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131D1iil1LFN11dPsZ4fPN.jpg
「具体⇔抽象」トレーニング」的簡易感想。
這一本書在講具象思考跟抽象思考的互換。這本很有趣,我覺得這個人的書很適合我。
館 主
一般來說,大部份的人都是具象性思考,比較少數是抽象思考。
有什麼差別呢,裏頭舉的例子很有趣。
館 主
A「請幫我整理這個房間」
B「你講得太抽象了,不講具體一點我不懂。是要我把盤子洗乾淨?還是把桌椅排好?還是把書放回書櫃排好?」
館 主
B「幫我把盤子洗乾淨,把桌椅排好,把書放回書櫃排好.....」
A「簡單說就是你要我整理房間吧?」
館 主
針對具體事項,用具體的方式解決
就像是「有人浪費紙張,就限定一天的用紙量」
針對抽象事項,用抽象的方式解決
就像是「大家很浪費,所以要節儉」

有時候具體的規則沒有彈性,但過於抽象的規則流於空泛,所以本書推獎的是「具體跟抽象思考」要來回的交錯運用。
館 主
『到底是買房子好呢?還是租房子好呢?』
這件具體的事情如果去思考本質的話,其實就是在考量
「選擇所有權或是使用權」。
如果能夠這樣子去切換思考模式,可以在更多地方注意到本質上是相同的事物如何去思考。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1rA9cSuK0zLe2A7MZNnniR.jpg
館 主
一件事情越具體,越容易想像,能理解的人越多,能包含的情報越少。
這也是為什麼數學是很多人的罩門,因為它抽象性高,不能靠記憶知識就把它學起來。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1Hn6Mgt3z0xOzMCfLxlywN.jpg
館 主
人的智慧發展過程,就是不斷的運用抽象~具象化思考,來逐漸地把「知識量」累積起來,並同時提升「思考的抽象度」。
館 主
古時候那種「求雨的舞蹈」,現在看起來我們都知道沒有科學根據了,但是在遠古時期,人們會這樣思考「因為我們跳舞所以下雨了,所以下雨跟跳舞也許有關係!」,是為了透過思考去摸索事物的法則所做的抽象性思考。
雖然結果論來說『我們跳舞就會下雨』是錯的,但是這是在人類累積知識過程中必要的試錯。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3FyToTnvsn7wlJEvNSvClu.jpg
館 主
自然數>整數分數>有理數>實數虛數
數字的概念,隨著抽象性的提升,包含概念的範圍也會拓展。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7gSjGVslfICrhj88qBCjFc.jpg
館 主
橫向的「具體思考」有正確答案
縱向的「抽象思考」沒有正確答案。

為什麼學校教育都是給知識,我們很常呼籲『要培養人的思考能力』,但是學校很難教這一塊,最根本的理由就在這裡。

『越具體的問題就越有正確的答案存在』
對一般人來說,有正解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過馬路要看紅綠燈這件事情清楚無比,沒有太多灰色地帶。

但是「思考人生意義」卻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答案,很多方向都可以,但是在公司裡工作時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所以學校傾向不教這個。
館 主
具體的世界,
有正確答案
可以清楚分出優劣
變數是固定的
「答案」比較重要
專家比較強
館 主
抽象的世界
沒有正確答案
難以分出優劣
變數可變
「提問」比較重要
外行人比較強
館 主
https://pbs.twimg.com/media/Ehty40BU4AMpR9u.jpg:large
館 主
具體跟抽象的程度是相對的
學者口中的抽象理論,對於實務家來說可能看起來
「盡是些不著邊際的紙上談兵,講那麼多建築理論不如實際蓋一間房子」

但是對於動物來說,可能所有的人類都很抽象:
「想那麼多幹嘛,數字只要數到三就好,三以上都是很多,不懂你們在糾結加減乘除什麼」
館 主
在做「全體構想」時,必定先出來的是一團模糊而抽象的概念。
第一個人做設計圖有了全體的綱領之後,才能開始規劃細節(具體細部的事項),然後才能把具體的工作發包出去給下游的人做。

所以抽象的理念只有最上游的領導者才會清楚。
最下端的水泥工哪會管你這個窗子到底有什麼設計理念,他只是拿薪水做事。

所以,如果發起人沒有核心概念,盡是設計一些具體但瑣碎的事物
或是要求最底下的水泥工理解那些抽象的美術概念,而不給他具體的施工指示,都是會失敗的。
具體思考跟抽象思考都要用對地方,才能發揮效力。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5DQ0XQ8nQF2Wtv5nLFZH6G.jpg
館 主
越抽象的事物,能理解的人越少。
這件事代表「能夠抽象思考」的人數在社會上一定是少數派。

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有抽象~具象思考的互換能力。
館 主
有抽象化思考就像是「能夠俯瞰全局」。
就像是戰士只能想像戰場上他怎麼面對眼前的敵人,
但是將軍就能夠從地圖去俯瞰戰局,分配大範圍的軍力跟資源,理解手邊的戰略選擇會對戰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館 主
抽象性提高就像爬一座山,越爬越高,你能看到的範圍越廣,但你會無法看到個別人物的細節。對你來說,所有人類都一樣,有那些相似的特質。

具體性提高就像站在地面上,你只能看到狹窄的範圍,但是你每一個人都看得清楚。對你來說,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有著不同的特質。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b9TtYZNlB9U1xxPiD3Kfz.jpg
館 主
具體思考是單獨考慮個別事物,抽象思考則是關心的是事象之間的關聯性。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7sL0Q662yVxiwySyUlBnjc.jpg
館 主
具體的自由度小,抽象的自由度大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fZflwxsYDiiMuDjv095Hk.jpg https://images.plurk.com/enFPsICP4FhbG790PHcuD.jpg
館 主
抽象化是「統整為一個區塊」,「畫下界定事物的那一條線」
「依照自己方便,切下對自己有用的那一塊」「配合特定的目的性」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4afWRekkRBARp6vp1IBTM0.jpg
館 主
「圖中的這個人是怎樣的人?」
也許你會回答「女性」,有人會回答「戴眼鏡的人」有會回答「年輕人」,或者是「亞洲人」..........

這個回答其實就代表著『你是如何去選擇對你來說重要的資訊』
也就是如何去選擇抽象化一個人的特徵。
館 主
這個界線依照各種狀況,有很多種正確答案。
如果你現在在女澡堂裡,「女性」這個答案就等於廢話(沒有意義的抽象
如果你站在台北,「亞洲人」這個選項也顯得很雞肋,因為放眼望去幾乎都是亞洲人。

我們會依照我們的需要,去畫那一條線,簡化/抽象化我們身邊周圍的事物。
館 主
抽象化是『WHY』,問「為什麼要這樣做」
具體化是『HOW』,問「如何去執行」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5kOvaB5i5CrpQ6ah1k4JaO.jpg
館 主
所謂的抽象具象思考的交互運用,就是反覆地去問自己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
「我知道我必須這樣做的原因了,那麼我現在該怎麼做?」
館 主
當抽象化的那條線定義下去,接著就是具體化思考把細節列出來
作家「這張背景我想要一個壯闊的森林」
助手「怎樣的森林?熱帶雨林?寒帶針葉林?季節呢?冬天?春天?有河川嗎?有藤蔓嗎?有沒有參考圖鑑?」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6dCqcukE4SCJFLrWl4ZNvM.jpg https://images.plurk.com/6B250YMj7IdAwIIUewVogK.jpg
館 主
在溝通的時候,很多地方就是在於「我們沒有理解對方是怎麼定義的」,所以才會產生爭吵。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擁有的知識也不一樣,抽象化思考程度也不同。
其中一個爭吵模式是「原則贊成,細節反對」

如果政治家說『我要建造一個公平的社會』,我想沒有人反對
但是那個「公平」一旦具體的敘述出來,比方說「七十歲以上的國民一律給付全額醫療費用」或是「到大學為止所有的教育費用一律免費」,就會有人開始跳出來說『這個根本就不公平』。
館 主
只要換個立場,抽象化的「依照自己方便,切下對自己有用的那一塊」的定義,就會變成對方不滿的點,成為爭吵的源頭。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4YpX0mySSjPqjMVKeQjQsj.jpg
館 主
大家都認為自己看到的是本質。
館 主
「這人是笨蛋,連這個都不懂」
這句話實際上只不過是代表著『我理所當然知道的東西,對方不知道』

只要換個立場,自己也無法理解別人可能理所當然知道的事情,自己也會變成自己定義的笨蛋。不管自己理解的領域多狹窄,別人理解的領域多寬廣,都能導到同樣的結論。

所以日本的俚語『說別人笨蛋的人才是笨蛋』,某種意義上還蠻反映真實的也說不定....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69BHlceAl4OnIgFxVM5M1w.jpg
館 主
人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會過於簡化(一般化)
「男生不都是這樣?」「並沒有全部男生都這樣好嗎?」
「日本人不都這樣?」「並沒有好嗎,東京跟大阪不一樣(以下一萬字」
「大阪人不都這樣?」「並沒有好嗎,岸和田跟堺就不一樣(以下一萬字」
館 主
就像我們講非洲幾乎都是一整塊講,很少人特別提「這方面埃及跟南非就不一樣啊!」,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4yybvEUgHOT0K9eZowQLEl.jpg
館 主
「依照自己方便,切下對自己有用的那一塊」
這件事情另一個角度就是會產生「指責切掉(被忽略)的那一個部分」的聲音。然後加上感情的放大,就會變成溝通上的衝突。

或是「提出理想論」的時候就會被抨擊「現實的案例根本不是這樣」
提出「一般通則」時就會有人跳出來「特殊案例」。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4o2cSkOGdoSDg6UKs3pCi6.jpg
館 主
對於自己,我們會認為
「我們是特別的」
「我跟他人不同之處」
「制約條件看得很清楚」(我的苦處別人都不理解
傾向訴求「即使你這樣說,也不能....」

對他人的事情則是
「一般化,扁平化」
「這些人的共通點」
「不理解制約條件」(他家的家務事甘我屁事
傾向訴求「這樣才是對的,正確的」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3d8l6LOXsVRjlbqO1nUAYe.jpg
館 主
工作上的要求有分具體跟抽象
具體的就像「星期天下午七點在OOO,叫A跟B君一起來,預算每人三千元」
抽象的就像是「有空時我們出去吃個飯吧」
館 主
工作上一般來說傾向『指示要具體』,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差錯跟避免認知上,能力上的不足。
特別對於能力尚未成熟的人來說,跟他講「把這裡的資料整理一下」可能根本無從著手,必須講清楚「這裏的檔案全部用WORD轉PDF檔」之類的
館 主
但是實際上,對於實力較高,經驗充足的人來說給予「抽象的工作指示」實際上是一個可以使用的方法。
跟他說『你怎麼做都好,想辦法把這個派對炒熱氣氛就對了。』
這樣的指示是充滿著「自由度」的,對於老練的上司給予有經驗的屬下,比起過於具體的指示,這樣的指示可能做得更好,因為沒有過於限制執行的範圍。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2NWgxPsT9EnnpsHaEaDeMM.jpg
館 主
四種屬下與上司的工作關係

指示抽象,期待具體

指示抽象,期待抽象

指示具體,期待具體

指示具體,期待抽象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7ufolBiJrsiWDJBEbCeWiB.jpg
館 主
橫向教育與(具象)縱向教育(抽象)的差別。

「重視實績」跟「創新提案」
「提出答案」跟「提出問題」
「先做好完善規劃再執行」跟「總之先開始,一邊做軌道修正」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LYA1MvdDuP6sTkYDEUume.jpg
館 主
以具象思考的價值觀
「產品品質不齊是罪惡,產品必須劃一」
「規則定好就是遵守」
「工作就是要責任歸屬於人」
「失敗必定有原因,只要排除原因就一定不會再失敗」
「制定標準化作業程序」
「效率至上」
館 主
雖然寫得有點雜
不過這本真的蠻有趣的....
館 主
我可以比較容易釐清我現在在處理的議題課題,是糾結在實作部分的步驟不清楚,還是我還沒搞懂問題的核心。還有對方到底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也比較容易搞清楚。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4RZySlr8SVFdNdlIV4tYcO.jpg
也許有一點離題,不過看到這張圖就想到這個話題....
『那三撇是眼睛跟嘴巴吧?』
「屁啦,那全部都是眼睛好嗎?」
館 主
強烈的符號化抽象化就會導致這樣的現象。
即使如此,寫實的畫風並非就一定好。
結果還是要因時制宜,看狀況分著用。
館 主
我們可能有些時候是一名戰士,只能面對著眼前的敵人殺出血路。
有些時候卻能化身一名將軍,從高處俯瞰戰局,操作盤上每一名棋子。

如何在生活中依照狀況去切換思考,其實蠻有趣的。
館 主
https://images.plurk.com/6GnCt3YqHqzTbRK14YrRVa.jpg

勇者鬥惡龍的怪獸設計是一個很棒的例子。
遊戲設計師給了「史萊姆我的想像大概長這樣,不過請你設計更好的造型」
鳥山明就創造出了劃時代的水滴型史萊姆,從此改變史萊姆的歷史形象。
館 主
如果批評『工作指示必須要給具體才是正確的』
堀井這個指示就生不出鳥山明的傑出造型設計,
如果堀井能夠具體指示到「請把史萊姆畫成水滴形」,那根本就不用鳥山明這個天才,反正誰畫結果都一樣是水滴。

天才領域的工作就是會這樣。
我給你全部權限,你好好自由發揮,但是成果出來是優秀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