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對咖和樹
【9月觀影結算】
https://images.plurk.com/2nrm4kzT64Jk0u6eUY2pfJ.jpg
本月有目錄供參考: https://images.plurk.com/5URq6Dx0iQxjPkskTAQM4s.jpg
掰噗~
沒錯沒錯
派對咖和樹
別有風味(大概)的彩色版:
https://images.plurk.com/7hNkwVFerNsurJZLzvKasH.jpg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直觀感想是,我已經錯過了能被這部電影的訊息給empowered的年紀和狀態了。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觀影過程挺娛樂。前半場都滿喜歡,仙人掌的象徵意義揭露時真的很讚。不過我逐漸明白的是,這些操作好看在「這些奇詭荒謬的意象作為一種隱喻」並引導觀眾去思索虛實界限這件事。
後半場太認真(?)沿著這些荒謬設定演完,反而覺得有點冗。(其實就是沒有更多驚喜了,就會回頭審視故事核心,發現頗還好...?)
很喜歡佈景的精簡創意。
派對咖和樹
3.美國殺人魔
A ★★★★ diary entry for American Psycho (2000)
警告,本片過於好看!
派對咖和樹
前三分之一我看得坐立難安。主要是主角的厭女與男性焦慮一覽無遺,但同時也很迷惘,因為我上一秒因他物化女秘書而生氣,下一秒我又在物化主角,抱歉但本片貝爾實在太可口(物理上的)......直到第一場3p,我才確定這部片要當喜劇來看(疑
迷宮飯狂熱@夜行
超娛樂的XD
派對咖和樹
應該說我終於確定,很多讓我坐立難安的部分是刻意諷刺的……那真是太好啦!了解到這點後,真是被它居然能同時揉合驚悚、喜劇卻不失深度而大為驚嘆。
派對咖和樹
貝爾和達佛的第一場對戲有夠精采。台詞和表演都是教科書級。起初貝爾的種種小動作完全透露出他想裝鎮定的心思,刻意說一些行話好以知識與階級威嚇對方,同時試探警探達佛知道多少。(我如果是警察真的會覺得此人超可疑,焦慮一覽無遺啊)
派對咖和樹
而達佛起先憨直古意的模樣,直到那段經典對話。
:那麼受害人是念什麼學校的呢?
:……?你不知道嗎?
:我知道啊,我只是想知道你知不知道。
達佛緩慢微笑,貝爾才警鈴大作,發現此人不是泛泛之輩,或許一直在等他露出破綻。
派對咖和樹
這段有夠好看,達佛的表演整個讓氣氛驟變!!貝爾隨之轉為另一種強作鎮定,和稍早的不太一樣,且依然很有說服力。好好看,真是很久沒看到如此暗潮洶湧的文戲過招.......T.T
迷宮飯狂熱@夜行
記得當初這片上的時候就有被批評過這是一篇「女權主義電影」XD
迷宮飯狂熱@夜行
然後我好愛名片那一段
派對咖和樹
名片那段我也愛,應該說我就是太熟這些字體和紙了所以笑果加倍XDDD
派對咖和樹
我最佩服的應該是,本片把故事核心的最後爆發,排除在諷刺手法之外,顯得完全不會不真誠。
「殺人魔主角老是被認成別人」這個設定,最初是他犯案的最好偽裝,他也乍似悠游於上流世界的虛無交換之中。直到最後的急轉直下,他無法自控,便渴望確立自身存在、渴望被認知,於是藉由告解想全盤托出。作為殺人魔的最壞下場卻是他得到救贖的唯一機會。
派對咖和樹
但最終,他告解的對象也把他認成別人。這個圈子沒有人真心相待。於是他活下來,他安全了,卻永久毀壞。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其實,我不喜歡耶
派對咖和樹
前半部分有非常多有趣、可發展性的議題跳出來。司機在3K臥底,得不斷說出仇恨言論好讓自己不被懷疑,而JD在黑人社群只要表現得不夠仇恨警察,就會被懷疑。兩者對比很有趣,給人一種「仇恨作為一種共通語言」其實不分團體的訊息。本來有些期待是否會繼續申論,但也沒有。
(司機「被成為」猶太人一事也很有發展性,我本來也很期待的說QQ)
派對咖和樹
導演想傳達的想法非常明確,明確到像是在寫證明題。3K黨的可怕、種族歧視的可怕,佐以最後的真實資料畫面,卻讓我覺得稍嫌粗暴。片尾的資料畫面和倒置美國旗是讓我最反感的部分。「這些都是真的!正在發生的!」的急切呼喊讓我不耐。彷彿整部電影都成為discovery紀錄片的還原輔助說明。
派對咖和樹
真實畫面的使用方面,覺得《藍色比爾街的沉默》於份量掌控與呈現方式上,都是相當好的做法。
派對咖和樹
我應該是身邊的人之中相當晚接觸此片的人,經過年初的BLM之後再看,的確別有一番心得。但同時覺得,「歷史總是不斷重複」這類警訊已經不足以支撐當代社會對於議題思考的需求了。年初另一部法國警民/種族衝突的電影《悲慘世界》也有點給我這種感覺,但老實說這些當然都是站著說話腰不疼,我也不知道能怎麼辦。
派對咖和樹
5.性,謊言,錄影帶
A ★★★★ diary entry for sex, lies, and videotape (198...
警告,本片過於好看!
派對咖和樹
這片完全我性癖2000%大勝利+ Ideal relationship的體現(眾人:ㄜ)
抱歉抱歉,正經介紹一下。導演史蒂芬索德柏(以《瞞天過海》系列為人所知)靠這部處女作得到坎城金棕櫚。天啊(天啊) 天啊
派對咖和樹
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被丈夫的故友闖入。不同於這類經典套路中的闖入者總是充滿侵略性,本片的故友非常收斂、溫和又優良(我真的是只能用優良來形容......!?)只是他有一個古怪的性癖:他會採訪女人,請她們說出自己的性經驗,並錄成錄影帶。當下他不會對被訪者做任何事,唯事後會自己看著這些錄像自慰。(除此之外,他無法勃起)
派對咖和樹
本片大抵是圍繞著原本保守的妻子,在和故友接觸後,逐漸理解到自己的婚姻並不快樂,且自己一直都壓抑著。我最喜歡本片的部分是,性壓抑的反面並非無條件的性解放。每個人終須直面自己一團糟的、充滿謊言與逃避的人生,才可能真正地正視自己的慾望與需求。
我寫出來乍看老調重彈的說教,在電影中真的以非常神奇、非常精妙的事件設計來引發。關於本片的一切,我只能說是絕無僅有的體驗。
派對咖和樹
劇本超讚。故友說了很多話,我非一定會喜歡故友說的那些話。(突然cue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這部真的很夭壽。
派對咖和樹
夭壽的部分不一一細講,因為真的太多了(......)。是很驚人也很完善傳達訊息的完整作品沒錯,按理說是相當可能被我喜歡的片,但為何我還是無法非常喜歡,歸根結底或許是我和導演的性癖不合的關係。
派對咖和樹
本片大意是,一個搖搖欲墜的扭曲家庭,因為一陌生人the拜訪者Q的不請自來,讓每個人都發生極大變化,最終這個家庭整組爆炸,卻因為爆炸而得到了真正的和諧。大抵可以說是在暗指整個日本病態壓抑社會唯有大破大立才有得救機會的溫馨警世小寓言。
派對咖和樹
表現手法的創意與尺度是沒話說,但我說性癖不合是因為,電影中有一些仿A片的情節設計、藉以傳達女主人性自主的訊息,我完全無感......抱歉..........A片濾鏡會使我升起「這女人應該沒那麼舒服吧」的防衛心......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吧。
片頭有一段相當長的父女亂倫,我一度看得很興奮,但後來發現「咦原來導演並不是想讓觀眾興奮啊......」
或是男主人被凌辱我也很是興奮,但這也不是導演意圖,我只覺........OK,這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種對「變態」的共識,那麼些微的性癖差異的確可能讓我瞬間miss掉不少訊息。
派對咖和樹
但是我很喜歡き的讀法。(き以後可能會偶爾出現在我的電影噗裡)稍微描述一下,留個記錄:
「片中使用了大量VHS錄像,錄像中的影像都是相當暴力的……一直拿攝影機想記錄下自己所見的男主人,把攝影機當成自己的延伸,他想要親自成為那激進的影像本身。」
當然我自己看的時候完全沒想過,但還是頗有趣,讓我想到安東尼奧尼的Blow-up。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直參布列松影展第一部。嗯,如果這算新寫實的話,和在義大利電影課的新寫實作品相比我算喜歡。但唉啊我似乎和這類別八字不合,厲害歸厲害,但無法享受@@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現代與中世紀混搭的場景設計有點意思。沒了(爆)
耳熟能詳的亞瑟王故事,蘭斯洛特與桂尼薇的禁忌之戀。我想能夠拍得出某種情感層面的寫實性是一大優點吧(在其他方面都停留在中世紀寓言故事的前提下)。
但類似操作我會喜歡更前衛、更現代性一點的表現,有特定觀點的那種最好。馬上想到的例子是威爾斯·陶爾的維京小說〈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布列松影展第二天,開始變好看了(?)
很喜歡這部的視覺傳達。不務正業的主角決定成為扒手,有了這個認知後,每一個緩慢的運鏡,都讓作為觀眾的我成為主角的眼睛,思考「接下來要對誰下手?」於整體調度來說應該是相當成功的。
結尾的某種情感跳脫(同時又是一種侷限?)也非常有意思。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好像是看到Ryan提到這部時說:「如果布列松來拍台北物語,就能正確掌握那種底層的環環相扣。」
我笑翻,但還真的是這樣。
派對咖和樹
因為一張偽鈔而撕裂社會信任、進而引發無法挽回的悲劇。我相信這份劇本給肯洛區或達頓兄弟來拍會是完全不同的樣子。布列松對所謂底層的描繪,肯定有關懷存在,但他似乎明白過度顯露關懷無助於使訊息銳利,於是打磨削尖成了現在的樣態。對此我肯定他的努力,但題材本身畢竟不是菜(抱歉)。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讓我大失望的Netflix記錄片。事件本身驚人沒錯,但呈現手法實在乏善可陳。我懷疑推爆的人是不是沒看過好看的紀錄片(
派對咖和樹
類似這種網路追兇的議題型紀錄片,非常推薦數年前在女影上過的《消失的阿密娜》。關於一個加拿大女同志,在風起雲湧的阿拉伯之春,發現自己遠在大馬士革抗爭的異議人士女友疑似被消失而試圖千里尋愛,最後卻扯出一連串令人掉下巴的騙局。

前幾年也曾在Netflix上過的紀錄片《搔癢》也是酷&恐怖到不行的事件,
Tickled - Official Trailer
兩部都是節奏控得好,一氣呵成不會冗的佳作。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本片是......TENET 1950 (????
派對咖和樹
顧名思義是把奧菲斯的故事搬到現代。我本來以為是某種現代夫妻關係的隱喻,結果還真的認真拍了冥界地府,是認真要下地獄救老婆......很多倒放的拍攝手法 TENET 在當時應該是滿前衛的,後來發現導演考克多是超現實主義之流,就不是很意外。
派對咖和樹
觀後帶討論的き不意外地從「大家覺得奧菲斯這個神話想表達什麼呢?」開始,我就從善如流接了:「所以我們要進行一個燃燒女子畫像的環節是嗎?」 好了啦
派對咖和樹
起先我自己是不太確定死神到底是純粹作為符號,還是可以當作實際的角色來看待,不作象徵解就無法解釋奧菲斯為何愛上死神,但不作角色解就無法解釋死神為何為奧菲斯犧牲。
派對咖和樹
本來覺得本片中,「死神愛上奧菲斯故帶走奧菲斯妻子」、「死神僕從愛上奧菲斯妻子而力阻一切」的CP洗牌換妻俱樂部很有意思,但有點僅止於此。「詩人奧菲斯江郎才盡」是本片大前提,死神是謬斯的象徵,妻子或許是正常生活/道德的化身。下地獄前,死神僕從問奧菲斯:「你要去見誰?是你的妻子,還是死神?」奧菲斯回答我全都要(真的)。僕從問:「即使選擇一個會背叛另一個?」
派對咖和樹
看到這裡大概知道,本片就是導演(同時也是詩人的)考克多的個人創作反省大會。然而我最後最無法接受的是,奧菲斯居然保全了兩者......妻子回來了&又可以繼續寫了........蛤這樣不行吧!說好的殘酷二選一呢?(我希望的結局是,奧菲斯選擇妻子,但從此變成平庸凡人。)
派對咖和樹
我寧願自己誤讀,或許結尾真的有奧菲斯失去才氣的暗示。如果沒有的話很不合裡耶........
派對咖和樹
派對咖和樹
趁網飛下架前完美滑壘,呼
派對咖和樹
看得滿樂&PTA果然厲害。前半和後半的質感很不一樣,各有千秋,但統合起來後,對我而言就有點問題。
派對咖和樹
前半的一帆風順與輕鬆寫意,是為後半段的重擊做了舖墊(the新年的槍響做為轉折很讚)。只是結局的多元成家讓我無法真正肯定自己得到某種結論......(儘管每個角色看似都是塵埃落定了)。因為他們不會真正變好呀......不會吧?但是也沒有「僅能如此」的足夠暗示。
派對咖和樹
尤其片尾讓我認真思考自己被嘲笑一把的可能。主角的大鵰做為最有存在感但從未現身的存在,最後被毫無魅力的掏出來了,同時主角的臉也是被擋住的,這一幕不可能沒有惡趣味的成分,於是我真的不能確定這一手放在最後的用意。
派對咖和樹
好啦!9月結算到此告一段落
ωσғғʏ🥂
有故友就有我 我記著了
BTW 我想看麥肯錫金風格的蔣公傳 () 還有布偶鮭魚逆流而上 ()
Ruby🪐大罷免大成功
覺得性謊言錄影帶就是索德博最佳ㄌ(爆)
&很喜歡不羈夜,最後半個鐘頭真的是充滿惡趣味XD 像槍聲一樣的鞭炮聲大概也真的有玩弄觀眾的意思。我個人對最後那個掏出是有種,風光一時但也so what的感覺,ㄟ或是嘲弄一點就是跟觀眾(?)說「我的生活就這樣啦大家可以回家啦」然後收起來去過普通生活了
派對咖和樹
Ruby🪐大罷免大成功 : 鞭炮真的很神來一筆的存在!! 喔喔「大家可以回家啦」的讀法滿好的,我重新想過一輪之後,在想或許就是要保留一個不上不下的平衡。畢竟前面不論順利或失意都非常激烈又戲劇化,最後突然還原到日常之中了呢......
派對咖和樹
ωσғғʏ🥂 : 對對!我也是想到蔣公,畢竟他也有寫日記習慣&常去嫖妓 救命這個連結點 真想看各種民初大亂鬥,場景挑五四運動應該會很ㄅ錯......(因為少年兄的關係,我對五四的印象已經壞掉惹(
派對咖和樹
補述一些。
不羈夜的運鏡非常好看,好幾個讓我不知不覺到"欸...?這是一鏡嗎!?已經多久沒換鏡了?"的段落。演員表演(配合影像語言)也頗驚人,記得特寫演員面部/動作細微變化的長時間特寫不少。
派對咖和樹
後半場巴克在甜甜圈店遇到的事情真的有夠靠北。雖然最後他竟能全身而退的解法一度讓我大傻眼,覺得太過卡通,不過仔細想想這起事件一開始就過於卡通。一卡通還一卡通(?)也算另一種高明嘲諷......?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