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leahahaha
映後李雪莉:
.個人記憶、國家記憶。

尤荻特·赫爾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復原的三個階段:記憶、哀悼、確立安全感。

.人民、個人需要語言敘事,進入有意識狀態、也才可以定錨。

.南韓國家敘事、假新聞、極其嚴厲固著階級服從性。與台灣相對,台灣的狀況呢?

.訪問樸贊郁:南韓人的民族性:「憾」與「悍」。

.復原(這裡應該是第二階段),需要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以KBS四年後的道歉與組織改革為例。

.復原最後一個階段:重新連結日常。像是片中老師留存罹難同學全員姓名,貼在牆壁。

(因為趕場,沒有把映後聽完。可惜。)
leahahaha
看的過程,一直在想為什麼採取這樣與事件遠一點的角度,以以下人物的旁白為中心:附近學校新進老師(想著如果是自己可以為學生犧牲嗎)、人權組織成員(事發後陪伴亡者家屬)、青瓦臺咖啡店老闆(想做些什麼協助亡者家屬)、當時高三同學現在希望以檔案學為業,以及附近養殖海帶業者,還有一位最後終於說話了的爸爸。
不是很確定這個切入角度到底有沒有說服我。尤其是進入朴槿惠下台抗爭、眾人突然溫暖團結這段,頗不耐。
但邊不耐,邊懷疑自己的感受是否真的有任何幫助、是不是因為我期待看到尖銳逼問政府畫面,而因此忽視修復這個主題?
leahahaha
但是我真實的感受是,導演素材不夠。
1. 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取樣這些人,這些人可以折射出南韓民眾的心聲嗎?
2. 空景畫面之所以讓全場觀眾流淚擤鼻涕,很大比例仰賴配樂,不是很喜歡空景與配樂搭配後刻意凝造出的悲愴。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