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有緣看到就讓對方看到
沒看到就算了,講給自己聽的
飲食的邏輯並非複雜
但是有幾項就會有對應的排列組合要注意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項目大略可以先分成四項,方便先歸納並整理脈絡
1.份量
2.頻率
3.種類
4.性質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吃的本質就是在“延續”、“維持”而已
所以身體的任何現象都是在反應“生存策略”的細則
所以可以推算出“現在是什麼狀況,所以身體採取什麼策略”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生命活動需要維持與延續所需的營養素以及“替代性營養素”其實非常的繁多與複雜,但簡單來說可以區分成四個“種類”
1.必需氨基酸
2.必需脂肪酸
3.必需維生素
4.必需礦物質
備註:就是沒有必須碳水化合物或者是必需醣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那麼吃是如何讓“生命活動可以延續與維持?“
靠吸收與代謝(這邊的代謝主要是指消耗,意味著應付外在或內在變化的代價)
而吸收有自己的一套原則與方式,代謝也是一樣
所以才會有”間歇性斷食“、”間歇性運動“等等的名詞產生,都是在特化身體的機制特性來”主動處理現在的困境“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那麼身體的吸收與代謝是否有上限或下限值?
答案肯定是有的,取決於周遭環境以及個體應付這些周遭環境的策略
對應的策略,就會有“對應的生理特性”以及“對應的攝取份量、攝取頻率、攝取種類”
這邊就出現了大多數人好奇的“核心”:
過多或過少是否有問題,怎麼定義過多或過少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所以要回歸到最開始的地方:吃的生理意義
藉由吃的方式,獲取吸收”維生必需量“的營養素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針對這個必須量是有一些國外公信力高的機構有給出一份統計表格
但這個數據建立在“簡化的生理機能”
生理機能經過無數歲月的演化,其實是有其他“被大眾所忽略”的機制:
1.萬一真的沒食物的時候,該怎麼生存下去
2.儘管現階段食物很充沛,但如何保證之後還會有食物讓自己生存下去

所以才會有胖瘦的機制產生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第一點的關鍵:重新回收
機制原理則依靠血糖的高低值、上升下降的頻率來決定是否啟動
簡單說,更少的血糖上升下降的頻率(攝取參數少)、更緩血糖高低值(每次攝取的總量少)就能開啟回收的機制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但是,例外還是有的
“脂肪”
構築身體細胞的成分有7成是水,剩餘的3成裡面2成是脂肪(神經系統、內臟系統、血液消化系統),其餘的才是“蛋白質”(主要是在肌纖維裡面,也就是肌肉裡)
所以扣除水分的佔比,糖的比例幾乎少之又少,而蛋白質與脂肪的比例是1:2
這也是為何“攝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最終都要以脂肪的形式才能儲存再利用”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第二點的重點:倉儲系統
這也是吸收代謝的核心項目之一,因為沒有了庫存,就沒辦法代謝,如果再沒有吸收,生命活動就會與永遠的停止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儲存的形式其實很有趣
營養是有分兩大類:
1.水溶性
2.脂溶性
水溶性的營養,大多都是直接參與動態平衡當中,而且身體可以非常好利用與回收,靠內臟去消耗能量來“回收”
而脂溶性的營養,因性質都是跟細胞本體有較直接的關聯性(建構、修補、分泌等等),並非”必需“長時間較大量的持續需求,因此較多脂溶性營養會被儲存在身體能夠儲存的位置:脂肪細胞
所以儲存的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釐清儲存的機制,才能對付現代生活的“扭曲性”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如同存款的一些想法思維一樣
你錢不夠會存起來?還是你錢太多會存起來?
答案是“全部都有可能”
所以根據存錢的決定,決定了個體的生活狀態,包含使用的衣物、生產工具、住所、代步工具、飲食的狀況
反過來說,也能利用一個個體的生活狀態,來初步推估他的“錢是否夠用”

將錢、衣物、生產工具、住所、代步工具、飲食的名詞代換成“營養素、精神穩定度、體適能、抗壓性、生理狀態、意志狀態”等等的名詞來代替
你會發現非常的吻合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這邊只會說幾個原則去評估“自己是否需要尋找更多的資源來釐清現在的狀態”
1.精神狀態不佳、甚至有精神疾病
2.基本的體適能無法達標(意味著行動能力是被無形的受限者,嚴重會造成代謝問題
3.自我感覺不好但生理機能卻沒問題、自我感覺良好卻有生理機能的確切問題(沒病識感的精神狀態異常
4.明確的慢性病.....(請聽醫生的....最少臨床症狀要控制
5.明確的“非求生”的想法(最偏激的就是.....停止一切
這些項目做一次盤點甚至在做延伸、改善
都能對自己的狀態可以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改變必須要知道“自己的現況”,不然努力都是枉然
阿瑋@兩隻貓手沒有貓
不是效率極差
就是反效果(例如運動瘦身偏要攝取大量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完全沒有脂肪的飲食,然後就營養失衡
特此告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