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07 PM
3
[昨日世界]這本大概會讀得很痛苦,但不是因為它描寫歐洲的崩壞與作者的經歷。
負評有,慎入。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14 PM
如果是想看法蘭茲.約瑟夫一世時代的維也納,這本有提供詳細的形容,用來考察會很有用。
另外如果用有趣的角度,作者描寫維也納人的語調完全就是APH的貴族,如果能代入會覺得好像從APH學歷史。
如果你能代入的話。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16 PM
Mon, Nov 23, 2020 1:16 PM
之所以會讀得辛苦,多少都得感謝許久以前那本《我就是夏洛克》,這本書簡直遺害深遠。
作者是猶太男性作家,他有些地方的口吻跟那本小說有重疊,也就喚起我最不快的那次閱讀經驗。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26 PM
Mon, Nov 23, 2020 1:42 PM
也因為作者是猶太人,所以我已經預期會有猶太人受害的感受,也覺得準備好去閱讀這些情緒,但這些其實還好,在前言和第一章讀最多的,是作者一直重複,他出生的國度有多美好,而之後一直都被戰爭毀掉了——他哀嘆人性與高貴道德不再,不過就我閱讀的感覺。他之所以覺得世界崩壞,是因為戰爭來到他的門前而他無法脫身,是因為他那個美好世界不再,但其實可能是他一直對外面的情況視而不見。
套一個潮語,他給我的感覺跟港豬好像,是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而且是玻璃造的。(
再加上那套維也納人就是比較高尚的拉踩說詞,實在是……無法同情。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36 PM
Mon, Nov 23, 2020 1:42 PM
一方面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一方面盡是對於離鄉後的各種不適(那的確是很痛苦的,我不否認),也繼續對其他文化抨擊。
世界公民在我的角度裡,應該是去了哪裡都能立足的人,靈活且思想開明,但作者似乎依然沈醉在歐洲人/奧地利人的優越感,試問這種民族優越跟他討厭的民族主義不是同一根源嗎?當然,一個世紀前的世界公民跟我們現在所想大概很不同吧,而作者誕生的時代與他優渥的背景,會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出奇。
只是在他的文筆下,即使有些觀點能夠共鳴甚至共感,也很難對作者抱以同情。
朋友:覺得自己比別人高尚,但這種覺得就很不高尚啊←選我正解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38 PM
另外會覺得帝國沒有野心的人,要不是他盲了,就是沒意識到他所擁有的平和安穩是怎樣換來的。
這種說話出自一位備受敬重的作家,我感到無比震驚。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38 PM
Mon, Nov 23, 2020 1:42 PM
更震驚的是《布達佩斯大酒店》這麼溫柔溫暖的電影,竟然啟發自這位作者的作品。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1:41 PM
還有這本書的備註落在閱讀器上變得超級混亂(為甚麼我的第一章有1xx頁而且全部空白),正好一邊讀一邊氣氣的,可以寫信去投訴了。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Mon, Nov 23, 2020 4:29 PM
不過追星果然是跨時代共通的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Tue, Nov 24, 2020 3:35 PM
有些情況倒是沒怎樣變過。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Sat, Nov 28, 2020 3:22 AM
進入一戰篇幅,有些地方開始有共鳴。
一邊讀也一邊感受到,當時候當世界公民是很困難的,作者做到與外國朋友一起堅守友誼很厲害了。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Sat, Nov 28, 2020 4:56 PM
一口氣從一戰後讀到最後,或許應該佩服作者能在回憶錄裡寫出年少的想法,整部回憶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成長,當然作為和平主義者,他有些地方未免太過理想,但亦因此現實的殘酷更令他痛苦。
可惜他沒法活到戰爭結束,他沒緣看到書中他嚮往的事情能實現。只是或許他不知道也是好事,二戰以後,德國依然深陷暴風雨中。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Sat, Nov 28, 2020 4:59 PM
身為香港人,讀這本是另一種的沈重,但又帶著一種微妙的治癒。在另一個時空,原來也曾有過如此相似的感情,歷史果然就是一個輪迴。
金糖覆盆莓.花想
@bailegoya
Sat, Nov 28, 2020 5:00 PM
最後,以聖經這段為戒。
載入新的回覆
負評有,慎入。
另外如果用有趣的角度,作者描寫維也納人的語調完全就是APH的貴族,如果能代入會覺得好像從APH學歷史。
如果你能代入的話。
作者是猶太男性作家,他有些地方的口吻跟那本小說有重疊,也就喚起我最不快的那次閱讀經驗。
套一個潮語,他給我的感覺跟港豬好像,是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而且是玻璃造的。(
再加上那套維也納人就是比較高尚的拉踩說詞,實在是……無法同情。世界公民在我的角度裡,應該是去了哪裡都能立足的人,靈活且思想開明,但作者似乎依然沈醉在歐洲人/奧地利人的優越感,試問這種民族優越跟他討厭的民族主義不是同一根源嗎?當然,一個世紀前的世界公民跟我們現在所想大概很不同吧,而作者誕生的時代與他優渥的背景,會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出奇。
只是在他的文筆下,即使有些觀點能夠共鳴甚至共感,也很難對作者抱以同情。
朋友:覺得自己比別人高尚,但這種覺得就很不高尚啊←選我正解這種說話出自一位備受敬重的作家,我感到無比震驚。
不過追星果然是跨時代共通的
有些情況倒是沒怎樣變過。
進入一戰篇幅,有些地方開始有共鳴。
一邊讀也一邊感受到,當時候當世界公民是很困難的,作者做到與外國朋友一起堅守友誼很厲害了。
一口氣從一戰後讀到最後,或許應該佩服作者能在回憶錄裡寫出年少的想法,整部回憶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成長,當然作為和平主義者,他有些地方未免太過理想,但亦因此現實的殘酷更令他痛苦。
可惜他沒法活到戰爭結束,他沒緣看到書中他嚮往的事情能實現。只是或許他不知道也是好事,二戰以後,德國依然深陷暴風雨中。
最後,以聖經這段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