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鷗@人生迷宮
拿書店跟遊戲比較一下

獨立書店就跟賣光碟片的遊戲店一樣,是零售通路的最下面,賣的還很多是小眾獨立遊戲(小眾獨立書籍)
比起一起休業,我總覺得組成聯盟、或是交給大型書店(大型發行商)特別開闢一個專區,去包裝、推廣有質感的內容和有質感的周邊消費,又或是上架電子書,好像也是不錯的方向
(這幾年的獨立遊戲的做法都是這樣,只是成功回本的比率還是少數
春天版本阿歷
1.電子書平台需要資本和實體書店是兩回事
2.中盤和通路是兩回事
3.實體獨立書店早就在做內容差異化了
姊鷗@人生迷宮
春天版本阿歷 : 我就想被專業的人打臉
不過這樣應該不錯啊,我覺得實體書店如果可以(已經?)做到跟實體咖啡店類似的多樣性應該就可以到處開花結果吧
姊鷗@人生迷宮
但我對你的第一點有點不太理解
如果今天Steam官方的sale,那應該(在當下)也會影響實體片的價格
想知道這個「兩回事」指的是什麼
姊鷗@人生迷宮
雖然我之前也一直跟網友說「如果你討厭糞game或中資遊戲就花錢在(台灣的)獨立遊戲上吧」
這點精神應該是一樣的(嗎)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電商賣折扣實體書 大書店做差異化多角化 電子書賣折扣電子書
三種壓力
但電商跟小賣店都是賣遊戲實體
價格互有優劣
春天版本阿歷
姊鷗@人生迷宮 : 你哪裡不懂?你的抬頭說獨立書店上架電子書,還是你說的是出版社上架電子書?獨立書店的話很難,每個上架作品都要維護成本,電子書平台的電子書內容維護是出版方自己負責,獨立書店沒有辦法負擔。
春天版本阿歷
獨立書店沒辦法和經銷商叫貨,所以獨立書店有集合起來成立獨立書店聯盟一起叫貨,但價格比經銷商來得高。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Steam或其他商城賣折扣遊戲
Publisher可以評估市面庫存來出手
有的多平台的Publisher會控制價格水準
還是看Publisher怎麼顧通路
春天版本阿歷
書店和遊戲的流通完全不一樣,不要當作同一件事。
姊鷗@人生迷宮
春天版本阿歷 :
1.如果出版社自己上架電子書,那獨立書店在這邊就是盤商/通路/多角化經營(複合空間)的一部分
那就是銷售面的問題,但這樣我類比就沒有問題吧,如果遊戲店已經進貨了,網上打折的時候這些庫存就不好賣。

2.我考慮到獨立書店的書籍來源更廣泛,那可以類比成專門賣獨立遊戲的專賣店等等,那我可以相信獨立書店和「獨立出版社」應該會有比較多的合作、也能做出差異性,於是可以吃到利基市場
姊鷗@人生迷宮
春天版本阿歷 : 好吧既然你這樣說了......但我相信內容產業的邏輯是可以互相借鏡的
不如我這樣問好了,書與遊戲(或是影視音樂)流通上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yocoy
獨立書店有很多種,我偶爾會去的有
1. 女書店或有河那種主題明確的,都有兼買飲料,月曆周邊,辦小型活動。
2. 國小國中旁邊的書+玩具+文具一起賣的雜貨店。
yocoy
第1種小眾主題的書很少數位化,所以跟遊戲比較不一樣。
第2種學校旁邊小書店的書很多數位化,大概比較像遊戲。
姊鷗@人生迷宮
但1的話,重點或許就不在賣書的「量」?
過去也有很多經典遊戲只能在主機上玩,沒辦法下載,

這樣1的環境其實更像遊戲酒吧/主題空間的運營方式?
yocoy
小眾獨立遊戲很少在買賣2手吧?不過2手書市場很發達。
這幾點都滿不一樣的。
春天版本阿歷
姊鷗@人生迷宮 : 1.實體書和電子書的讀者重疊並不高,一方打折對另一方影響有限。盤商/通路現實中就是不同東西所以現在書店經營不容易。
多角化經營(複合空間)早就在做了。
2.你自己都說獨立遊戲不一定回本,獨立出版社+獨立書店要怎麼回本啊?而且也有人在做了,一樣很艱難。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我有兩個想法是
1獨立遊戲商完成開發後折扣跟行銷有平台能依靠自傷小 遊戲上架後就是這個模式
2獨立書店貨源就跟掃貨的小小賣店一樣損益自己吸收 不比電商跟經銷書店能跟出版社談
yocoy
姊鷗@人生迷宮 : 是,這種主題書店是主題空間沒有錯。我之前跟有河的老闆閒聊,他說之前旅遊盛的時候陸客也很多。

經營特點很實體。
姊鷗@人生迷宮
春天版本阿歷 : 獨立遊戲就不會回本啊
但大家就「盡量」互相拉抬聲量、參加短期展覽、聯絡外國代理、或是上架各種通路等等,也是有人能穩定養活自己。

我的類比是,如果今天要出版小眾書籍,那這種方式應該不差(而且大家應該都想得到)

追記:不過日本的獨立遊戲就沒有這種生態......台灣還是比較努力在輔導大家商業化的。
姊鷗@人生迷宮
春天版本阿歷 : 第一點我知道我的問題了
我講電子書是類比錯誤,應該是比較網路商店和實體商店(都是賣實體書)。

但我覺得這年頭「沒有實體商店」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實體書店收掉了只留網路銷售,會有什麼很大的影響嗎?
姊鷗@人生迷宮
另外我講話口氣的關係先說個抱歉
我沒有預設「書店沒在做複合空間」,我的意思是「書店應該要做/可以做複合空間」,如果沒有做的人可能商業會更不好這樣
春天版本阿歷
姊鷗@人生迷宮 : 網路買書通常都去博客來不去個人賣場吧?博客來抽成凶狠啊。而且實體獨立書店看店主選書,每家店可以曝光推銷的書不一樣,博客來會推的書就那些,不然就是靠作者自己推,這樣對書市多元沒有好處。
姊鷗@人生迷宮
但這個邏輯我覺得就類似遊戲了
(如果哪裡有關鍵不同可跟我說)

大家用Steam或是遊戲商城是因為他們方便及壟斷
然後就要被抽成,而且還掌握了廣告版面

結果就是糞抽卡遊戲或是當紅的遊戲大者恆大

但為了內容的多元性,大廠開始收編獨立遊戲的開發者來做出符合商業效益的多元內容或是直接開個「獨立遊戲館」(雖然這還是滿諷刺的)

類比結論而言,在網路書店開這種推書活動、甚至開一個「獨立書市館」之類的並不難(可能已經有了),而商業模式其實也有改變的空間
姊鷗@人生迷宮
遊戲界看到騰訊抽到八九成大家還是會去給他抽,
但後來就出現Taptap這種「號稱要維護獨立多元優質內容」的商城了。

話又說回來,我的點還是比較在
「如果同樣能買到東西,到小店買比較貴又不方便,我還是會去大電商買」,這應該很合一般人的消費習慣。但這個可能就和這次想要推廣的價值觀不同?
姊鷗@人生迷宮
不過感謝解釋了滿多東西!!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網路書店肯出錢跟人做獨立書籍銷售的話,也不用獨立書店參加了,獨立書店的銷售空間被打爆。留下的是獨立書籍。
就好比獨立遊戲商不會集結做一個有Steam功能的地方,做得出來也不只是獨立遊戲開發商了。同樣,在任天堂等平台上架能保存遊戲創作者的名號,雙贏
yocoy
姊鷗@人生迷宮 : 我的情況是「同樣能買到的東西,到小店買比較貴但是比較方便。」
姊鷗@人生迷宮
yocoy : 網路畢竟要一天,如果當下想買我也會去小店買,我其實是比較喜歡實體店可以選的
姊鷗@人生迷宮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 但這樣說的話「獨立「書店」」(賣書的店)其實就是......夕陽產業......商業上可能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雖然我會希望有這些地方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姊鷗@人生迷宮 : 因為書店是文化,衝著作者跟讀者存在,場域的存續跟設置就是一種精神。目前我們還沒把作者跟腦完全電子化。
某種程度日本的有名遊戲店可以這樣類比。
雖然獨立書店跟獨立書籍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卻會改變樣貌
顆顆(゜д゜)<呸西咪斯托
另外是有些獨立書店會專長某些領域的書 對剛開始接觸的初學者或是想進階或是想認識同樣讀書興趣朋友的人來說 到獨立書店問老闆、泡在店裡跟其他客人聊天等等額外功能 比線上商店只能提供買書的服務有用得多
姊鷗@人生迷宮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 很同意,但如果要維持這樣的商業模式就是精神要有價了
變成「賣書200元,但讓店長推薦你書要2000元」這樣的概念
姊鷗@人生迷宮
顆顆(゜д゜)<呸西咪斯托 : 我會想到village vanguard
不過台灣的書店可以參考這種經營方式嗎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如果能銷售沒被電商打爛的書價,
獨立書店的成本控制好兼賣其他東西應該是能生存吧。但獨立書店要多做電子書的話,就不確定轉型後實體跟電子要多賣多少書來抵?
姊鷗@人生迷宮
但我覺得書愈來愈便宜是趨勢耶
就像聽音樂或看家用影片愈來愈便宜
(因為內容競爭者多)
這樣算是電商的問題嗎
顆顆(゜д゜)<呸西咪斯托
姊鷗@人生迷宮 : 有些書店是比較類似這樣 跟文具店的界線就會有點模糊
不過在我比較有接觸過的書店 即使有進雜貨 也沒有很強的選物店特徵 可能是在自己親友圈中進一些東西來賣 比較多是手作包包、配件、食物、茶/咖啡等等
yui(ユイ)@超幻想旅人
姊鷗@人生迷宮 : 一般來說的理解都是書變貴,比如薪調人事、物價水準的帶動、或代理的成本轉嫁。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