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筆記

圍繞懷特情節化觀念最大的爭議當然是:虛構的故事類型應該也可以描述真實的事件。使用虛構的模式來表現真實的事件似乎把後者小說化了。

——《敘事的虛構性:有關歷史、文學和理論的論文(1957-2007)》.編者引言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思考區】

我好奇這一段裡「真實」與「虛構」的意義。在我看來在這段話裡,與「真實的事件」相對應層級的「虛構的模式」是不存在的。

以加諸在「事件」上的形容為基準,在「真實的事件」和「虛構的事件」這兩個結構中會呈現出二組對應的想像分別是:絕對存在不可動搖的事實(真相)vs經人編造的事實(謊言)。

那麼虛構的模式代表對應的想像就會是:經人編造出來的一種、非實存(一種並未物理操作過的假想)的模式。

那麼要如何以一種存在只處於假想階才有意義段的模式(虛構的模式)去將事件表現出來?

當表現出來的那一個瞬間,模式本身就會失去虛構性賦予在「真實的事件」上的相同的位置。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要討論這個問題似乎還要補上筆記引文的下一段話:

「任何想要在記述神話和傳說的虛構形式記錄真實事件的歷史編纂方面達成平衡,即使是結構上的平衡的嘗試,似乎都剝奪了『歷史的』範疇而使其倒退到19世紀前把歷史當作修辭的一個分支這樣一種認知。」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黑體是我加的,我想討論的在黑體標示的關係上發生。

由此可見,此段引言的說話者,將承載神話和傳說的形式定義為與虛假事件同層級的一種虛假的模式

但既然我認同這本書收錄的其中一個重要論點:形式的類型與內容相依。

若是沒有所謂可以表達出絕對真實的形式存在,也不代表形式是虛構的產物,我認為與之相對應的應該是沒有虛構的形式也沒有真實的事件。

如果假設存在一個能夠表達出絕對真實的模式存在,而這個模式成功的實踐了,也就會推翻「沒有絕對真實的事件」這一個概念結論,同時此一假象的模式也不再是假想,不是虛構而是真實。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不過,需注意發話者的目的在於闡述一段「最大的爭議」,冒號之後是牽涉爭議中、形成爭議的那些疑問,而今我所觀察到的違合則處於我對此一爭議的根本問題存在思考的異議。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結】

我才剛開始讀這本書,正文是海登.懷特的23篇論文。引言類似於導讀的作用,介紹了海登懷特的思想、重要論點,而編者提到一件我很感興趣的事:「懷特並不打算消除真實和想像(發明的)事件之間的差異。並且與許多客觀歷史批評家不同的是,他甚至不願意放棄『真相』這一範疇。」

他是否如我現在認知到的,欲將一種真實成立於某種限制而成的一般敘事之中,去定義在我理解的「沒有虛構的形式也沒有真實的事件之間」所感覺到的一種存在?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正如在《想像的共同體》中我讀到的,安德森不將民族這一想像的共同體之中的想像等同於虛假。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也許最後會發現兩者是不同的東西,但我感覺此間有某種共同性邏輯去支撐這兩個不同論者想要破除的迷思存在。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真實的力量也許正在減弱,但對真實不變的欲望是存在的,欲望帶來的飢渴則持續驅動追求永恆的想像,於是如何為真比何者為真更為重要。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