我不太希望你繼續看電視,所以這個節目結束後,我會關電視。你會想玩點別的嗎,或是想幫我一起準備晚餐嗎?」
以你自己的感受作為理由,因為你的感受才是理由。
-
你可以說:「我覺得音樂太大聲了,我想請你調小聲一點。」而不是說:「你的音樂太吵了,把音量調小一點。」
不要假裝你的決定是基於事實,但實際上卻是基於你自己的感受與偏好。
ꌚꂑ|綠的少女#
@sleepatease
Fri, Mar 5, 2021 8:24 AM
#
載入新的回覆
──Philippa Perry《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木馬:2020。
日日頁頁
為那種感受找另一種敘述方式時(一種不歸咎孩子的方式),我們就不會覺得那些不愉快的情緒是孩子觸發的。
嫉妒自己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反應。
- 你自己四歲的心靈是嫉妒或好強的。也許你四歲時,有人要求你分享一些你不想分享的東西,或者你根本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享用,你不想為四歲的自己感到難過,所以才對孩子大發脾氣。
- 我們假裝自己從來不會犯錯,孩子可能因此出現過度調適的情況──不只過於相信你說的話,也可能過於相信任何人的話。
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提醒你,你在他那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 如果孩子寫的作業看起來像是鬼畫符,亂成一團,但有個字母P寫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說:「我喜歡你把P寫得那麼工整。」希望下次你也會喜歡另一個字母。
習慣的情緒取決於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把每個情緒和什麼東西聯想在一起。
不要為了孩子的感受而爭吵。
- 定義你的感受,而不是定義你自己。你可以為孩子做同樣的事情,所以不要說:「我很難過」或「你很難過」,而是說:「我感到難過」或「你看起來好像感覺很難過」。使用這些字眼意味著你是在定義那種感覺,而不是認同它,
- 她說:「媽媽,對不起,我剛剛在車上發脾氣,因為我餓了,現在我已經好了。」她對我說對不起。(……)是我女兒第一次說:「我快要生氣了。」她沒有直接展現憤怒,而是用言語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對她說:「這真的很討厭,對不對?」我這麼說讓她學會繼續談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發脾氣。
- 孩子卻抱怨不好吃時,你可能會說孩子在胡鬧,但你那樣說以後,當可怕的鋼琴老師把手放在孩子腿上時,孩子可能會覺得告訴你這些也沒用。我們覺得兩件事情的差異很大,也很清楚,但是對小孩來說,兩件事情都屬於「討厭的東西」。如果討厭的事情被你認定為無關緊要,孩子可能會覺得不值得再跟你透露那些事情,以免遭到你的否定。
孩子涉世未深,不像你有經歷,還沒讀過你讀的所有東西,也對性事懵懵懂懂。孩子可能還沒學到遭遇不當觸摸產生的警訊,和吃到不喜歡的東西產生的警訊不同。對他們來說,兩者都是感官受到攻擊。告訴孩子別胡鬧了,會切斷孩子與你的溝通,可能是危險的事。
迴避棘手的感受,不是我們學習如何處理感受的方式。 → 他需要知道他不能擁有的原因,不能靠暫時分散注意力來解決。
- 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你的孩子傷害自己,或感覺受到傷害,或願望遭到否定,你讓他從感受中抽離,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會導致他難以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
你之所以會想要以分散注意力或否定孩子的感受來淡化孩子的經歷,還有一個原因:你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孩子的眼睛來看情況。我們可能因為自己造成孩子的痛苦而感到內疚,所以否定孩子的痛苦,讓我們感覺比較放心。
→ 不要放任孩子獨自哭泣,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壓抑」他們的感受,或說他們的感覺不真實。
相信懷孕、分娩、養育孩子是可以優化的,可能讓人以為我們是把一個東西帶來這個世界,以便打造得盡善盡美,
- 如果孕婦知道懷的是男嬰或女嬰,她們用來描述胎動的語言有顯著的差異。孕婦不知道胎兒性別時,不會使用這些常見用語。
懷孕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你可能覺得你的立場是基於事實,而不是憑感覺。但我們通常會去找符合內心感覺的事實,而不是反過來以事實來檢視感受。感受就只是感受而已,從來沒有對錯之分。
- 假設孩子坐在嬰兒車裡,你正要把他抱出來,放在汽車座椅上。你可以說:「我要把你抱到汽車座椅上。」然後稍作停頓,讓他聽進去,然後確切向孩子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現在我要解開你的皮帶,把你抱出來,放在汽車座位上。」你可能會覺得這樣講話很怪,畢竟孩子可能還不會說話,但人類是透過聆聽來學習語言的。
久而久之,當這種交流融入生活,孩子習慣這種作法,你也騰出空間讓他反應後,他會舉起手臂讓你更好抱起他。
我們對他人愈開放時,對於對方的眼神、手勢、激動或放鬆的微妙細節會愈敏感。
- 寶寶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玩耍,才能接觸他雙手可以觸及的所有東西。如果大人一直告訴他「不可以」,他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渙散。不受干擾的嬰兒可以玩簡單的物品(例如一張紙)好幾分鐘。他可以學習如何抓住它、弄皺它、扔出去、再撿回來。反覆進行一項活動可能會令你感到厭煩,但寶寶不會感到厭煩。
- 玩樂是讓孩子主導的時間,他會決定要做什麼活動,也會指定你在該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你先陪孩子一起啟動遊戲,之後隨著他沉浸在遊戲中,你就可以逐漸抽離了。你先陪他玩一下,對你來說比較容易,對他來說也比較好。
所有的行為都是溝通,所以在行為的背後,你會發現感受。一旦你找到特定行為背後的感受,並發揮同理心,就可以把那種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你可以協助孩子用言語來表達自己,以後他就不太需要以行為來傳達感受了。(……)周遭的景象和聲音對她來說可能太豐富了,她可能還沒學會如何抵擋那些與她無關的外在刺激,可能導致她想要只關注一件事情。
孩子的行為讓你感到麻煩時,你不能把它想成那是孩子的選擇,彷彿成人的選擇那樣。
我們展現合宜的行為,很少是因為我們想要獲得獎勵或害怕遭到懲罰,而是因為在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是很自然的反應。
- 不要逼孩子說出他內心沒有的感受,使孩子當場難堪。我們可以自己向對方道謝,以免對方覺得自己的好意無人領情。孩子看到別人表達感謝時,他會學到什麼是真心的感謝。
我們來看我為什麼回你『不要』。每次事情進展得太快,我希望慢下來時,我習慣說『不要』。我不是故意為難別人,只是本能反應,因為我討厭面對出乎意料的改變。你當時心煩意亂又匆忙,根本無法理解我的想法,我覺得很害怕。我害怕的時候,也生氣起來。你總是想著將來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我是活在當下,(……)。
你遲到的時候,我需要你慢下來解釋為什麼你遲到了。接著,我需要你解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讓我心裡有個底。我還沒學會靈活應變,所以在切換任務時,我需要的過渡時間比你多。要我突然停止當下的事情又要馬上穿上外套,對我來說太難了。(……)
因為我還沒學會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目前,你責備我時,我只覺得你不理解,於是我變得更害怕、更生氣,不得不一再說『不要』。(……)
例如,「你不開心是因為你不想停止這個有趣的遊戲,對不對?」你用言語幫我把難過與恐懼表達出來時,我也會開始學習使用那些話語。這樣一來,以後我會更懂得如何溝通,就比較不會失控了。
- 「你可以說:『爸媽早安,我想要抱抱。』就好。」他試著這樣做,但還是會哭。媽媽問他:「你醒來時覺得很孤單嗎?」他點了點頭。於是,他們建議他這樣說:「爸媽早安,我很孤單,我想要抱抱。」這招終於扭轉局面。他開始每天早上蹦蹦跳跳地跑進父母的臥室,說那句新句子,獲得爸媽的擁抱。幾天後,父母說:「你看起來並不孤單,你開心的時候也可以抱抱。」最後,他的早安句變成:「我很好,我想要抱抱。」
把感受訴諸於語言可以帶來徹底的改變。(……)用言語表達事情需要時間,孩子感到難過時,會覺得更難找到貼切的言語,所以需要你來幫他。
說到撒謊,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首先,他必須構思另一種事實,然後說:「這件事發生了。」接著,他必須把這件事和實際發生的事都記在心裡,而且必須把兩者區分開來,以免露出破綻。然後,他還必須記住你在想什麼,以及你知道什麼。
有時孩子撒謊是為了傳達一個情感的事實。有人問他怎麼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時,他會編造故事來配合自己的感覺。
(……)她可以處理及想像金魚的死亡,但我失去親人的這件可怕的大事需要簡化成一條金魚,她才能夠處理那個資訊。(……)我們愈常用言語來表達我們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時,孩子就愈不需要以撒謊的方式來傳達真實的情緒。
「孩子會撒謊。身為家長,你的任務是不要小題大作。」
- 「我不能讓你玩我的鑰匙。」接著就把鑰匙拿走。平靜但堅定地陳述界限。而不是說:「你不能碰我的鑰匙。」
- 把孩子抱離你不想讓他做或打擾的事情。「我不能讓你逗狗,所以我要把你抱起來,離開狗的身邊。」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親切但堅定的態度,以及你把他從正在進行中的事情中移開,可以逐漸讓他知道你不贊成他做。或者,你也可以說:「我帶你離開房間,是因為你不能在別人演講時吵鬧。」孩子可能聽不懂你的話,但他會開始具體瞭解什麼是合宜的,什麼是不合宜的。
說話要冷靜、溫和、堅定,而且要說到做到,始終如一。
- 我們可能會說:「這個節目結束時,你必須關掉電視,因為你看太多電視了。」你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想看電視了,所以這個節目結束後,我會把它關掉。」你應該界定自己,說出你的感受:「我不太希望你繼續看電視,所以這個節目結束後,我會關電視。你會想玩點別的嗎,或是想幫我一起準備晚餐嗎?」
以你自己的感受作為理由,因為你的感受才是理由。
- 你可以說:「我覺得音樂太大聲了,我想請你調小聲一點。」而不是說:「你的音樂太吵了,把音量調小一點。」
不要假裝你的決定是基於事實,但實際上卻是基於你自己的感受與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