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隻彧君
有隻彧君
文中轉述有社會企業工作者提到:小學孩子因為家中難以負擔電費,於是去7-11寫作業到晚上,因此增添危險。
看完感到非常不舒服
有隻彧君
可以理解想強調寫作業缺乏安全場所會增添孩童危險,但報導採用的這個描述好像在加深「小孩子不在家寫作業是錯誤的」。
不適合去超商這種高度流動吵雜的地方,那麼其實不至於太郊區的地方也會有圖書館。小孩子選擇超商寫作業的重點應該是貧窮家庭難以監護,在外遊蕩遭遇危險也是基於同一原因,卻因為受訪者的主觀意見被直接歸向「能源貧窮」導致造成後續危險。
有隻彧君
但我想多數人回憶自己的求學階段,台灣的孩童長時間離開家在外不管是玩還是讀書,絕大多數都跟能源問題無關吧。家庭除了能源,有沒有給予其他令成長階段的孩子想要留在家的因素,才是直接影響這個環節的關鍵。然後受訪者的話導向了「在外晃蕩的孩子是社會問題」。

這個錯誤連結能幫助多少能源貧窮的孩子我不知道,但我很確定這個刻板印象傷害過我跟我成長階段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來我爸媽在我國高中的時候會跟蹤我去圖書館念書,因為他們覺得:「不在家念書的小孩子一定是想著出外為非作歹」
有隻彧君
但明明我想要的只是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時間支配。
-
希望不管是任何媒體,要肯定「家庭」的存在,應該是關注其對成長中個體的支持,而不是畫一條線,進去家裡就是好的,出來就是沒家庭的、壞的。
我覺得這樣子的社會觀念加固,遠比能源貧窮更加導致成長中孩子無法選擇一個品質夠好的環境學習,
迷宮飯狂熱@夜行
我開始看的時候也有想到這個問題,但我覺得那其實是「有沒有」選擇這回事,我們的沒得選擇是父母採用的管教方式讓我們得出去呼吸,但他們的沒得選擇是家裡的物理條件限制讓他們待在家裡就是沒辦法做事,就社會工作者的角度來說,貧戶的家庭小孩所缺乏的教育方式可能也讓他們在外遇到的危險機率增加,比方說與他人互動的舉止、或是單純的避險等行動方式,所以才會比較容易去斷言「小孩子留在外面就是增加危險吧」,所謂自由選項什麼的,可能一開始就不是留給他們的東西
有隻彧君
對,這點我是可以理解的。
我介意的那段也無損於整篇報導的價值,只是說讓我感覺到另一種結構暴力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