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anglin_aoife
teilt
Fri, Nov 6, 2020 6:13 AM
Fri, Nov 6, 2020 6:35 AM
7
2
看到河道上有大大在討論敘事距離跟速度,就突然想把之前做的筆記拿出來複習一下:
【筆記】小說家的人心操縱術 |江凜 :: 筆者聲明
為方便查看,已經把權限從「限登入」調成「開放中」了。
找個時間丟到巴哈好了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16 AM
Fri, Nov 6, 2020 6:16 AM
畫個重點:
■ 同樣的時間,資訊量變少,腦內知覺的節奏就變慢;
東西塞越多,處理量變多,知覺節奏就會加快。
→延伸:利用速度變化為讀者劃重點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16 AM
Fri, Nov 6, 2020 6:20 AM
閱讀的三種時間
▲ 故事的設定時間:故事說過多久就是多久;
閱讀的物理時間:花幾分鐘看幾個字,客觀可測;
讀者的心理時間:度日如年、好景不長。
■ 真正的節奏:心理時間
→作者要操控的部分
想盡辦法
讓心理時間變快
,讓讀者願意繼續看下去。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18 AM
Fri, Nov 6, 2020 6:19 AM
▲ 節奏到底是什麼?
重點在於,
讀者閱讀時阻力多大
▲ 作者透過調整閱讀障礙的多寡,決定讀者閱讀節奏的快慢。
→控制心理時間:
製造或減少閱讀的阻力
▲ 調整節奏的三種方式:
單位情節內的細節多寡
段落、句型、用字
敘事觀點與讀者的距離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21 AM
Fri, Nov 6, 2020 6:22 AM
調整方式一:細節
■ 修飾、形容詞越少越好
形容詞多,情節就拖。
■ 人的思考模式:分析進來的資訊,得出自己的答案
直接給資訊,大腦會質疑真實性
,希望「證明給我看」。
▲ 消除讀者(大腦)的質疑:
→人無法接受雜亂的資訊,傾向歸類整齊→腦補
方法:丟出許多資訊,
讓讀者忙別的事
→不讓讀者分析→忘記質疑作者→概念偷渡成功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24 AM
→作者給細節畫面,讀者推理出答案,並相信自己是對的
→用演的,不要獨白、不要敘述
→反過來說,作者可以利用這個特性誤導讀者
■ 注意:太多細節會降低可讀性
→取得平衡:抓精準、少量的重點來寫
■ 細節越多,節奏越慢
→情景交融:用「景」調節奏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25 AM
■ 放慢節奏的方法:找東西來寫
寫景:偏靜態,用以填補漫長的空白。
→塞細節,為下個爆點累積情緒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26 AM
Fri, Nov 6, 2020 6:34 AM
調整方式二:段落
■ 段落越長,節奏越慢
■ 段落之間跳接越抽象,節奏越慢
■ 句型越長,節奏越慢
■ 用字越脫離日常,節奏越慢
■
動詞是油門,修飾詞是煞車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28 AM
調整方式三:假想攝影機
(敘事距離跟速度的關聯)
■ 用敘事觀點調節奏→跟著鏡頭看故事
鏡頭:角色視角、特定人稱等,可拉近拉遠。
▲ 遠景:描述大範圍的時空,沒有具體的畫面→較客觀
中景:描述某個具體的畫面,特定的人物、有動作
近景:描述微小的思緒景觀,範圍不超過一個人內心→主觀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30 AM
▲ 情緒強弱:近>中>遠
節奏快慢:中>近=遠
→遠景用處不大,小說中比例最少
→課本無趣,因以遠景為主;文學作品則多為中景
■ 不同的敘事觀點會局限鏡頭
→以 B 的觀點看故事,不會知道 A 在想什麼
■ 同樣的劇情、場景,換個鏡頭速度就會改變
同段落中每句鏡頭可能不同,寫作時多半難以意識到鏡頭改變。
→鏡頭忽近忽遠,易造成讀者錯亂
「」
@jianglin_aoife
Fri, Nov 6, 2020 6:31 AM
Fri, Nov 6, 2020 6:34 AM
一般小說中各鏡頭的運用比例——
■ 中距離:一般約五、六成,商業小說七成以上。
→最常用,
動作多,可加快節奏
,太多會減少深度
■ 近距離:約兩、三成,關鍵時用。
→情感強烈,但會減速;
營造深度
、關鍵所在
■ 遠距離:少於兩成。
→沒事盡量少,
減速
,能稍微營造深度
載入新的回覆
為方便查看,已經把權限從「限登入」調成「開放中」了。
找個時間丟到巴哈好了■ 同樣的時間,資訊量變少,腦內知覺的節奏就變慢;
東西塞越多,處理量變多,知覺節奏就會加快。
→延伸:利用速度變化為讀者劃重點
▲ 故事的設定時間:故事說過多久就是多久;
閱讀的物理時間:花幾分鐘看幾個字,客觀可測;
讀者的心理時間:度日如年、好景不長。
■ 真正的節奏:心理時間
→作者要操控的部分
想盡辦法讓心理時間變快,讓讀者願意繼續看下去。
重點在於,讀者閱讀時阻力多大
▲ 作者透過調整閱讀障礙的多寡,決定讀者閱讀節奏的快慢。
→控制心理時間:製造或減少閱讀的阻力
▲ 調整節奏的三種方式:
單位情節內的細節多寡
段落、句型、用字
敘事觀點與讀者的距離
■ 修飾、形容詞越少越好
形容詞多,情節就拖。
■ 人的思考模式:分析進來的資訊,得出自己的答案
直接給資訊,大腦會質疑真實性,希望「證明給我看」。
▲ 消除讀者(大腦)的質疑:
→人無法接受雜亂的資訊,傾向歸類整齊→腦補
方法:丟出許多資訊,讓讀者忙別的事→不讓讀者分析→忘記質疑作者→概念偷渡成功
→作者給細節畫面,讀者推理出答案,並相信自己是對的
→用演的,不要獨白、不要敘述
→反過來說,作者可以利用這個特性誤導讀者
■ 注意:太多細節會降低可讀性
→取得平衡:抓精準、少量的重點來寫
■ 細節越多,節奏越慢
→情景交融:用「景」調節奏
寫景:偏靜態,用以填補漫長的空白。
→塞細節,為下個爆點累積情緒
■ 段落越長,節奏越慢
■ 段落之間跳接越抽象,節奏越慢
■ 句型越長,節奏越慢
■ 用字越脫離日常,節奏越慢
■ 動詞是油門,修飾詞是煞車
■ 用敘事觀點調節奏→跟著鏡頭看故事
鏡頭:角色視角、特定人稱等,可拉近拉遠。
▲ 遠景:描述大範圍的時空,沒有具體的畫面→較客觀
中景:描述某個具體的畫面,特定的人物、有動作
近景:描述微小的思緒景觀,範圍不超過一個人內心→主觀
節奏快慢:中>近=遠
→遠景用處不大,小說中比例最少
→課本無趣,因以遠景為主;文學作品則多為中景
■ 不同的敘事觀點會局限鏡頭
→以 B 的觀點看故事,不會知道 A 在想什麼
■ 同樣的劇情、場景,換個鏡頭速度就會改變
同段落中每句鏡頭可能不同,寫作時多半難以意識到鏡頭改變。
→鏡頭忽近忽遠,易造成讀者錯亂
■ 中距離:一般約五、六成,商業小說七成以上。
→最常用,動作多,可加快節奏,太多會減少深度
■ 近距離:約兩、三成,關鍵時用。
→情感強烈,但會減速;營造深度、關鍵所在
■ 遠距離:少於兩成。
→沒事盡量少,減速,能稍微營造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