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理
黃金神威268
查小理
果然那批愛奴人就是被wilk害死的
查小理
kiro轉述wilk對莉帕的期待,也不過是把139話鯉登平二的話再重複一遍。如果當時老鯉登的話我無法苟同,那麼如今也不會被wilk的想法打動。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當老鯉登說出「我們這個時代挑起的戰爭把很多人的兒子送上戰場的時候」,他本人也許並不是挑起戰爭之人,而wilk的目標始終是戰爭,是殺人,是不斷製造血腥事件,從俄國到日本,只要跟他沾上邊,不管是俄國人還是愛奴人,到頭來都不得好死
查小理
阿希莉帕這邊的問題在於,她根本沒有戰鬥的動機。漫畫並沒有給出充足的理由,讓人相信愛奴已經到了不得不戰鬥的時候(一片倒下的森林視覺確實震撼,但說服力還不夠)。阿希莉帕所擔心的文化消失說服力也不夠,她本人和奇卡帕西都是愛奴的年輕一代,而不論是愛奴語還是愛奴神明都沒有在他們身上失傳,如果說莉帕是因為曾有家長專門教導,那奇卡帕西成為孤兒的時間似乎比她還早,從這兩個年輕的愛奴身上,完全看不到和人化的痕跡,阿希莉帕甚至沒有學過日文書寫,認不出漢字
查小理
側面上也說明,和人並沒有逼迫愛奴人接受和學習愛奴人的語言文化。而眾所周知,強勢文化倘若真要毀滅弱勢文化,必先從語言下手,這一點在東西方歷史上都上演過了,無需多論。現實歷史中北海道愛奴的處境也許比漫畫中描寫的要糟,但是漫畫既然沒有將他們的處境呈現得足以掀起戰爭,那wilk的整個「戰鬥事業」就是相當牽強的
查小理
至於近代作為發明而興起的「民族主義」,更是根本不值得為之戰鬥。在此選取狄倫馬特最著名的一篇劇作《羅姆魯斯大帝》中的台詞為鑑:
查小理
蕾婭:難道一個人愛祖國不應超過愛世界上的一切嗎?
羅慕路斯:不,愛祖國不應該超過愛一個人。人們應該首先不信任他的祖國。沒有人變成一個兇手比變成一個祖國容易。
查小理
蕾婭:你對祖國忘恩負義。
羅慕路斯:不,我只是不像那些悲劇中的英雄之父,當國家要吃他們的孩子時,他們還祝國家健胃。走吧,嫁給愛彌良!
查小理
目睹過二十世紀最慘烈戰亂災禍的狄倫馬特,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至少可以與經歷過核爆的日本人比肩吧。wilk和鯉登也許都是「悲劇中的英雄之父」,不過既然野田打算持續輸出自己的價值,那我也樂於為了否定它而繼續滔滔不絕
查小理
更正:側面上也說明,和人並沒有逼迫愛奴人接受和學習和人的語言文化*
ㄓㄓ-閉鎖中
不好意思打擾亂入了
我在想是不是因為愛奴人受迫害的程度作者覺得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了,而且野田老師的愛奴朋友也說不希望被畫成受害者而是勇敢的愛奴人,所以老師才輕輕帶過
而既然作品本身是以真實歷史為基礎,那是不是要以現實愛奴的處境套入作品中來看呢,不過也只是我自己的想法
打擾了
查小理
ㄓㄓ-閉鎖中 : 完全不會打擾^^這裡確實涉及到「基於歷史的虛構作品是否應該依靠真實歷史補完設定」的問題,你的說法很有啟發性,謝謝!我倒是認為,一部本身具備自洽性的虛構作品,是不需要也不應該通過作品以外的額外信息來證明其自洽性的。作者在構思作品的時候,其實應該有著「讀者只看我這一本書就能充分理解我要表達的東西」的覺悟(理解不一定要求贊同),換句話說,如果一部虛構作品要求讀者到它本身以外的地方尋找自洽性,那麼恰恰證明它自己是不具備自洽性的。
查小理
舉個極端的例子:歷史上納粹暴行應該比愛奴受壓迫更加廣為人知(說來慚愧,在閱讀金神之前,我自己對愛奴人是一無所知的),但假使我拍出一部基於這段歷史的電影,通篇聚焦納粹時代的德累斯頓美麗風光,市民生活,文化介紹,結尾卻極力展現盟軍大轟炸,殺伐納粹,那麼即便是對納粹罪行瞭如指掌的人,觀影時也會覺得突兀,與其關注影片並未表現的納粹暴行,只會驚駭於盟軍的不人道。
查小理
杉元一直希望莉帕去過「平靜的生活」,打打獵吃吃腦花,說明在漫畫中,以杉元作為局外人的視角(同時也代表著讀者的視角),這樣的生活是存在的,是可以實現的,那麼不惜一切訴諸暴力,要去戰鬥的理由就顯得牽強而缺乏說服力了。反倒是wilk,通篇以殘暴形象出現,為了得到金塊情報不惜用親人的性命威脅愛奴老人,最後果然連「臉」都不要了,故事中發生在愛奴人身上的唯一慘劇,就是他(跟鶴見)造成的,然而鶴見並沒有守護愛奴的理想,口口聲聲說著「為了愛奴」的卻是wilk。相比之下,鶴見為了妻女的動機雖然離奇,卻很自洽,情感上反而更能打動我
查小理
去真實歷史中尋找虛構作品自洽性的依據,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呢?虛構作品即便基於歷史,也並非完全忠於歷史(土方的存在就是很好的證明),那麼當作品中的說法與歷史發生矛盾的時候,「依靠真實歷史補完設定」的做法就行不通了。不但行不通,還容易產生錯亂。舉個漫畫中的例子。為了塑造「勇敢的愛努人」「新時代的愛奴女性」,漫畫中的莉帕主動拒絕在嘴上刺青。然而真實的歷史是,刺青是和人的明治政府強制禁止的(不僅針對愛奴,也針對和人),而愛奴女子嘴上的刺青,最初是為了防止她們被俄國人擄走當老婆。漫畫中的刻畫,單獨來看是成功的,因為它隱去了真實的具體因果,反而合理地塑造了人物
查小理
一旦好奇心起去搜索歷史,倒是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和人禁止刺青的原因是「禁止身體傷害」,體現著明治政府融入現代的決心,但它是否構成對愛奴的壓迫和對愛奴傳統文化的攻擊?莉帕有志於守護愛奴文化,卻拒絕作為愛奴文化一部分的刺青,這樣的言行是否自相矛盾?如果愛奴刺青屬於文化中「落後」或「殘忍」的一部份,因此新世代的愛奴不需要傳承,那麼誰來判斷文化中的哪些部分需要傳承,哪些部分不需要?判斷的依據是什麼?該如何說明刺青因為「不屬於新時代」而需要拋棄,同樣「不屬於新時代」的愛奴神明與占卜則必須傳承?這就是訴諸作品本身以外的資料可能會造成的難題,也可以從側面佐證為什麼「不應該通過作品以外的額外信息來證明其自洽性」
查小理
因為很喜歡這部漫畫,所以才對一些無法讓人滿意的安排如此挑剔,又一次說了這麼多,請見諒orz
ㄓㄓ-閉鎖中
很開心有人能一起討論劇情
作品中除了砍樹以外 有暗示文化在消失的部分大致上有
*供養守護神莉帕說「現在村子裡只有老人才會這麼做」
*和名的存在,但作品中並沒有特別提及這其實是要強制取的
*年輕愛奴人包括年紀很小的小孩都會講日文,這也是作品沒有特別提及但其實是強制學日文的

另外就是最一開頭杉元進莉帕村子裡其實很有戒心的、還有白石的「那個愛奴人是你養的狗」展現歧視處境
刺青的部分我自己解讀是1. 莉帕還是小孩子,想法多少還不成熟 2. 年輕一代愛奴人的審美觀已經受到和人很大的影響了 所以才造成莉帕自己也不想刺青
或是因為呼奇並不知道明治政府禁止愛奴人刺青,村裡其他人都不忍心告訴她之類的,莉帕才會說謊說是因為大家不想刺
但這就稍微有點藍色窗簾了
ㄓㄓ-閉鎖中
說到底勇敢、新時代的愛奴女性都是莉帕自己講的,不如說,是莉帕以此為目標並且在作品中努力思考並成長(這時候就很想說 她還是個孩子啊XDDD)
而土方打算把莉帕塑造成偶像的原因就比較偏向因為血緣 起碼他是這麼說的

不過在樺太的少數民族文化消失也都是用偏暗示的方法(畫面帶過東正教十字架)輕輕揭過,而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我覺得大概是為了讓劇情不失焦+劇情編排考量,這些部分就都用類似的手法,畢竟野田老師並不是為了要挑起民族仇恨、告訴大家愛奴多可憐才畫黃金神威這部作品的
ㄓㄓ-閉鎖中
這部的劇情真的要經過討論才會發現原來大家想法這麼多元,自己看覺得「這邊這樣應該理所當然」的地方其實都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謝謝噗主願意說這麼多
查小理
嗯!樹洞內容能夠激起迴響,同時也接觸到不同的看法和立場,我也很開心~有人一起討論劇情真好啊🙇🏻‍♀️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