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ॱߑॱ )

因為近期意想不到的問題、汲汲營營的忙碌、冷冷清清的天氣(理由真多),想看點能在腦中體驗別人的人生同時又兼具娛樂性的故事。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電影書衣版) 電子書 by 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
( ॱߑॱ )
( ॱߑॱ )
回到《一個人的旅行》這本書,讀了五分之一左右,先下幾個感想關鍵字:機智、坦率、豐富、幽默、活靈活現的遊記+回憶錄的綜合體。
( ॱߑॱ )
這個年初,發生太多第一次經歷的事,完全不知該如何應變,無論是後續處理、心情調適或是生活上隨之而來的變化與接受,導致這本書的閱讀進度拖呀拖,直到近幾天因為某些緣故終於擠出空閒和多餘的精力把剩下1/3讀完,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月
( ॱߑॱ )
( ॱߑॱ )
最近還處在未定的餘波中,沒心思組織文字。文案把這本書的架構介紹得蠻清楚的,就直接放了:

108則享樂與平衡的故事,享受人生、體驗人生、熱愛人生!

她在小時候有個夢想:以為自己長大後會是兒女成群的媽媽。但在30歲以後,她才發現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

這是女性對自己的覺醒,當然也是對自己困惑的開始。為什麼我想要的,和原來的世俗標準都不一樣?既然如此,不如享受自己的最佳身心暢快計畫!
( ॱߑॱ )
「108」這數字是有意義的,作者在序中有稍做解釋,但帶有一些神學還是心靈上(應該是吧?對這不熟悉)的意義,感覺得到別有巧思但具體也說不上來。

作者更把108三等分給「三個 I 」——Italy、India、Indonesia 三個 I 開頭的國家,也是作者這趟旅程的目的地。
( ॱߑॱ )
再借用「三個 I 」的文案:

◎好吃!義大利:以前我們尋求娛樂,這裡的人尋求快樂

在令人疲憊的婚姻結束之後,作者在義大利、印尼、印度等三個不同國度之間尋找自己。108個短篇象徵了靈魂探索、自我發現之旅:到義大利品嘗感官的滿足,在世上最好的披薩與酒的陪伴下,靈魂就此再生。她再到了印度,與瑜珈士的接觸,洗滌了她混亂的身心。峇里島上,她尋得了身心的平衡。

在義大利極盡吃喝的享受後,作者忽然有了罪惡的感覺,這個感覺的出現,讓她害怕:既然我擔心罪惡,為何我還要放假?原來,以往我們是在耗費心神後,才去尋找「休閒娛樂」,然而,有人正是以「無所事事的生活」為最高目標!
( ॱߑॱ )
◎體驗!印度:以前是「觀光」,現在要懂得「體驗」

作者到了印度,學習瑜珈與禪坐,這是人人對於印度習以為常的印象,也似乎是到了印度該去學習的事,但是她其實不喜歡每日早晨之後古魯梵歌的詠唱。外在的標準是教導我們必須忍受,或努力學習外界「認為對的事」,但是只有「勉強忍耐」一個方法嗎?既然得面對「不愉快」,不如學習體驗人生吧!
( ॱߑॱ )
◎去愛!峇里島:自以為是的「自由」,其實是混亂,尋求定位自己,才能身心平衡

作者以為走出平常的生活是追求自由,沒想到和峇里島人相比,只是更顯得自己的步調混亂!在峇里島,人們最常問外來客的問題是:「你要去哪裡?」、「你從哪裡來?」、「你已婚嗎?」,三個問題表現了峇里島人相當注重自己的人生定位:了解自己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與上天的關係,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
( ॱߑॱ )
( ॱߑॱ )
簡單寫點讀後紀錄:

前1/3,義大利
畢竟是天天吃吃喝喝的歡快享樂生活,可以讀得很快速當然同時也很餓,又是麵食又是披薩,在每則紀錄裡都得出現好幾回,甚至作者還在這神奇的地方結識一位不小心想到人就會肚子餓的 Spaghetti 先生(地球人的姓名真是無奇不有!透過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如此一位拉來一位的相識過程,儘管語言不完全相通,仍能有合拍的新朋友陪伴,感覺真好。
( ॱߑॱ )
中間1/3,印度
雖說作者一開始說明了瑜珈和禪坐並非包含在特定宗教教義和儀式內,只是一種有助於自身信仰和接近神的手段,但對於神保持著懷疑態度的我而言,前段實在有些難以理解,但隨著從世界各地前來的各色人們和作者的交集,彼此間的對話讓發展變得蠻有意思,尤其德州查理總是一針見血點出癥結所在(好喜歡他幫作者取的食品雜貨暱稱XD
( ॱߑॱ )
後1/3,印尼(峇里島)
小時候曾去過峇里島,當然目的和作者不同,和追尋身心靈的平衡絲毫關係都沒有,僅只是一般觀光客走馬看花旅遊行程,但還是記得當地人總是笑吟吟地表情,當然啦,觀光客即肥羊、盤子、行走的錢包嘛XD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到這座擁有美好海灘的島過去血腥好戰的歷史,以及注重自己、家庭和神之間關係和定位的文化,所建構起現今的峇里社會,這從藥師賴爺和他出席主持峇里人各年齡階段的神秘繁複儀式即可看出其影響之重。
( ॱߑॱ )
( ॱߑॱ )
書摘:

義大利

但為什麼每件事都必須是實用的?多年來,我一直是個勤勉的小兵──上班;總是準時完成工作;照顧我的親人、我的牙齦、我的信用紀錄;投票等等。難道這輩子只是關乎完成責任?在這黑暗的失落期,我還需要什麼正當理由去學義大利語,除了這是我此刻所能想到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唯一事情?而無論如何,想學習語言也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目標。又不是像三十二歲的人說:「我要成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首席女主角。」學習語言,是你真正做得到的事情,於是我報名參加某推廣教育(亦稱離婚女子夜校)的課程。我的朋友們覺得很逗趣。我的朋友尼克問說:「妳幹嘛學義大利語?是不是為了──萬一義大利再次侵犯衣索比亞,而且這回成功的話──妳可以誇說妳懂得這兩個國家的語言?」
( ॱߑॱ )
「妳是我碰過最幸運的人。妳活得很久,有許多朋友,許多經驗。妳看整個世界。妳的生命只有一個問題。妳過分焦慮。總是太情緒化,太緊張。假如我要妳相信,生活中永遠沒必要去擔憂任何事情,妳信不信?」
( ॱߑॱ )
「妳怎麼會覺得妳不該用祈禱向宇宙請願?妳是宇宙的『一部分』,小莉。妳是當中的成員──妳有權參與宇宙的行動,吐露妳的感覺。所以,把妳的想法放到一邊去吧。提出妳的論點。相信我──至少它會被列入考慮。」
( ॱߑॱ )
你在森林中迷失的時候,有時得花一陣子時間才明白自己迷了路。很長一段時間,你可以說服自己只是偏離步道幾呎距離,隨時都可能找到返回步道起點的路。而後夜幕一再降臨,你仍不清楚自己的方位,此時不得不承認自己已遠離步道,甚至不再知道太陽從哪邊升起。
( ॱߑॱ )
每一個人是由多少的因素所構成的呀!我們在如此多種的層面上運作,而我們經受來自我們的心理、身體、歷史、家庭、城市、靈魂,甚至是吃下的午餐多少影響呀!我覺得自己的抑鬱或許來自這些變幻不定的種種因素,或許還包括我無從指名道姓的東西。因此我面臨每個層面的搏鬥。
( ॱߑॱ )
假設我再撐久一點,我能否不靠藥物度過那段時期?我能否靠自己存活下來?這就是人生──沒有控制組;若更改任何變量,我們便無從曉得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 ॱߑॱ )
「bel far niente」是「無所事事之美」的意思。聽我道來──傳統來說,義大利人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勤奮工作的人,尤其是那些長期受苦的勞動者,即所謂「braccianti」(因為他們除了手臂﹝braccie﹞的蠻力能幫助他們倖存於世外,別無所有,故名)。但即使在艱苦勞動的背景下,「無所事事」始終是大家抱持的一個義大利夢想。無所事事的美好,是你全部工作的目標,使你備受祝賀的最後成果。你愈是閒暇舒適地無所事事,你的生活成就愈高。你也不見得要有錢才能體驗其中奧妙。另有一個美妙的義大利措辭:「l’arte d’arrangiarsi」──「無中生有的藝術」。將幾種簡單配料變成一場盛宴,或是幾個聚在一起的朋友變成一場喜慶的藝術。任何有快樂天賦的人都能上手,這並非有錢人的玩意兒。
( ॱߑॱ )
有一天傍晚,我們說起嘗試安慰悲苦之人時所用的片語。我告訴他,在英語中,我們時而說:「我到過那裡。」(I’ve been there.)一開始他並不懂──「我到過哪裡」?但我解釋說,悲痛有時宛如一個特定地點,時間地圖上的一個座標。當你站在悲傷之林,你無法想像自己走出林子,去到某個更好的地方。但若有人告訴你,他們自己曾站在相同的地方,而今已走向新的生活,這有時會帶來希望。

「所以悲傷是一個地方?」喬凡尼問道。

「有時,人們在那兒居住多年。」我說。

喬凡尼回過來告訴我,義大利人表示同情的時候說「L’ho provato sulla mia pell」,意思是「我的皮膚領教過」。其意味,我曾受過這樣的傷或留下這樣的疤,我完全清楚你內心的掙扎。
( ॱߑॱ )
我看著奧古斯都廟,我想,或許我的生活畢竟不真的那麼混亂不堪。混亂的是這個世界,給我們帶來無人能夠預期的變化。奧古斯都廟告誡我,切勿死守我是什麼人、我代表什麼、我屬於誰,或我曾想讓自己有什麼表現的固執想法。昨天我對某人來說或許是壯麗的古蹟,這也是真的──但明天我可能成為煙火倉庫。即使在這座「永恆之城」中,沉默的奧古斯都廟告訴我,一個人始終必須為動盪騷亂的變化作好準備。
( ॱߑॱ )
其和義大利長期以來地方官員的貪污以及外來統治者的剝削有很大的關係,這一切悲傷的歷史經驗,導致義大利人得出看來正確的結論: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事可讓人信賴。因為世界如此腐敗、動盪、誇大、不公,你只能信賴自己的感官體驗,正因為如此,義大利人的感官在歐洲首屈一指。巴茲尼說,因此義大利可以忍受庸碌無能的將軍、總統、暴君、教授、官僚、記者和工業大亨,卻永遠無法忍受無能的「歌劇演唱家、指揮家、芭蕾舞者、交際花、演員、電影導演、廚師、裁縫......」。在一個混亂失序、災禍連連、充滿詐騙的世界,有時只能信賴美。唯有卓越的才藝不會腐敗。快樂無法降價求售。有時一頓飯是唯一真實的貨幣。
( ॱߑॱ )
我到義大利時瘦骨如柴。那時的我還不清楚自己應得的東西。或許我仍未完全清楚自己應得的東西。但我明白近來我已振作起來──藉著享受無害的快樂──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最簡單、最符合人類的說法是,「我的體重增加了」。現在我的存在比四個月前更有分量。離開義大利的時候,我將比剛來時胖得多。離開的時候,我希望一個人的膨脹──一個人生的擴張──在這世界上是一種有價值的行動。儘管這一回,這個人生恰好不屬於別人,而是屬於我的人生。
( ॱߑॱ )
印度

瑜伽是一種自我控制,努力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於思索過去、擔心未來,讓你去尋找一個「恆在」的處所,泰然自若地從那兒觀察自己和周遭一切。唯有從這種平心靜氣的觀點,才能明白世界的真實性質(以及你本身的真實性格)。
( ॱߑॱ )
隨著一分一秒過去,感覺就像我們同心協力把二○○四年拉向我們。就好似我們用音樂繫住它,拖過夜空,猶如一張巨大的漁網,網中裝滿我們未知的命運。確實是一張沉重的大網,載著一切生、死、悲劇、戰爭、愛情故事、發明、變動、苦難,專為每個人未來的一年而準備。我們持續誦唱、拖網,手拉手,一分又一秒,歌聲不斷,愈來愈近。分秒在午夜落下,我們盡己所能地吟唱,這最終的努力使我們終於將新年的網蓋在自己身上,覆蓋天空和我們自己。唯有神明知道這一年將由什麼組成,然而此時此刻,我們每個人都在此地。
( ॱߑॱ )
你永遠不該給自己崩潰的機會,因為這會成為一種習慣,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反而,你必須訓練自己保持堅強。
( ॱߑॱ )
就像寫作存在著字面上的真實和詩的真實,一個人類也存在著字面上的解剖和詩的解剖。一個看得見;一個看不見。一個是由骨骼、牙齒和肌肉構成;另一個則由能量、記憶和信仰構成。兩者都一樣真實。
( ॱߑॱ )
大家以為精神伴侶是天作之合,每個人都想要。可是真正的精神伴侶是一面鏡子,他使妳看到讓妳退縮的東西,他使妳注意到自己,讓妳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真正的精神伴侶可能是妳遇上的最重要的人,因為他們卸下妳的防備,把妳給打醒。但是跟精神伴侶一輩子住在一起?不,太痛苦了。精神伴侶之所以走進妳的生命,只是為了向妳展現妳的另一面,而後離妳而去。讓妳感謝神。
( ॱߑॱ )
我太清楚這種感受了。我深知這種延後又一個二月四號的結束的悲哀渴望。這種悲傷,是人類的一個極不幸的試驗。就我們所知,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有死亡意識的生物,這是一種天賦,或一種詛咒。地球上的一切終歸死亡;我們只不過有幸天天想起此一事實。
( ॱߑॱ )
多年來我以多種方式狂熱地尋求知足,而所有的收穫與成就最後卻反倒在追趕你。人生,你若苦苦追逐,將趕你走上死路。時間──如果像盜匪般被人追捕的話──其舉止亦如盜匪;永遠待在早你一步的縣城或房間,更改名字或髮色而避開你,在你帶著最新的搜查令突襲它時,它從汽車旅館後門溜出去,留下菸灰缸裡點著的香菸嘲弄你。有些時刻,你得停下來,只因為它不肯停。你得承認你捉不到它,得承認你不該捉它。正如理查不斷告訴我的,有些時刻,你得放手,坐著不動,讓知足來到你身邊。
( ॱߑॱ )
「試著放手吧,食品雜貨。」這是我獲知的訊息。靜坐片刻,停止那永恆不懈的參與。觀望發生的事。鳥兒畢竟不會飛到一半從天空掉下來身亡。樹木不會凋萎死去,河水不會流著紅色的血。人生繼續下去。甚至義大利郵局也將繼續一瘸一拐地前進,沒有你也能照常運行──你為何如此肯定自己在這世界上每時每刻事必躬親是如此必要的事?何不讓它去?
( ॱߑॱ )
「有史以來,只有兩個問題使人類大動干戈。『你愛我有多深?』『誰做主?』」而其他的事情則多少都能控制。唯有這兩個愛與支配的問題擾亂每個人,使我們犯錯,導致戰爭、悲傷和苦難。
( ॱߑॱ )
虔誠是一種沒有保證的勤奮之舉。信仰的另一種說法是:「是的,我先行接受宇宙的條件,我事先接受目前無法了解的事情。」因此我們說「跨越信念」──因為決定認可神的概念,等於從理性跨向未知,不管哪種宗教的學者如何賣力地用他們的一堆堆經文著作向你證明其信仰合乎理性;事實卻不然。信仰若合乎理性,就不稱之為──根據定義──信仰。信仰是去相信你看不見、證明不了、摸不著的東西。信仰是勇往直前衝向黑暗。假如我們真能事先知道生命的意義、神的本質、靈魂的命運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的信仰就不是跨越信念,也不是勇敢的人類行為;而只是......審慎的保險條款。
( ॱߑॱ )
這正是儀式的目的。人類之所以舉行心靈儀式,是為了提供複雜的喜悅或痛苦感覺一個安全的休憩地,讓我們無須永遠帶著這些沉重的感覺跑來跑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妥善的儀式場所。我始終相信,你的文化或傳統若沒有自己渴求的特定儀式,那麼你絕對可以創造自己制定的儀式,以一個寬厚的水管工詩人親自想出的機智辦法,修補你本身故障的情緒系統。你若認真看待自己親手製作的儀式,就會蒙神恩寵。這正是我們需要神的理由。
( ॱߑॱ )
我們似乎都以為,想成為虔誠的人,非得讓自己的個性發生戲劇性的重大改變,非得捨棄自我不可。這是東方思想裡稱為「誤思」的典型例子。思瓦米吉常說,棄絕者每天都能找到新的東西讓自己棄絕,往往得到的只是沮喪,而非平靜。他始終提醒大家,你該為自己著想,無須苦行或棄絕。想了解神,你只須棄絕一件事──與神分離的感覺。否則,保持原狀,待在你的本性當中。
( ॱߑॱ )
梵語詞彙「安特瓦信」(antevasin),意思是「住在邊境的人」。在古時候,這是字面的描述。表示某人遠離喧囂的世俗生活,跑去住在靈修大師們居住的森林邊沿。「安特瓦信」不再是村民──不再是過傳統生活的居民。但他也不是超凡者──不是住在深山野地的聖賢之一。「安特瓦信」是中間人。他住在邊境。他看得見兩個世界,卻看向未知。他是學者。

讀到「安特瓦信」的描述時,我興奮至極,發出一小聲驚嘆表示認可。「這是我的用詞,寶貝!」在現代,原始森林一景自然是用在比喻上,而邊境也是比喻用法。但你仍能住在那裡。你仍能住在舊思維和新體悟之間,永遠處於學習狀態。就比喻的含意來說,這個邊境不斷移動──當你朝向自己的學習和理解推進時,這片未知的神祕之林始終在前方數呎之處,因此你必須輕裝上路才趕得上。你得保持移動、變化、靈活的狀態。甚至滑溜。
( ॱߑॱ )
這則故事告誡大家,當心別太執著於重複宗教儀式本身。尤其在這分歧的世界,塔利班與基督教聯軍為了誰有權說「神」這字眼、為了誰有與神溝通的恰當儀式而持續打他們的國際商標戰時,或許我們更該牢記,引人通往超凡境界的,並非把貓綁在柱子上,而是個人追尋者渴望體驗神的永恆慈悲之決心。神性需要修練,也需要彈性。
( ॱߑॱ )
「設想宇宙是一個巨大的旋轉引擎,」他說:「你須待在接近核心的地方──即中軸處──而非瘋狂旋轉的邊緣地帶,使自己磨損而瘋狂。寧靜的輪軸處──即你的心。即神居住在你當中之處。因此停止在世界尋找答案。只要不斷回到此中心所在,永遠都能找到平靜。」
( ॱߑॱ )
我認為你有權去挑選任何觸動你的心靈、在神當中找到平靜的東西。我認為在你需要慰藉之時,你有自由追求帶自己跨越世間分水嶺的任何隱喻。這沒啥好難為情。這是人類尋求神聖的歷史。倘若人類未曾在探求神靈中進化,我們許多人至今還在祭拜古埃及的金貓雕像。此種宗教思維確實涉及挑選。你從自己能找到的任何地方挑選任何著作,持續朝光的方向移動。
( ॱߑॱ )
這兒和其他地方都一樣──太近觀看相片時,所有堅定的線條都變成糊成一團的筆觸與光點。
( ॱߑॱ )
我一直記得我的導師對快樂的教誨。她說人們普遍以為快樂全憑運氣,運氣好的話,快樂就像好天氣般降臨在你身上。但這不是快樂的運作方式,快樂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你去爭取,追求,堅持,有時甚至周遊世界找尋它。你必須積極參與自己的各種福氣,一旦達到快樂境界,你永遠不得懈怠,你得堅守它,永遠朝這快樂努力游去,浮在快樂頂端,否則你將漏失內在的滿足。患難時祈禱並不難,但危機結束時繼續祈禱則是一種封存過程,幫助靈魂緊緊抓住自己的成就。
( ॱߑॱ )
世間的一切憂傷與煩擾,都是由不快樂的人所造成的。不僅是像希特勒、史達林等讓全球為之動盪的層次如此,在最小的個人層次來說亦是如此。即便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確實看見自己在不快樂時所帶給周遭的人的痛苦、煩惱或不便。因此,追尋滿足不僅是自保與自利的行為,也是獻給世界的厚禮。丟棄一切痛苦,讓你離開邪路,使你不再是自己或他人的障礙,此時的你始可隨心所欲服務他人並與他人同歡。
( ॱߑॱ )
印度人從因果報應的觀點看待宇宙,一種永恆的循環過程,也就是說,當你走到生命盡頭,最終的安息地並非某個地方──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循環,回到世間,以解決上輩子尚未完成的關係或錯誤。終於獲致完美之時,你從循環中完全脫離出來,融入無極之境。因果循環的觀念暗示著,天堂與地獄只在塵世間看得見;因為依照自身的命運和性格,我們可以做出善行與惡行,而由此創造出天堂與地獄。
( ॱߑॱ )
印尼

愛向來是複雜的事。可是人類總得嘗試彼此相愛,甜心。我們必須偶爾心碎。心碎是好兆頭。表示我們已經盡力。
( ॱߑॱ )
有時強烈情緒能使我們對意想不到的消息產生違反邏輯的反應,這雖然奇怪卻也真確。這是人類情感的絕對價值──喜悅的大事,有時在芮氏地震儀上顯示出徹底的創傷;而可怕的悲痛有時讓我們突然大笑起來。
( ॱߑॱ )
瑜伽聖者說,人生所有的痛苦皆起因於言語,如同所有的喜悅。我們創造言語,藉以闡明自身經驗,而諸種情緒伴隨這些言語而來,牽動著我們,猶如被皮帶拴住的狗。我們被自身的咒語引誘(我一事無成......我很寂寞......我一事無成......我很寂寞......),成為咒語的紀念碑。因此,一段時間不講話,等於是嘗試除去言語的力量,不再讓自己被言語壓得透不過氣,讓自己擺脫令人窒息的咒語。
( ॱߑॱ )
我想起自己讀過禪宗信徒的信仰。他們說,同時有兩種力量創造了橡樹。顯然,一切都始於一顆橡實,其包含所有的承諾與潛力,長大而成樹木。每個人都了解這點。但僅有一些人認識到,還有另一種力量在此運作──未來的樹本身,它渴望存在,於是拉扯橡實,將種子拔出來,希望脫離太虛,從虛無邁向圓熟。禪宗信徒說,就此而言,橡樹創造了自己所從出的橡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