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者-已經
《逃避自由》E.佛洛姆

書中的結論是人們應該尋求「積極的自由」,亦即自發的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工作。
掰噗~
是阿~
遊者-已經
第一章 自由是心理學上的問題嗎?

作者假設人與社會的關係,並不是靜止的關係,且社會與個人決然對立,人類的情緒是社會過程的產物,而社會過程的產物創造了人。 社會不僅抑制人的衝動(社會壓抑越大、文化越進步,而產生精神病的危險也越大);同時社會也具創造的功能,人的情緒即為文化產物。
遊者-已經
第一章的論點是人有「靜態的適應」和「動態的適應」,人在適應的過程中,靜態的並不會改變他的人格,而動態的會。
遊者-已經
第二章提到 自由是表示人類存在的一個特徵,提了個人化的概念,還有個人化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敵意,(所以人類能區分你我)。

個人化過程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的孤獨」……只要一個人是此世界的完整的一部分,只要他沒有察覺道個人行為的可能性與責任,那麼他便不必害怕這個世界。當一個人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整體時,他便覺得決然孤立而面對著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
這時,便產生了想要放棄其個人獨立的衝動,想要把自己完全隱沒在外界中,藉以克服孤獨即無權利的感覺……
遊者-已經
他以孩童為例,舉孩童個人化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是他的父母,依賴的對象和想要反抗的對象是一樣的,這之間便存有矛盾,為了獲得安全而選擇服從

……在意識上,這個孩童可能覺得安全與滿足,但是,下意識地,他發現,他所付的代價是放棄自己的力量及完整性……
遊者-已經
第三章就用這個論點分析了新教的心態,還有其他沒有力量的小老百姓的心態,既想要反抗可見的權威,又需要服從獲得安全感。
中世紀原本安全的無個人的、服從的安全社會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化的概念。
遊者-已經
文藝復興是一個富裕而有權力的上階層的文化。沒有分享到統治階級的財富與權力的廣大群眾,喪失了他們以前身分的安全感,於是成為無定型的群眾,或許會受到奉承,或許會受到威脅——但是總會受到當權者的操縱與利用。一種新的專制政治變和這種新的個人主義同時產生了。
遊者-已經
……新的自由給他們帶來兩樣事情:日益地感到有力量,和同時日益地感到孤獨、懷疑、猜忌,以及因此感到焦慮……
遊者-已經
人們過去不會變動的社會地位帶給他們的安全感已經不見了。
遊者-已經
一種不安定的精神開始影響生活。現代意義的時間觀念開始發展,分鐘變得有價值……時間是如此保貴,以至於人們認為,不應毫無用途的目的,虛擲光陰。工作的價值日增,一種對工作的新態度開始發生……

人們開始競爭。
遊者-已經
競爭之間關係日益淡薄。

因為人們似乎不是在出賣他所製造的貨物,而時在出賣他自己,他感覺道,他把自己也像貨物一樣的在出賣給別人……如果在某一環境中不需要某一類人才,擇他的才能及毫無價值,救像貨品依樣,不買的人對他不與估價的。所以,人的自身無法位自己估價……這就是為什麼「大眾歡迎」四個字是那麼重要的原因了
遊者-已經
上面是三四章。
遊者-已經
第五章分析了一種需要與被需要的關係(我流理解),作為對極權主義的特性的解釋。
遊者-已經
權威並不一定要有人或組織存在,如同「你可以做這個,你不可以做那個」此種型態之權威應屬於外在的,另外一種如良心,責任感等屬內在型的,其實自基督教以致康德哲學,已經就是內在權威的時代了……
遊者-已經
這種良知的統治有時比外在權威還要厲害,因為在個人的感覺上,這種命令的方式是出於自己,一個人如何能背叛自己呢?
……對個人的生活,無論外在抑內在的權威都漸失其重要的地位,只要不涉及人的正當活動,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實際上我們發現,權威並非消失了,而只是轉變為看不到的,我們叫他「匿名」的權威,他偽裝成一般常識、科學、心理健康、正常狀態、公眾輿論等等,再也發現不了命令與壓迫,代之而起的是溫和的說服
遊者-已經
……就好像看不見的敵人射擊一樣,讓你根本找不到對象可以還擊
遊者-已經
我懶了

這個逃避現實的心理積購,是大多數正常人在現代社會中所發現的解決辦法。簡而言之,就是:個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襲了文化模式所給予他的那種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並且變得救旱他人所期望的一樣。這樣「我」與世界的矛盾就消失了
遊者-已經
總之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人」,你應該會會自己思考,不盲從社會,但是這會讓你很孤獨,但是如果你想要不孤獨又不是完全服從於社會的話,你就要找到自己的力量,出於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去行事。
遊者-已經
去工作,去滿足在生活需要的$$,所以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遊者-已經
有那麼簡單就好了呢。
遊者-已經
但是老實說這本書我讀起來是很快樂的啦,雖然最後的結論真的讓人覺得哦幹。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