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16003_miyako
[BL][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有感想,有評論,有(很大的)推薦,有(很殘忍的)批評,有爆雷。
FT16003_miyako
看完這部片的第一個感覺是......台灣(尤其是年輕)導演容易有一個通病,可能因為拍電影在台灣很難吧,就很想在一部片裡面盡可能講很多他心裡想的事情,很多事情他都覺得很重要非講出來給觀眾聽不可,就會在片子裡把他想講的東西盡量塞進去,結果觀眾就會迷失在導演所給出的大量資訊裡,搞不清楚導演真正想要講的是什麼。或者是導演個人覺得某個東西很重要,就把這部分的篇幅拉大或加以強調,造成整體結構失衡。上一次讓我有這種強烈感覺的是《阿莉芙》,《賽德克巴萊》其實也有點這種問題。
FT16003_miyako
第二個是台灣尤其是同志片(及同志議題舞台劇)導演,對於自己經歷過的情感執念太深,以至於他們老想拍一部作品想來「懺情」或「救贖過往的記憶」。我還沒看這部片時看見它的slogan「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老實說我就知道這又是一部同志懺情之作。因為......應該這麼說啦:「每個人的初戀,『對這人來說或許』會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有些人的初戀簡直像全球災難片一樣恐怖啊,所以你的初戀,說到底關我什麼事?憑什麼花那麼多錢拍成電影叫我看你腦內已經被風化美化過的過往?
除非你能夠在你的記憶中找到與他人初戀之間的共通性,以及超越個人經驗的理念與主旨,否則就只能訴求一種時代的浪漫,或表層情感的衝擊,或畫面的美感,或這個(同志)命題本身就內建的衝突。
這部片其實差點就要變成這樣的東西了,如果沒有戴立忍跟王識賢的話。
FT16003_miyako
第三,不只台灣導演有這種問題,有些他國BL或同志導演也會有,就是他心裡會有一個很想拍的畫面或場景,但是他沒有去思考這兩個人的經歷、歷程以及這部作品本身的脈絡要怎麼一路走到這裡「碰撞」出這個場景,就只是告訴演員說「我就是要你們演出這樣的感覺」,但很深層的東西他沒有幫你設定好(說老實話這樣拍戲唯一會成功的人是王家衛,但全世界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王家衛),結果很多東西都要靠演員自己想像自己補完(我承認最近看太多這種東西覺得很不爽,《刻在》只是出來背鍋的其中之一而已)。今天如果不是陳昊森個人演技爆發力很強,內在功夫做得很不錯,他跟曾敬驊兩人彼此開放的程度跟chemistry夠,戴立忍把很多東西自己添上,王識賢也接得好。王彩樺啦等等人演技不錯,這部片會變得滿恐怖的。
FT16003_miyako
這部片在前半,除了林暉閔跟陳昊森在走廊上聖靈鴿子彩繪玻璃前的那一幕短暫卻火花四濺的精彩對手戲(我願意為林暉閔勾魂懾魄的眼睛再看一次),以及陳昊森夢到曾敬驊貼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幕鏡頭奇美,其他內容塞得很多又很亂,充滿尷尬的引用名言金句(劇本能重寫嗎?)與大白話,穿插的陳昊森法比歐的對話也太過直白、擾亂原本就已經很繁雜的敘事,跟戀愛內容在結構上的呼應也幾乎付之闕如。女角的存在原本可以很強,但後來被弱化的程度比《盛夏光年》還嚴重。太多想要致敬的同志電影與梗以至於無法建立自己的獨特意象:孽子、鳥人、斷背山、春光乍洩、分耳機、重慶森林、盛夏光年、CMBYN......我一直想法比歐致敬的是1994年同志名片《The Priest》,我看過院線超好看的,但不用說這麼白吧。(謝謝後面噗友說神父是真有其人但我還是覺得講的太白話)
白金斐德利
FT16003_miyako : 在創作上要砍跟要留白一直都是很難的事情啊
FT16003_miyako
白金斐德利 : 目前我看過新導演裡最克己的典範就是《雙郎》,那種自制沉穩的溫柔很是難得。
FT16003_miyako
就在我覺得這部片是不是又要黃莊的時候,曾敬驊與陳昊森在浴室裡的激情戲宛如天降神蹟一樣挽救了頹勢,說也奇怪,這部片從這裡開始步調就穩下來得多(就好像是導演先把後半都想得很清楚了才在設計前半要怎麼鋪陳)。這場激情戲(說也好笑,這場戲的鏡頭居然讓我想到Anucha Boonyawatana的《藍色時分》,Gun Atthaphan在廢棄別墅裡的那場約炮性愛戲很是精彩)真的也只有台灣拍得出來了,曾敬驊與陳昊森的身體開放度跟交託彼此的程度令人刮目相看。
FT16003_miyako
曾敬驊在陳昊森家跟他吵架那段很棒很有張力,但這段最亮的是旁邊看兩個年輕男孩子吵架一直想勸架的王彩樺,最後看到兩人吵得莫名所以糊裡糊塗的她彷彿感覺到了什麼,眼眶含滿眼淚的那一秒神情簡直神了。
可惜,片子前半王彩樺的台詞根本就是災難。
翅膀◎酒窩的旁觀者
我也是覺得兩個演員演得好所以不尬尷,有些畫面滿美的。不知道是不是我印象中太多台灣電影的對話都很尬尷(不限同志片),所以覺得這部片意外地好看流暢。

然後特別著重看配角有沒有過於版型,看教官前面很兇,但看到家長進來痛打學生的時候來勸架和替學生說話,是我看到教官的確會這麼做的事,所以還覺得沒有那麼版滯。
翅膀◎酒窩的旁觀者
不好意思插樓!
FT16003_miyako
我的年代大約跟張家漢王柏德差兩年而已,解嚴、瞻仰遺容、單性別學校、蔡藍欽、三毛、中華商場天橋、萬年大樓等等都一樣,甚至也曾親身遇到當年街頭的祁家威,應該可以說他們就是在演繹我當年的青春了。所以我格外感受到澎湖那段戲對於當年受壓抑的年輕人來說有多重要(情感上的重要),所以就片子情感走向來說我覺得那邊的東西就是完全正確,兩人在無人的海邊盡情解放吶喊最後輕輕一吻......的確就是那個時代的單純虔誠的浪漫了。
這裡我倒是要感謝導演拍了當年我應該做卻沒去做的事(笑)。
FT16003_miyako
翅膀◎酒窩的旁觀者 : 我也記得當年教官就是這樣,他們也是在一個時代轉換的夾縫當中。
元帥♀大叔♂愛♥
FT16003_miyako : 你寫出了我對國片裡那股無所不在用力感的不適....
淯耳
前半段的節奏讓人覺得超可惜,刻在如果能成功,有蠻大的一部份是敬驊和昊森兩人之間的火花太棒了。另外我覺得彩樺姊在這齣戲真的好棒
¯\_(ツ)_/¯@$
路人,對這部片的感想也是大負雷,不過想問問王彩樺前半段有什麼讓噗主覺得大災難的點?

飾演媽媽的彩樺姊,話比較多的只有在家門前的階梯與兒子討論「繁衍」,其餘整體的戲份也不多,我自己很喜歡她在去調整風扇看到兩人睡覺的樣子,及兒子與好友吵架在旁邊欲言又止的表現。
這部完全讓我對王彩樺改觀,有她的景都十分到位。
FT16003_miyako
翅膀◎酒窩的旁觀者 : (繼續回)我會覺得維持這部片流暢的是張家漢(也就是導演的代言者)/陳昊森的情緒從頭到尾維持得非常一致也很有漸進過程,導演也緊緊跟著張家漢沒有跑掉,觀眾只要跟著張家漢就不至於迷失,可以品嚐到他的內在歷程。這點我認為陳昊森居功厥偉。
FT16003_miyako
淯耳 : 彩樺姐在這部真的很棒,聽說很多人都對她很驚豔。還有林暉閔都被遺忘了,他兩場戲都演得極好!
FT16003_miyako
¯\_(ツ)_/¯@$ : 其實王彩樺從頭到尾都演得恰如其份很到位,電風扇那幕表情也很準很棒,只是她的台詞總是有哪裡尷尬奇怪,感覺就是導演想要刻意塑造出某種媽媽形象想要講很多但忘記根據這個角色的背景去修改成她應該有的口氣或用語,所以她這麼好的演技顯得她的台詞格外地格格不入,我才會說她的「台詞」是災難。如果她不說話或是把台詞跟她的表情分開看我給97分。
FT16003_miyako
最後打電話的那一幕兩個主角都演得非常好,情緒隔空碰撞得很滿,作為很愛吃演技的人我看得很過癮,但歌一放出來就讓我好出戲,這首歌的節奏啦旋律啦歌詞啦起碼都是十多年後才會開始出現的曲風,連《領悟》都1994年才誕生。而且導演可能是因為這兩個人都演得太好了,他在剪接上就顯露出了很難割捨抉擇的感覺,導致這場戲的節奏不夠堆疊,完全就是放給兩個演員去走,我個人認為導演在這裡失去了他的主導權,如果重新剪接我相信一定會非常催淚。
然後我要肯定本劇的攝影師,鏡頭都如夢似幻,光影構圖什麼的都美,我很看好這位攝影師以後的作品。
FT16003_miyako
聽說很多人都很不滿意那麼帥的Birdy後來變成王識賢。以我的身分年紀我想我應該可以來說點話。如果你也像我跟家漢Birdy一樣青春期經歷那個年代,自身的狂飆跟台灣價值觀狂捲的動盪重疊在一起,走過台灣史上變動最大的30年,會對一件事格外有感,那就是「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從前在校園裡,在你眼中光輝燦爛帥氣無比的愛人,30年後竟是光芒盡褪魔法頓失,成為一個平庸的中老年大叔,那時你會覺得爭不如不見。老實說以王識賢(還有戴立忍)那樣的造型我會覺得是導演心中的少女浪漫盡力留下了最後一點慈悲,至少他們都還有著過去的一點點帥氣跟藝術家氣質的餘暉。
FT16003_miyako
那個落差很大的失落我覺得是導演沒有提及,這30年來其實是有一個漫長的、對初戀的「除魅」(Disenchantment)過程(還有我們對於戒嚴/解嚴之初那個純真年代的除魅,如果導演能把這個初戀魔法結合到當時單純年代的魔法,提及這30年來對於愛人魔法投影的退去也呼應到台灣快速變遷導致當年的衝撞與狂飆到現在都融化進多元、去中心的大海裡,以致過去燦爛的爆炸到如今已是過時而平庸......這部片就會成為秀逸之作,可惜導演只想要完成他心中永不抹滅的少女戀夢),30年來與初戀的亡靈搏鬥,與現實搏鬥,從前權威神話已滅,同志平權,我們早已失去了對抗的敵人,人類為了活著,一直注視著再也無法回返的愛戀過往,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這是緩慢的凌遲過程,導演卻沒有提及,或許是在他心中,沒有對方的時間就像沒有經過一樣。
FT16003_miyako
然而戴立忍跟王識賢用演技告訴我們,這一切就是切切實實地,過去了。
-⊥-
辛苦了,好精彩的分析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你太棒了看這噗簡直噴哭,借轉
白金斐德利
FT16003_miyako : 我好想看到其他的創作方式啊~今天上班的時候聽了enchantment一肚子火,妳解了我的疑問。
翅膀◎酒窩的旁觀者
我反而是對王識賢感到驚喜!
淯耳
喜歡你的解析❤️❤️❤️
♙ai
神父那邊我有想到是不是致敬,但後來看座談會說真實有那位神父存在,只是真實那位神父可能是抑鬱而終,而非跟愛人
FT16003_miyako
♙ai : 謝謝你的資訊耶!我馬上更改!
FT16003_miyako
元帥♀大叔♂愛♥ : 其實這些話我憋很久了,現在可能是因為被戳爆所以講出來吧......不要罵我。
FT16003_miyako
-⊥- : 謝謝你啊。我才寫到一半(汗)
FT16003_miyako
Crash!🌈玉吐大溪觀世音 : 請隨意,我的榮幸XD
FT16003_miyako
翅膀◎酒窩的旁觀者 : 王識賢滿可愛的呀XDDDDD
FT16003_miyako
淯耳 : 謝謝你聽我碎念XD
FT16003_miyako
我作為觀眾在看的當下情緒一直覺得還好,但在戴立忍王識賢對話一直到王識賢講出那句「其實我當時有愛過你」的時候突然感受到極深的心酸,眼淚這才被逼到眼眶。戴立忍傳神地演出了中年人面對宛如隔世的初戀時重新被喚起的惶惑不安,我想導演應該是不曾overcome這段經歷吧,然而戴王兩人的互動是從多年後隔岸回望那段已逝的瘋狂,當你身在那樣狂風暴雨的愛之中時你是說不出的,太多自尊自卑、受傷與困惑驚惶,等到王識賢清淡地坦承出那句,恰恰是由於那段愛多年後真的已經逝去了,才能站在彼岸雲淡風輕地笑著對過往的愛人告解。王識賢那句話真的講的很好,戴立忍也接的很棒,因為如果沒有反芻過多年是無法直面接下這樣的告解的。我覺得他們兩人overcome也救贖了導演沒有穿越的東西。
就算他們再展開愛戀,也不會是過去的延續,而是新的關係了。
FT16003_miyako
我看完之後覺得最可惜的是王柏德這個角色,很明顯地導演就是站在張家漢的視點一直注視、愛戀著Birdy,但他太愛Birdy了以至於都看不清楚Birdy是怎樣一個人。如果是你是一個迷戀當中的Lover,那麼你看不清你的Beloved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是一個導演,在創作一個作品時還看不清你的被寫體的其中之一,或是你無法接受你的beloved是有著錯誤、愚蠢、黑暗的部分,你的被寫體就會有很多地方很多脈絡會呈現得不清不楚(或許是你下意識想要隱藏的)。作為觀眾,我搞不清楚Birdy做某些事的理由,他的行為脈絡破破碎碎的我還要猜哪個接哪個......
FT16003_miyako
或許啦,我猜或許導演如果更全面地呈現Birdy的所作所為,就要去面對畢生摯愛其實就是傷他最深的人。但作為導演,他這樣在自己的角色中陷入迷霧,或給自己的角色打迷糊仗又或是避而不談,我覺得是不及格的。
FT16003_miyako
(先去休息一下再回來談Birdy)
淯耳
其實我覺得導演有點刻意地回避掉一些太直白的對Birdy的描寫,他可能想呈現出一種,觀眾和阿漢同樣的感受,Birdy你愛我嗎?Birdy你在想什麼?Birdy⋯⋯。或許也是透過這樣的處理,才讓成年Birdy的「那時候我真的很愛你」才顯得乍聽很蒼白卻又很心酸,也會在片尾時Birdy在火車上看阿漢的那眼,給人太多的不捨和心痛
殘野兔
同覺得戴立忍在王識賢說其實我當時真的很愛你時的反應,那個表情真的很棒
被拍肩回頭的反應也...
後半段的戲的精采足以讓我忘記前半段有多尷尬
但前半段的組織真的很混亂,我都快懷疑前後半段是不是不同人寫的
FT16003_miyako
FT16003_miyako
另一個觀點可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
白金斐德利
FT16003_miyako : 作為創作者 對自己的經歷沒有反芻就丟出來真的超危險
FT16003_miyako
另一個觀點,這位跟我比較接近:
https://www.facebook.com/...
FT16003_miyako
淯耳 : 其實我同意你的觀點,也有這樣的拍法,但我著重的是:在片中導演可以呈現「阿漢不知道Birdy的想法」的猶疑迷惑,但導演自己則不能不知道,或說不能不面對。就算是柳廣輝不知道當年Birdy是怎麼想的,作為一個作品的創作者他編也要把他編出來,否則觀眾會看得很迷糊。
FT16003_miyako
殘野兔 : (我覺得後半是戴立忍王識賢把這部作品裡先天欠缺的東西補完了,但這跟陳昊森曾敬驊演得好無關。)
歲華🍒(ఇ ◝‿◜ ఇ )
miyako你對這部片的評論真的是戳進我心坎裡QQ 我看完後只有憤怒和失望的情緒交雜。不過比起主角們,我更憤怒於女性角色的單薄,或許導演太想把阿漢的痛苦描寫出來,導致其他角色的情感和影響都淡化很多,但就是讓人覺得很片段和空洞。
FT16003_miyako
歲華🍒(ఇ ◝‿◜ ఇ ) : 所以我之前轉了那篇看起來左到不行(笑)的「同志東方主義」文章。雖然我個人看來這部片並沒有像這篇文章說的那麼嚴重到「以陽剛和異性戀霸權的視角」「落入男女禁忌之愛的邏輯俗套」。陽剛的確是同志議題當中隱微卻無法避開的點,然而「異性戀霸權」這件事我跟這位的意見剛好顛倒相反(我會形容為男同志視角的盲點)。至於「落入男女禁忌之愛」我覺得是太誇張了,頂多是禁忌悲劇架構本身營造出的言情浪漫,跟男男或男女沒有多大關係啦。
畢竟希臘古典悲劇裡就有一大堆男男的悲壯之愛啊,阿奇里斯之類的。
FT16003_miyako
歲華🍒(ఇ ◝‿◜ ఇ ) : 但在本片中原本應該很強的斑斑被弱化,還有那句「斑斑有來引誘過我」,我身為女性看到時很難不覺得不爽。最大的問題是:男同志容易將女性視為異性戀霸權的代表,就是來破壞他們真誠愛情的魔鬼(這一點在BL作品跟同志作品是一樣的),把自己在現實中受到壓縮否定的怒氣,轉嫁到女性身上。雖然中段魏如萱有出來罵三字經,說自己這麼多年的情愛終究是錯付了(甄嬛語),然而依然太薄弱了(有點像是我在戲院裡看斷背山女主角看到兩個男主角在接吻時,觀眾席傳出的笑聲讓我很憤怒的那種感覺)(「所以就這樣?」孩子也生了也給你負責養了所以讓你出來罵聲髒話就算給個交代了?我真的可以理解妳看到時的憤怒)。
FT16003_miyako
歲華🍒(ఇ ◝‿◜ ఇ ) : 當然啦,有人說那個時代的社會就是這樣,不能拿現在的價值觀去衡量,但導演本身無法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那個時代以及自己的經歷,只能聚焦在「我的初戀如史詩般悲壯且偉大」,也是事實。如果導演能夠多關注一點「男女雙方都是強制異性戀架構下受壓迫的對象」,我相信拍出來不會是這樣。
以前臺灣同志片這樣拍我還可以原諒說他們民智未開,但現在臺灣還要這樣繼續拍下去嗎?男同志還要繼續厭女下去嗎?不管在哪個方面,男同志與女性不該是共同對抗強制異性戀的盟友嗎?
FT16003_miyako
既然講到這裡就岔出去講一下,剛好之前我看了兩部女同志片《燃燒女子的畫像》、《吳爾芙與薇塔》。女同志片裡很多都聚焦在女性要突破社會環境所給予她們的框架與限制(如:必須結婚、女性不能怎樣怎樣),在《吳》片裡更是很明顯地表現出在當時是男性(丈夫們)「讓」出空間給這些女人(雖然現在看起來這很可笑但片子的確是傳達了當時的價值觀),就像是《憐香伴》裡兩名女子藉由共事一夫達到廝守的愛情實現,或許你可以說在父權體制下女性必須依附男性才能生存所以女性根本沒資格去恨任何人,而是把焦點放在如何在現實裡生存並實現自己的愛情,簡單來說就是妥協。
FT16003_miyako
但是男性(接下來我會非常批判,講話會很難聽)作為性的主體,本身就已經站在社會優位,在基本生存的基礎上,容易把注意力放在「為何我不能實踐我的真愛」「為什麼你們都要來阻撓我作自己」,把女性視為互相爭奪的敵人,認為女性站著優勢要來破壞他們的愛情(可是過去女性如果沒有男伴,連生存都很難,做為女性本身都會被否定)。真的是這樣嗎?當一個女人發現自己的男伴有另一個男人,那種女性本質被否定的痛苦,男同志是否可以想像呢?一個母親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同志,那種「我不是個好媽媽」「作為一個女性我的子宮我的血統我的教養有問題」的自我懷疑,男同志又可以體會嗎?
當我們已經邁向兩性平權的時候,男同志可以走出來看看大家都在這個體制下受苦嗎?當你們為了自我實現受苦時,女人同時在掙扎的是求生存啊。
歲華🍒(ఇ ◝‿◜ ఇ )
FT16003_miyako : 謝謝Miyako你懂,當我看到班班罵的那句和眼淚,我的感覺就好像被摸摸頭說「我知道妳也是受害者。」我在觀影的時候,一直感覺導演其實對於很多層面都有覺察,但在他的史詩愛情面前,這些東西彷彿都不值一提。
被淡化的不滿,導致後來我看到中年阿漢說「班班曾經來引誘我。」那句時,感覺到的失望更深,那句看似玩笑的話,對比班班的眼淚,我覺得阿漢並沒有去真正理解過她所遭受的痛苦與掙扎。
但我也知道如果要我表達我想看到的這些,可能就是完全否定這部片的拍攝手法了,於是只能淡淡地說,導演想拍的跟我想看的不同,我們沒有共鳴這樣了。
歲華🍒(ఇ ◝‿◜ ఇ )
不過雖然我這麼說,但也不否認深入很困難,如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也常常陷入女性是異性戀霸權的代表的迷思。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種最省力且粗暴的(?)方式,要體現同性間自我的掙扎,讓一個異性介入進來是最直觀的方式。
說到底,雖然我說很想看見班班受到的壓迫和痛苦,但要怎麼拍我倒是沒有太多的想法XD,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反覆思考和討論。
FT16003_miyako
有朋友問我說Birdy是亞斯還是怎樣嗎?我就覺得有點好笑因為如果有觀眾有這種感覺,就表示導演真的把Birdy拍得是不清不楚。我自己覺得Birdy其實就是一個生錯時代的人,他在新舊交錯的時代,感覺到自己內在超越同時代的想法與價值觀由於「解嚴」而好像可以冒出頭來(但實際上人心尚未解嚴,他根本是處處受到打壓)。他對於事情的判斷與反應偏離同時代太多,周圍的人根本搞不清楚他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他很孤獨,無人理解,在這世界上他找不到著陸點,沒有歸屬,所以總是飄飄的,大家都覺得他瘋瘋的,沒人能夠把握住他。有阿漢這樣的一個人雖然不了解他,卻這樣義無反顧地愛著他,對青春期無所頓著的他會是非常大的依戀與依歸,
FT16003_miyako
可惜了,面對這麼有魅力的、遺世獨立孤獨掙扎的Birdy,導演沒有拍出他的美、他對於阿漢的那種超越時代的、叛逆的吸引力,只是把注意力一直放在阿漢對於Birdy痛苦的眷戀上,導致Birdy的行動脈絡是破碎不清楚的,這也是一個導演無法拉遠距離去看的後遺症。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