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薩(ง๑ •̀_•́)ง
又看了一次間諜橋,記不得這是第幾次看了
對我個人來說近代史真的是一個,會無數次因為各種外在誘因而淡出,但最後還是只有在這個部分才能獲得心靈上最大的滿足感
我每次回坑總是會想拿出來再看一次的電影,非間諜橋莫屬了
Hey Man BOT
掰噗~
喜歡電影也是一種ROCK! (p-rock)
機器狼🎵AI翻唱試作
嗯嗯
伊薩(ง๑ •̀_•́)ง
雖然整體來說間諜橋並不是一部讓人哭的電影,而且整片看下來實在沒什麼哭點,但每次看到結局,我還是會忍不住鼻酸,有時候真的感觸深一點會掉眼淚
伊薩(ง๑ •̀_•́)ง
整部片圍繞著美蘇冷戰時期的諜報工作展開,當代的蘇聯王牌間諜魯道夫‧阿貝爾(當然,這不是他的真名)因為被助手給陰了,所以被美國給抓了起來
電影並沒有把他為何被盯上、被抓起來的前因給演出來,史實上是因為他的助手是個大雷包,出賣了他
伊薩(ง๑ •̀_•́)ง
整部影片來說,我覺得男二(馬克‧勞倫斯飾演的阿貝爾)的氣場穩壓過男一(湯姆‧漢克飾演的詹姆斯‧唐納文),但男一的光環實在不容小覷
伊薩(ง๑ •̀_•́)ง
不同立場、因為這場尷尬卻令世界不得不為之恐懼顫抖的冷戰,而相遇了的兩人,卻有著異常的相似之處
Standing Man,「屹立不搖的人」。阿貝爾這麼評價唐納文,後者即使是在被全國唾棄、生命被威脅、被同事嘲笑的情況,仍然堅定地保持著自己的立場
伊薩(ง๑ •̀_•́)ง
另一方面來說,阿貝爾自己也是Standing Man
被CIA探員用槍口指著時,泰然自若的回應,不著痕跡的毀了空心鎳幣中的機密文件;被美國挖角時,他堅定地拒絕了
「我盡忠職守,我相信他們知道。」
伊薩(ง๑ •̀_•́)ง
阿貝爾的氣場穩壓過唐納文,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功於馬克‧勞倫斯精湛的演技
馬克爺爺真的很神,他把間諜的氣場詮釋得恰到好處,冷靜緘默,洞察局勢,始終不溫不火的語調,對即將降臨的生殺難題毫不恐懼,但又沒有失去作為人的人性
阿貝爾是一個,將自己置於一切紛亂之外,但抱持著絕對的自我信條的人
伊薩(ง๑ •̀_•́)ง
整部電影下來,阿貝爾說了大概3~4次的"Would it help?"
那樣有幫助嗎?
他很淡然,也很看得開;他不怕死,因為他沒有背叛祖國。
伊薩(ง๑ •̀_•́)ง
湯姆‧漢克飾演的唐納文自然也不在話下了,他身上具備著理性、邏輯與人性的光輝,在整部片子壓抑的氛圍之中,顯得格外溫暖而有力
伊薩(ง๑ •̀_•́)ง
在冷戰的年代,美蘇兩方互相角力,人人草木皆兵,在那個大家都提心吊膽著蘇聯紅軍/美國一言不合就朝自己家丟核彈的年代,許多美國人根本不在乎民主法治可貴之處
「我們不應該展現出我們的氣度嗎?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氣度,就是在這場冷戰之中最好的武器!」
伊薩(ง๑ •̀_•́)ง
間諜橋有幾個片段一直讓我念念不忘,而也是間諜橋這部電影,開啟了我去研究冷戰期間美蘇諜報的開端
伊薩(ง๑ •̀_•́)ง
初次判決下來時,大法官宣布阿貝爾被判處30年有期徒刑(事實上就是關到死,1957年的阿貝爾已經54歲了)
後面陪審團有人站了起來,激動地喊「為甚麼我們不處死他?他是該死的蘇聯間諜!」
伊薩(ง๑ •̀_•́)ง
隨著反蘇情緒而起舞的群眾,與靜默地坐在被告席上的阿貝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伊薩(ง๑ •̀_•́)ง
來講講那個可憐的飛行員鮑爾斯,鮑爾斯非常的慘
沒錯,共產國家沒在跟你講人權的,我不只要把你打下來關10年,還要不停折磨你,逼你講出你國家的秘密
鮑爾斯被俘虜是全劇的轉折點(說實話我覺得,呃,普萊爾那邊我覺得就還好)
他與阿貝爾兩方不同的境遇,也襯托出了冷戰時代當下這些諜報人員風光之下的陰暗面
伊薩(ง๑ •̀_•́)ง
「你們一點都不喜歡鮑爾斯,他現在成為了全美國最討厭的人。」
唐納文對霍夫曼探員說的這句話,很真實,很血淋淋,探員沒辦法反駁,這是實話。
伊薩(ง๑ •̀_•́)ง
間諜一但被抓到,沒有當場自盡,而被公開受審,就成為了令國家蒙羞的存在
沒有人喜歡鮑爾斯,他只是一個談判的籌碼,就與阿貝爾一樣
伊薩(ง๑ •̀_•́)ง
鮑爾斯在回美國的飛機上對著霍夫曼探員說謝謝,但後者一點都不領情,他轉過頭泫然欲泣的對唐納文說:「我甚麼都沒說,我真的甚麼都沒有說。」
別人怎麼看你並不重要,即使人活在世上就無法避免,但只要你自己知道你在做甚麼就好。
伊薩(ง๑ •̀_•́)ง
阿貝爾從橋上走回蘇聯方之前,遇到了來指認鮑爾斯的墨菲中尉,阿貝爾說了一句話,令人辛酸,透露出這個王牌間諜一生都在為國效忠,卻可能即將要因一次失敗而遭千夫所指
我很年輕的時候就離開了我的國家,他們要派誰來指認我?
伊薩(ง๑ •̀_•́)ง
阿貝爾說,如何知道他的同胞們怎麼看他,就看他們怎麼迎接他,是擁抱,還是讓他上後座?
最後隔著一道無法跨過的通道,唐納文看見了阿貝爾被蘇聯軍官請上後座
伊薩(ง๑ •̀_•́)ง
雙方的目標都達成了,蘇聯要回了他們的王牌間諜,美國要回了鮑爾斯跟一個無辜的大學生普萊爾
這是個好結局嗎?是,但也不是。
伊薩(ง๑ •̀_•́)ง
以大局來說,這是個好結局。
但以個人來說,以冷戰時代的那些間諜們來說,這並不是個好結局。
間諜不屬於誰,他們只屬於國家。
伊薩(ง๑ •̀_•́)ง
這種帶著缺陷的遺珠之憾的結局,才使得間諜橋這部電影成為了我心中的神作。
大時代下的每個人都身不由己,他們努力活著,為了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而奮鬥。
敬那些在冷戰時代堅強活著的人們。
伊薩(ง๑ •̀_•́)ง
———
伊薩(ง๑ •̀_•́)ง
紀錄一下
魯道夫‧阿貝爾(1903 - 1971),出生於英國,英裔俄籍的蘇聯間諜,原名威廉‧奧古斯特‧費雪,後搬到俄羅斯後改叫威廉‧亨利諾維奇‧費舍爾
他最有名的化名就是魯道夫‧阿貝爾,也是他1950年代在美國用的化名
據說他1939年就已經到德國從事諜報工作,當時他化名約翰‧利貝爾,在保安局四處與六處先後擔任處長(四處處長海因里希‧謬勒/六處處長瓦爾特‧舒倫堡)的副官,直到1945年德國戰敗
伊薩(ง๑ •̀_•́)ง
可能因為是間諜吧,關於阿貝爾的資料真的是缺東缺西,真假交雜,很難釐清到底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維基百科上的東西我也不敢全部相信就是了
伊薩(ง๑ •̀_•́)ง
順帶一提,《春天的17個瞬間》的主角施季里茨就是以阿貝爾為原型
伊薩(ง๑ •̀_•́)ง
《春天的17個瞬間》可以說是諜報劇的開山鼻祖,經典中的經典,不停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
很久以前看過,現在不曉得還有沒有管道可以看了……真的好想重刷一遍…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