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cream風聆
看到朋友在分享教養文,大家都很感動。
但我不禁要想起當初去紐約參觀藝術學院的事,當時的院長說了自己求學的心路歷程,高中時成績不好,然後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出路之類的,我那時聽了很感動。
但太座說:「他說他在學校成績不好,可他唸的是建中。」(後來好像也是台大?)
我:「⋯⋯對喔。」

很多教養文也是這樣,說自己如何對孩子放手,但其實他們的孩子很多都是不用擔心成績跟升學的,再怎麼叛逆,也沒有到罵老師、打同學這種情況,家裡社經地位更可以允許孩子去追夢⋯⋯
icecream風聆
結論:教養文多看是好的,但不要全然相信。
辣椒教主
是的
當我在學校看了各種奇怪行徑之後
終於瞭解
我在教養路上覺得不難
是因為自己的小孩不夠叛逆
鳴.嘯告
這時候就會有另外一派人又說了:「叛逆?就是因為你沒有從小教育培養起呀,所以才會覺得叛逆,你知道習慣的養成要......」
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教養文也真的就是個很不佔比重的參考罷了......
icecream風聆
小冰小時候有個壞習慣,是喜歡到處抱人,同學不堪其擾。
那時候流行的教養文就是孩子缺少關愛就會如何如何(現在也差不多)
於是她舞蹈課老師就跟我們談,她認為小冰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孩子的時候擁抱太少,她渴望關愛與接觸。

我跟太座對看了一眼。
呃⋯⋯小冰哪裡缺擁抱了,她根本就是被抱的太多,所以變得無法拿捏界線。(她需要的是社會化的限制,而不是無盡的關愛然後期待她會自己覺得夠了就停止)

但如果我成天看這些教養文,我大概也會對別人的孩子這麼想吧。
整個世界就像一個愛與關懷的粉紅泡泡,你永遠可以找到不該限制孩子的美好理由。

總之她後來終於學會拿捏分寸了,只是這又是好幾年後的事。
(可以想像爸媽在這段時間有多無奈,教養文會跟你寫一次、兩次的事件處理,但實際上你要面對的是持續好幾年數十次、甚至可能上百次的大小事件)
icecream風聆
於是我學會了看待家長的正確方式,老師不要隨便就把不關心孩子的帽子扣在家長頭上,或者看到新聞馬上就推說「這要怪家庭教育」。(這句話就跟「你每過六十秒,生命就消逝了一分鐘」一樣沒什麼意義)
他們當中的少數很有問題,但大部分人是真的很無奈。

十個孩子就有十種不同的個性與適合的教養方式,而且隨著他的年紀增長而又有變化。
你不可能找到完美的策略。
Chlorine
我最近也常常有類似感覺,孩子百百種,有時候以為你教養的好,其實他只是長大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