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黑]普通的、簡單的論點→這邊走

講點難的
kellerlin
「受害者應該怎麼樣(該告/不該放情趣產品/要清純/要聰明/要和顏悅色有條理/該不該哭泣/要不要出現)」是一種受害者「汙名」(Stigma,語氣比較兇的翻法是「烙印」)的社會風氣
kellerlin
能夠達成汙名/烙印的氾濫而不被扼止,則可能該社會風氣文化會被認為是「厭女」的社會,比方五種父權家庭拒斥的女性台灣厭女政治的變形在現代台灣社會仍然是日常
kellerlin
此外,把性別權益的議題與伸張、理論與實務,全部都紮成一個「女權稻草人」然後像畢馬龍一樣期待或諷刺她的不完美......會這樣想其實是基於對於女性主義的誤解或偏見,以及錯誤的假設平權是物理與算術上的絕對相等
kellerlin
有時候環境的不同,會形成人們內隱知識/默會知識的疏忽與暴力學習,尤其是學會不查證就汙名、指責受害者、嘲笑女權沒用的語言暴力型態,這種身教言教(?)知識跟讀書多寡或學術高低無關,而跟學習的環境有關
kellerlin
而這些內隱知識的傳承,體現在微歧視認為歧視不存在上,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性騷擾環境與縱容加害者的推手,以及建構了性騷擾的受害者不被理會無從申訴怕丟工作被逼著道歉被辭職被告的職場業界
kellerlin
雖然結構衝突論能夠提供關於權力流動、以及開始討論「父權定義」的不合理與男性困境,但更多時候受害者或加害者不會上升到理論層次,而是攻擊講話更偏激的自稱「女權份子」(之所以講自稱是因為其行為往往跟聲稱背道而馳但仍然依其聲稱而受到攻擊,以及想要攻擊偽裝成女性主義的歧視卻打到其他主張)
kellerlin
很多討論並不是基於理論或對議題的了解、甚至也有「為什麼需要看資料或讀書才能討論」的淺碟化風氣或口號,在象徵互動的概念中相信這些行為可以透過日常微小的對話互動而慢慢影響結構,所以才有許多人寫深入淺出解說文,或噗首「普通的,簡單的論點」可以入門
kellerlin
然而,日常的不良互動糾正經驗與專有知識的辯證仍然又多且雜,上面講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連社會研究在性別議題也無法涵蓋所有生活層面,我們就只好面對月經文的錯誤重複重複再重複解釋,並祈禱真的說服一些人
kellerlin
最後不管是支持或反對都要注意到,「父權」是一個女性主義提出的「相對的、概念集合的」辭彙,要論述「父權」,會達成「先理解或先認同女性主義/理解這個詞難以從女性主義分離」的條件(拿別人的定義來戰定義的當下,必須要先了解該定義,以及歷史脈絡)。在論述時也必須注意是針對父權的哪一個議題類別向度時間點,不然大家會看不懂在嗆啥
kellerlin
同樣的,「女權」本有「女性權益/權利」跟「女性權力」等意思,雖然馬克思主義跟共產主義把女權當成解放女性(從傳統家庭工作或保守宗教當中解脫成為經濟與思想獨立的女性)與勞動平等的口號、或是二戰時重視女性勞動力或肯定女性能力與力量的「女力」,以及現代女性派別多元需要互相包涵等多種意思在
kellerlin
然而,許多反對「女權」的人,其實是反對「女性權威」,很多發言在講「女權」的時候,跟以上所有定義(女性權益/權力/權利/解放/能力與力量)一點關係也沒有,也不在乎性別議題或是現實社會性犯罪性侵害性騷擾的樣態,而是非常傳統地、毫不思索地、反射式地認為自己被女性權威壓迫
kellerlin
所以有一派會認為,覺得別人/別的性別爭取權益就是壓迫自己/壓迫性別,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社會經濟或服務買賣是從別人或別的性別身上獲得好處而來,也正是數千年來,父系/男性權益透過剝奪母系/女性權益來建構社會血淋淋的證明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