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o(・∀・)
讀嘛讀嘛#精神疾病
更:我寫完了
精神病大流行:歷史、統計數字,用藥與患者
《精神病大流行:歷史、統計數字,用藥與患者》
作者:Robert Whitaker
心得:常聽到有人戲謔的說,有病就去吃藥,來反諷某人的精神不正常,要靠吃藥來變「正常」
但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其實可能不是人生病了要吃藥,而是藥讓人最終顯得格外異常?

這就是這樣一本衝擊我對精神醫學認知的書
(下收其他
掰噗~
我猜有 (p-unsure)
mago(・∀・)
作者雖然本身並不是精神醫療相關人員,他是一名醫療報導記者,所以他不是根據自己的專業,而是直接讓數不清的研究數據以及配合對患者們的訪談來說話,而起初寫這本書的目的本來只是想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患者在經過治療十幾年後,他們的整體狀況卻變得更差了呢?」
mago(・∀・)
(什麼患者我有點忘了,書已經還回去ㄌ,無法查證QQ
mago(・∀・)
架構大概是,先講精神藥物的起源和歷史,
在這裡提及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將近50~60年前,其實並沒有這麼多的患者需要治療,並且許多那時的醫生提出的都是,如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等等,雖然病程較長,但經過一兩年的病程,是可以自然康復的

然後再講藥物對患者治療的大量研究,最常被提及的幾種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憂鬱症、過動症,無一例外的,不論是第一代藥物或是第二代藥物,在長期使用(5年以上的追蹤)來看,都比無用藥的患者,有更少的完全康復率,更多時候,是終身必須接受藥物治療,反覆進出醫院,要吃的藥越來越多,到最終必須領身心障礙手冊,靠著補助過活
mago(・∀・)
啊啊還有焦慮症,太早讀了,忘記還有這一項
讀完這段我的感覺是:
焦慮症:
這塊我自己本身較沒有接觸,但看完有關抗焦慮劑的部分,它本身的副作用,和停藥之後會產生的症狀,都非常的可怕,並且書裏的訪談也有患者描述他試圖停藥的情況,
根本活脫脫就是因為上癮而引起的戒斷症狀
並且還有加上醫療系統對其的忽視,整個過程對我來說,就彷彿焦慮症本身一樣瘋狂
mago(・∀・)
憂鬱症:
最常被提及的憂鬱,作者從從最常被提及跟憂鬱有關的腦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開始講
血清素雖然被普遍敘述成,是因血清素過多而造成憂鬱
但實際作者查證的結果,或許是有比較低那麼一點,但大多數研究根本就沒有達到顯著水準的地步,因此也有研究者指出,血清素對於憂鬱症的影響,並沒有有力的證據
而後講到病程,就如我前面所說,過快進行藥物治療的結果,就是反覆進出醫院,並且更可能慢性化
我個人認為會造成這件事的原因,除了藥物問題外,也可能是,或許大家所期待憂鬱症可以好起來所需要的時間,都比它實際的自然病程(6個月~1年)要來的短太多
期待一個月內好起來的,不是憂鬱,只是人們想要安頓的心
mago(・∀・)
雙相情緒障礙症:
在這段我自己的學習是,其實患者在使用了抗憂鬱劑(鋰鹽),躁症發作的時間間距,比自然情況短了七倍,所以代表的是,患者在使用藥物會更快進入躁症和鬱症的快速循環
鋰鹽台灣還有沒有在使用我不清楚,但是我記得副作用蠻大的,而我剛忘記提,本書講的都是美國的情形,但以台灣的精神醫療這麼西化來講,我覺得用藥等等可能不會差到太多
mago(・∀・)
並且還有一個情況是,原本只是得鬱症的患者,在使用藥物後,有更高的機率發展躁症,而最終成為雙相情緒障礙症
mago(・∀・)
其他的疾病我現在想不起來具體內容(忘記寫筆記Orz),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再自己翻書看

講完藥物對患者的影響後,作者將焦點轉至,到底為什麼會造就今天精神醫療現狀的原因

主要跟藥廠有關,以及精神醫學被其他的各式治療,如心理治療等,排擠到了利益,因此兩者合作努力宣傳了「藥物對疾病的功效,這些藥物可以讓患者比恢復正常還可以更好」,許多有名的精神醫師都是某某藥廠的顧問,而藥廠的研究人員,也有會為了做出有效的結果,刻意編排研究方法與選取樣本的情形,這是一整個產業利益串連所導致的結果
mago(・∀・)
在成功的宣傳下,就算有非常多研究指出,藥物並不如藥廠宣傳的有效,並可能造成傷害,都無法阻止這個荒謬的情形持續維持
mago(・∀・)
我先去上班,等等回來寫
mago(・∀・)
I'm back~來講最後的結論,
作者提及了一些使用社區治療、心理治療等等以改善患者環境為目標的治療研究和計畫,有一些可能有融合一些藥物治療,但都是以非必要不使用為原則,都有蠻好的成效,雖然在所有統計數字來說,依然還是有經過治療後持續住院的患者,但已經比起前面所提及之純藥物治療好太多了,不過,作者並沒有下結論說一定不要對患者使用藥物治療,而改成宣傳在沒有藥物治療的情況下,我們是否可以多為患者做些什麼?,並也在最結尾提及他的四處演講有引起了一些醫生的意識與討論,或許改變正在非常緩慢的發生
mago(・∀・)
終於看完,我自己的想法是,在我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雖然知道只依靠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不是好事,但自己無法舉出有利的證據,並且我在身為心理專業的學習中,都是以標準的精神醫療教科書在學習(也就是學習APA他們宣傳的那一套),要跳脫我原本的學習框架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這部書所傳達給我的,讓我深深思考了,到底,我的所學,還可以為我未來的服務對象做些什麼?又或者該如何在如此龐大的架構中依然堅持我的理念?又該如何改變現況?都是目前的我一人所無法做到的,所以希望,看到這篇讀書心得的各位,有興趣的話,或許可以來看這本書,或許可以了解多一點相關的事,請不要再認為藥物可以治療一切,請用你的一點關心和耐心,關心你身邊的人吧!

那以上我說完了,很意外那麼多人按了愛心,希望這篇心得可以對妳們有幫助
mago(・∀・)
-----------------------拉線----------------------
mago(・∀・)
apoptosis888: 感謝你的資訊提供ww希望這樣的聲音可以被更多人看見
我也很不愛那個笑話,但真的要反駁又會腦袋當機,這次終於可以大聲嗆這個笑話ㄌ
永生肉球牧野慶
看完這本書,我突然不知道為什麼要投入去做精神藥物了,感覺自己所學都像應驗了那句話:「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由善意舖成的」。
mago(・∀・)
永生肉球牧野慶 : 嗯...如果就這本書的敘述來看,確實很容易會令人覺得使用精神藥物到頭來都是不好的
但就我自己的意見來說,精神藥物研究本身並沒有錯,都是希望患者可以過的更好,只要是以更謹慎的方式,去評估藥物的短期療效和長期作用,承認我們對疾病和大腦的關係還不甚清楚,以關注病患權益的方式去尋找答案,我相信在未來會有對患者更好的藥物被發明
畢竟研究這條路本身走來就會充滿犧牲,不論過去或現在都會曾經造成了某些傷害,唯有看清楚這條路上有什麼,我們才能知道該往哪條道路前進
以上一點拙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理雅-Kalia
之前上心理學課程時,老師提到只有無法自制會瞬間失控的人才需要相關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吃久了反而會是問題,也會造成依賴症,這一部分有去研究相關的藥物成分跟運轉機制就能理解了。諮商應該是要幫助他們不用藥物,但台灣多半是有精神問題也不管這人是否能調節到自制就叫他去看醫師吃藥。就算當下無法自制需要靠藥,也要想辦法讓他們盡快學會不靠藥物才是最佳辦法。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永生肉球牧野慶 : 精神症狀的成因本來就複雜,因此精神治療的路不是只有一條,藥物同時也在進步,我覺得你可以期待自己走在進步的這條路上。用這個角度想會好一些。另外推薦你安德魯.所羅門的《正午惡魔》
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上下冊不分售),安德魯.所羅門
mago(・∀・)
理雅-Kalia : 感謝妳的留言,讓我思考了一些東西w
不過我的想法有些不同,在台灣如果去看身心科,醫生比較常見就是看有什麼症狀然後開對應的藥物和安排治療(心理、職能、物理、語言治療等),這樣的邏輯下,病患本身的調適自制、優勢能力等較容易不是關注焦點
所以這樣的傾向,我認為就比較難以看到長久用藥對病患整體的影響(依賴、副作用對病患生活的困擾),畢竟就會只專注在此時症狀的變化而已,自然醫生他們也知道不用吃藥最好(代表無症狀),但只要有症狀,還是會傾向吃藥控制
好像有點離題,不過我想表達,盡快學會不靠藥物這樣的辦法,在醫療體系裡會有點難以達成,並且心理諮商的目標與其說是不靠藥物,應該更貼近增進自我效能,最終可不依靠藥物,我覺得這樣更完整一點,但真心期待心理治療或諮商可以更加的被重視w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