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 metadata is sent over the internet in plaintext (not encrypted), meaning that any third-party with access to a user’s network traffic can access it.”
Quotation: “An SIO analysis of Agora’s platform documentation also reveals that Agora would likely have access to Clubhouse’s raw audio traffic. Barring end-to-end encryption (E2EE), that audio could be intercepted, transcribed, and otherwise stored by Agora. It is exceedingly unlikely that Clubhouse has implemented E2EE encryption.”
Fear of missing out,FOMO。
Clubhouse:聲音社交的起點 – 科技島讀
引:「Clubhouse 強調真實性,因此必須反映真實的人際關係。進入 Clubhouse 房間有點像參加社交聚會。人們想看到熟人,再透過熟人引介新朋友。真實的人際關係與身份地位仍然是 Clubhouse 的基礎。」
繼續引:「聲音可以消弭誤會、感染群眾,也可以成為詐騙、假新聞與洗腦的強大工具。」
這麼快就收網啦⋯⋯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本日最驚嚇!
當晚在Clubhouse的討論,Joseph Phua也在裡面:
平常不太講話的人(像是我),一個晚上在不同房間聽了各種對談,跳來跳去,結束後很疲累;而如果專注聽同一個對談,但如果內容與自己期待不一樣,有可能學到更多東西(例如上週六晚上緬甸情勢),但也有可能聽了還是有點疲憊⋯⋯
我觀察是,還是需要主持人控場。我會期待主持人控制每個人的發言時間、控制發言的人話題不飄散講重點(到底是多嚴格?這樣不是跟研討會一樣了嗎?)。
不然聽了很多零碎的心情、估狗一下就可解答的疑問,後發言的人所選擇的話題不由自主受到前一個發言者的影響等缺乏組織的對談,會是疲憊被塞了一些不需要的雜訊的感受。
這兩點我都不太喜歡⋯⋯
至於聲紋紀錄,中國正好搜集資訊藉此肅清異己的懷疑,無法證實,也無法澄清,需要等他們做更多聲明了。
但先前擔憂ZOOM背後是否有中資的問題,也就沉寂下去了,大家半信半疑持續使用的樣子。
Clubhouse的憂疑慮,大概還會持續好一陣子,最終可能未必能釐清⋯⋯
暫時持續觀望態度吧? (另外有看到報導指出之後無法刪除帳號,這件事有點不喜歡)
一個困擾是,整體氣氛會讓我感受到,需要在自我介紹欄列出工作職銜,並為工作努力宣傳,多多參與創業、新創或是相關對談。
或是其他自己原因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為之努力的副業,也可以。
不過,終究有必須揭示出一部分自己從事的領域、任務的氣氛。
這個現象,有可能是因為一開始是從新創圈開始導入用戶,新創者用戶很多的緣故,而也有可能是我自己心態還沒完全從打工仔轉變導致不習慣。
這幾天很少使用,或許生態已改也不一定。
刪帳號據說需要特別發信請求客服協助,反悔機制設定得比較麻煩。
“That metadata is sent over the internet in plaintext (not encrypted), meaning that any third-party with access to a user’s network traffic can access it.”
http://www.copyrightno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