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
讀嘛讀嘛 教育 走過愛的蠻荒
書名:走過愛的蠻荒
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https://imgs.plurk.com/Qyd/iAz/fBHcR9xWZW7RfC3n2M6jAhCPQsl_lg.jpg
作者:文國士
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
出版年:2019

身邊有身心疾病的親人,所以看這本書會特別的有感觸。作者的父母都有精神疾病,在療養院相戀而生下了他,由此多少可以想像他的成長過程會比較辛苦的部份;作者在奶奶的庇護與父母的風暴下、幸運的長大了。剖析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那些不接受、與最終接受的過程。原因可能不一樣,但這個歷程多少能對應到每個人的生活上。書不算厚,大概睡前翻翻一小時內就能看完了。
86read
八六
八六

 「你會發病嗎?」
 
 當我們這樣質疑的時候,我們以為這一切只跟基因有關,認為瘋癲和正常之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而我們是站在線的這頭以關心之名,實際帶著各種推敲與臆測,在剎那的唏噓和嘆息後,回到所謂正常人的生活裡。
八六

 「我會發病嗎?」
 
 嚴格來講,答案無論對我,或者對你,都是「我不確定」。

 這個問題絕對不專屬於我,它曾經屬於那些已經發病的病友們,也屬於每一個在這個當下所謂的正常人。
八六

 回頭看看自己早期的生命經驗讓我明白,我們對過往事件的記憶不是像文書資料被放入檔案櫃那樣,一旦歸檔就無法改變。我們記憶事情的方式,更像是捏黏土,同一塊黏土在不同的時候去捏,能捏出不同的形狀。

很認同作者描寫自己小時候對去市場有多排斥的印象的評價。此時此刻覺得自己跨得千辛萬苦的坎,可能十年後也會成為能掛在嘴上輕描淡寫的一句談資。或者成為會在三更半夜睡覺之前突然出現在大腦讓你想把自己埋進枕頭裡面的黑歷史
八六

 想訴說的人擔心自己的坦誠招來廉價的回應;願意聆聽的人忘了傾聽就是同在,同在就能給出力量

傾聽雖然能給予力量,但是能夠給予回應這件事情其實相當的困難。要怎麼讓自己的回應不成為「廉價的回應」呢?在你本意並非如此的情況下。這也是一個需要培養,但我也不知道該從何培養起的能力。
八六

 第一次重擊來自悲劇,第二次重擊來自同為社會一分子的我們--那些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與看得不清,誤用理性,誤傷了已在受難的人。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建議,也不是檢討當事人。要學會分辨自己現在講的是不是自以為是的理性。或者承認「對,我知道我講的話一點用都沒有但我就是想攻擊對方」
八六

 問題學生是被問題纏繞的學生,而不是問題本身。我們需要的會不會其實是關心,不是擔心;是被理解,不是被標籤

關心跟擔心的度的拿捏啊;時時刻刻被擔心會有一種自己被當預備犯看的不爽感。
當安靜的岸,不要當廉價的浪。
八六

 我們對孩子都有超齡的期待,但我們自己卻未必有適齡的表現
八六

 爸媽讓我學會的事情之一,就是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別人的想法是荒唐的、別人的感受是虛假的,這都是旁觀者或者所謂正常人的傲慢。只要當事人這樣想、這樣感覺,哪怕在別人眼裡無足輕重到滑稽可笑,對他自己來說都是真實存在的


與旁人平面化的交流,還滿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的。人畢竟是立體而多面的,只是不一定想了解對方的每一面。平面化的交流方式是輕鬆的,但不會深入。所以如果有想要跟這個人好好交流,就要避免這樣的現象。我都把同事當活著的NPC,超平面地交流
八六

 對一個遊走在常規邊緣、被標籤為「壞小孩」的青少年來說,善的養分可遇不可求。好好長大,其實是需要運氣的

我好喜歡「好好長大是需要運氣的」這句話,在某些方面來說,我覺得我超幸運地長大了。
八六

 自己太急著脫離混沌與迷惘,而太用力地想得到某個「答案」,越用力,越是適得其反,讓求不到解答的絕望感對我予取予求,一口口將我吞食。我應該要慢下來,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誠實面對自己,還脫離不了的霧霾,就先練習與它共存

我認為時下身心病最終也都是這樣的目標就好。不是追求一個模範標準把自己塞進一個自己畫出來的正常的框框,而是調整自己的標準、調整自己能承擔的量、調整那些情緒擺盪的幅度,最終讓自己與那些情緒共存。
八六

 被迫吞下數以千萬計的藥,到最後癱瘓他們的到底是這場病?還是這些藥?我真的不清楚,也不太敢想清楚。
八六

 我是那個有機會放下的人
 放下不等於要原諒,不管我是否原諒,都可以選擇放下--放下對公平的期待,放下執著於憤恨的自己
 
 放下,才有機會讓傷口結痂

我可以理解這段話,被害者的家屬最終都要學會放下,否則自己的人生會很痛苦。不過這件事情,只能有當事人自己替自己決定;當事人以外的人來提出,就是白目無誤。
八六

 我們都是行路人,都曾被石頭絆倒;後來者之所以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只因為先行者沒有挪開石頭。
 
 "We can only teach what we were taught."
八六

 他深刻懂得:好好長大是需要很多好運的
 此刻,他想成為孩子們的幸運。

我覺得這本書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把他自己的故事寫出來了。有這樣的成長經驗,投入教育這個行業,他也許會成為某個孩子成長生命中重要的那一抹善意的存在之一。
隔壁班的男生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