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我們如何利用時間,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在你年輕、健康的時候,你認為人生的路還長得看不到盡頭,你一點也不擔心自己會失去能力。有人會告訴你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或是「只有天空是你的極限。」為了更光明的未來,你願意投資多年時間,以培養自己的技能並尋求資源。你躍入知識和資訊的洪流。你寧可擴展人際網絡,也不想和媽媽出門逛街。如果你的人生還有很多個十年,你最渴望獲得的,莫過於成就感與創造力的發揮,即馬斯洛金字塔頂端的「自我實現」。然而,如果人生的地平線變近了,你發覺你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而且充滿變數,你就會專注在現今,比較重視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和身邊的人。
「Variety is the law of life, as no two faces are the same, so no two bodies are alike, and no two individuals react alike and behave alike under the abnormal conditions which we know as disease.」──William Osler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原著:Atul Gawande
譯者:廖月娟
死亡不代表誰失敗了。死亡是正常的。死亡也許是敵人,但也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我知道這些抽象的真理,但不曾面對死亡的真面目。是的,人終將一死,每一個人都不例外,包括我眼前這個人,我負責照顧的這位病人。
如果我們不願坦然面對衰老與垂死的經驗,必然會活在痛苦中,無法得到基本的慰藉。要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善終,那就只能讓醫學、科技和陌生人來操控自己的命運。
死亡往往突然降臨,讓人措手不及。眼前的路明明又平又直,怎知前方就是死亡的懸崖?
很多慢性病都是可以治療的,罹患這些疾病的人,生命軌跡不是平平的一直線,然後陡降,而是像崎嶇下行的山路,忽而上升,忽而下降,但終究是逐漸往下:
對老化而言,即使採取眼不見為淨的策略,日後還是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不願及早面對老化的事實,將來就更難適應。的確,老化是每一個人必經之路,但我們也能使這條路走起來不那麼坎坷、痛苦。
對老年醫學科醫師而言,這正是醫療問題。儘管身體與心靈的老化無可避免,還是有因應之道,至少可以避免一些最糟的結果。
年老是一連串的失落。
「年老不是一場戰役,而是屠殺。」──Philip Roth 《Everyman》
監獄和養老院有一些類似的地方。除了收容所,軍營、孤兒院、精神病院也都屬於與世隔絕的「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在現代社會,每一個人睡覺、遊玩、工作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夥伴,監督者也各有不同,這些活動都不是按照一套理論性的計畫而行的。」反之,全控機構則打破這些生活區的劃分:
首先,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動都在同一個場所進行,而且監管者完全相同。
其次,日常活動都得和一大群人一起做,每一個人得到的待遇都一樣,必須一起做同樣的事。
第三,所有的活動都根據規劃嚴謹的時間表,一個活動做完,接著是下一個活動,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由一群管理者正式制定、實施。
最後,各種活動總和起來是為一項計畫,這樣的計畫乃是為了實現管理者揭櫫的機構宗旨。
如果我們已經衰老,生活無法自理,必須靠別人來照顧自己,這樣的人生如何讓我們覺得值得活下去?
我好像突然在人生軌道上停了下來。當我想著那些本來認為重要的事,才發現,現在我的看法已經截然不同了。
我們如何利用時間,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在你年輕、健康的時候,你認為人生的路還長得看不到盡頭,你一點也不擔心自己會失去能力。有人會告訴你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或是「只有天空是你的極限。」為了更光明的未來,你願意投資多年時間,以培養自己的技能並尋求資源。你躍入知識和資訊的洪流。你寧可擴展人際網絡,也不想和媽媽出門逛街。如果你的人生還有很多個十年,你最渴望獲得的,莫過於成就感與創造力的發揮,即馬斯洛金字塔頂端的「自我實現」。然而,如果人生的地平線變近了,你發覺你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而且充滿變數,你就會專注在現今,比較重視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和身邊的人。
有人知道生命轉瞬即逝,有人則認為人生還很長遠;而了解生命短暫的人,有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
死期的迫近會讓一個人的慾望重新排序,而這些慾望不一定是難以滿足的。
一個人不久於人世,他所需要的就是能覺得舒服一點,有人陪伴,幫他完成最卑微的目標。
「如果老人把決定權交給子女,他們自己也有責任。老人會這麼做,一方面是擔心自己因衰老無法做出正確決定,另一方面則是親子依附關係使然。老人就像是表態:好,現在就由你們負責囉。」
「很少做子女的會這麼想:這地方是媽媽想住的嗎?她真的喜歡嗎?大部分做子女的都是透過自己的想法來看父母的需求,心中想的問題變成:如果我把媽媽送到這個地方,會覺得安心嗎?」
「文化常是靜滯不動的,這就是文化的特質。歷經幾百年、幾千年不變的,才叫做文化。往往創新在孕育之初,已遭到文化的扼殺。」
這也就是為何身體和心靈的背叛是最可怕的折磨,因為我們的個性與記憶將因此遭到消滅。生存的戰鬥就是為了維護生命的一致,避免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斷絕,或是有別於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疾病和衰老使這場戰役變得十分艱苦。
「我們會設法繞過各種障礙,我一定會盡力去克服難關,超越限制。」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能改變想像。你會發現,他們就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