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妮·浮離
@ivy_221016
分享
Tue, Sep 15, 2020 1:54 PM
1
【手動轉】有關於情緒和想法,說與不說。
ಠ_ಠ - [轉] 「說出來會比較好。」 朋友心情不好時,這樣安慰他可能讓他心情更不好 補一個
//如果今天聽的人,能夠適時接住聽到的這些故事與情緒,那麼,說話者的生命經驗,才得以被旁人所聽到。單純的「你很勇敢」是不夠的。那麼,什麼樣是好的承接呢?
回到依附理論來看,所謂好的承接,具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聽者能不能讓說者感覺到『他對我的需求敏感而支持』呢?」 什麼是敏感而支持?其實用言語上很難說明白,但如果從我的經驗來看,敏感而支持,代表的是 「我承認你的情緒,也支持你這個人」,其中可能有這些要素:
一、不評判是非,而是回應事件背後的情緒
二、把行動跟感受切開
……
或許,在選擇要對方說之前,也要評估一下自己當下的能力,能夠接住多少,而不再是單純地帶著「說出來,比較好」的信念去要求對方說//
其他下收
掰噗~
@baipu
期待
Tue, Sep 15, 2020 1:54 PM
請專業的五樓回答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Tue, Sep 15, 2020 1:56 PM
//如果你很混亂的就承接別人的情緒和責任,你就會很混淆的也把自己的情緒和責任丟給他人。
如果你總是不小心就去拯救和承擔別人的人生課題,你就會期待著誰來拯救和承擔你的人生課題。
你總是不可自拔的就為他人而累而苦,為他人擔憂,因此自己的累和苦,就很想要有人來為你付出,給予你需要的支撐。
我們像推骨牌一樣,他人推倒我,我就來推倒你⋯
卻怎麼也不明白,我們都要先學會照顧及堅定自己,而不是相互推倒及覆蓋。//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Tue, Sep 15, 2020 1:58 PM
//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要去「描述心情」,對雙方都是挑戰:
1. 對訴說者而言:在精神不穩的情況下,得去探究自己的傷口。
2. 對聆聽者而言:我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住」他?
訴說者可能會因為「說了對方又不聽」,或者是「越想越混論、難受」,而陷入更大的痛苦。
……
但回到結論的話,就是:比起說或不說,更重要的是怎麼說?對誰說?甚麼時候說?這樣的訴說會讓自己不舒服的話,可以先暫緩的。沒有人規定身處痛苦的人,一定立刻說出來。
……
當我扮演聆聽者的時候,因為case by case,唯一的通則就是沒有通用解,所以在問話、答話的時候,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關心,但盡量把選擇權放在對方手中,也隨時給予對方中斷談話的權力。//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Tue, Sep 15, 2020 1:59 PM
//確認這場談話不是治療,也不是互助大會,就是單純的訴說與聆聽。雙方可以抱持一樣的理解進入這場談話,避免錯誤的期待(說完就會好起來、聽完要立刻給建議等),造成彼此的傷害。
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個人在不同景況中需要的也不一樣。
在開始對話前,以及對話中,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並且給予選擇,或許能幫助我們有更好的談話
補一下傾聽者非萬能的部分:
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子上,那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不一定辦得到。這可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或者太高的驕傲,以為自己可以指揮對方的想法。
我們更像是「陪伴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有能力去確認自己的傷口,那傾聽者可以藉由這場對話,鼓勵並陪伴對方走過這段路。//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Tue, Sep 15, 2020 1:59 PM
//也補充一下,一個小小小小的建議:
千萬不要抱持著「想被接住」的心,隨便找網路上的陌生人傾訴(如果只是想宣洩,用偷偷說講一下倒還好,但如果抱持期待,我個人認為不大適合)
因為在「還不確定對方能否接住我」的情況下,讓自己去回顧傷口、揭開傷口,很可能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傷害。//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Tue, Sep 15, 2020 2:00 PM
@Cerina0903 - 也許只是我的毛 無論是感情還是其他面向,生平最受不了的就是 對現狀不滿一直雞...
//有些人也許會說「我就只是想抱怨一下能量釋放啊」 我覺得是這樣啦,同樣抱怨聽一次兩次,大家都還可當作正常能量釋放,好言建議或安慰。 但八百萬年來都在抱怨同樣的問題,淦那有問題的不就是不肯行動改變的自己嗎?
沒人有義務要承擔別人的負能量,如果真的有無法解決的負能量迴圈,需要的不是摧殘身邊的人,而是去尋求專業協助。完。
然後如果身邊有總是願意無條件安慰你聽你抱怨並給建議的人,無論那是家人朋友另一半,請現在就好好對待並珍惜他們。
啊,記得先搞清楚那是不是邪教ㄛ//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Tue, Sep 15, 2020 2:02 PM
@icat - [轉] "除了感受到那被越界、自由被壓縮的焦慮外,還有若不討好就會有麻煩的恐懼,同時,加...
//除了感受到那被越界、自由被壓縮的焦慮外,還有若不討好就會有麻煩的恐懼,同時,加上你不一定可以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全責的擔憂。因此,你依舊依賴這些話給你方向,或給你被愛、被關心的感受,有時也害怕自己不聽話會後悔,無法承擔責任。
……
其實你渴望的,就是被他人好好尊重與認可,也就是,不論你做什麼都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你也就不用感到不安了。//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Tue, Sep 15, 2020 2:05 PM
【隔離之後】上集:其實隔離時最大的壓力,是不想拍廢片。|賀瓏隔離毀滅100天
【隔離之後】下集:心理諮詢,原來我心中有一位監督者|賀瓏隔離毀滅100天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Wed, Sep 16, 2020 10:41 AM
Wed, Sep 16, 2020 10:41 AM
轉一下taco7914
ಠ_ಠ - 身心科醫療人員路過,發現這篇噗文。 自殺通常是當人身在痛苦之中,覺得絕望、別無選擇的最後一條...
//1.所有事情都要錢,這是事實,但各種風險可以說明一下
2.求醫最重要的是處理環境因素(ex一個堅決認定你沒病的家庭),在這個前提下,想辦法自己持有健保卡&公立醫院看診是相對經濟的形式
2-1.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不太能確定病症是哪種(很多時候是複合的),所以多數時候是「針對你自己求診時敘述的情況」去開藥(類似你說咳嗽給你止咳藥),目標是「處理那個情況」而不是「治好你」
2-2.所以,想求醫可以仔細思考要對醫生說什麼,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你會受到哪種醫療方式,可以從「煩惱的狀況」、「發生哪些事情之後」、「嘗試做了什麼行動但是沒有效果」去表達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Wed, Sep 16, 2020 10:41 AM
2-3.所有藥品都有副作用,身心科的藥品又特別是「先有」副作用才有療效的,所以建議以「吃了會先有1-2週的副作用,之後才能看有沒有效果」這個心理準備去服藥
2-4.身心科看診基本是「陳述症狀」+「醫生開藥」+「服藥觀察」這個loop,藥物無效、藥物有效但是副作用太高(比方上面說的有人影響性慾、或者肥胖之類的)是很常出現的情況,不是醫生亂開藥,你要做的事情是回診告知情況,詢問能否換藥or直接換一個醫生
2-5.對於多數身心科醫生立場來說,重點從來不是治好你,而是讓你還可以披著人皮生活(不會憂鬱到無法工作/無法睡眠/恐慌過度等等的),不要抱持太高期待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Wed, Sep 16, 2020 10:42 AM
3.諮商部分:個人從高中開始跑輔導室,沒有打過張老師或1995;免費的或者收費的都是抽卡,拼運氣,所以第一準則是如果對方表達方式讓你不舒服or你嘗試抗議/溝通過但沒有效果,就直接換一個或者不去
3-1.推薦高中或者大學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免費,但要注意這些地方的資源是變動的(我曾經被一個輔導老師直接嗆過「明年我也看不到她了」,非常難過,後來才知道這是制度問題,對方是實習,而學生無法指定自己要被誰輔導)
3-2.所以無論遇到好的還是壞的,之後都可能離開,如果運氣好遇到好的,可以詢問對方是否有在外諮商(我大學輔導室的老師就有在外面自費)
3-3.每個人求助的方式不同,我有朋友直接表明「無法跟連朋友都不是的人求助」,反之也有認為「寧可跟完全不認識我的人透露心聲」的朋友;諮商比較適合後者。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Wed, Sep 16, 2020 10:42 AM
3-4.諮商前的心理準備:我是來練習表達困擾的(有些時候光是「能夠清楚講述自己痛苦的部分/理由」就是一種進步)、諮商師不會給予太多建議、這個過程主要是幫我釐清思緒
3-5.如果諮商時有讓你痛苦不適的部分,練習向諮商師表達(包括但不限於:覺得對方沒同理心、覺得不信任對方、覺得雙方不合、覺得對方不專業etc),這些都是諮商的重要過程(可以理解成在這裡講話不用那麼客套)
3-6.諮商有分流派。不同流派處理/應對個案的方式完全不一樣,如果覺得這個諮商師完全無法「對症下藥」,可以詢問「如果我ooo,妳會怎麼處理」(盡量避免自殺,可以改換成其他情況),然後接著問「如果我希望的處理方式跟你不同,該怎麼辦」
3-7.對於諮商師來說,轉介個案不是一個很丟臉或者放棄個案的選項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Wed, Sep 16, 2020 10:42 AM
4.個人經歷包含被醫生加入諮商(不知道專業名詞怎麼講,只知道反正不用自費)、被諮商師轉介給其他(不同流派的)諮商師,也經歷過遇到太爛的醫生,只能自己默默不再回診換一家看,這些過程中我的經濟一直非常困難(現在也是),所以多半是以最經濟(健保掛號)的方式去嘗試
4-1.給願意嘗試但是有點猶豫的旅人:求助從來不是問題,一直拖著等到傷口越來越大,就容易禁不起一次的打擊;多數時候我們很懶惰,習慣撐過眼前就好,但身心科跟諮商從來都不是特效藥。事先幫自己找到/準備一個求助的管道(無論是朋友/諮商/求醫/伴侶)總是比較容易的。
4-2.朋友曾經開玩笑說「為了想治療自己所以讀了心理系所,結果發現身邊都是有病的傢伙」,多數的人是因為一定程度的療癒了自己才順利走上這條療癒別人的路。這從來不表示他們已經全好了。
艾妮·浮離
@ivy_221016
說
Wed, Sep 16, 2020 10:43 AM
4-3.諮商師或者身心科醫生都是人,不是神。他們的職業傷害,用比較白話的講法就是:「內心某個還沒處理完但是可以按捺的傷口,在上班過程中被引發出來了」,而這是完全不可預期、也無法避免的(他們也無法挑選個案)
4-4.作為個案的我們,無法得知自己是否不小心引動了別人的舊傷(說實話也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能做的就是:覺得沒有效,就換人,如果能力許可,可以試圖溝通,但不夠也無所謂,告辭換人即可。
最後,我想表達、或者說分享的是:遇到不適合的醫生/諮商師,不是你的錯,但也不是對方的錯,這是常態,不必太過生氣或絕望。
大致這樣。//
載入新的回覆
回到依附理論來看,所謂好的承接,具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聽者能不能讓說者感覺到『他對我的需求敏感而支持』呢?」 什麼是敏感而支持?其實用言語上很難說明白,但如果從我的經驗來看,敏感而支持,代表的是 「我承認你的情緒,也支持你這個人」,其中可能有這些要素:
一、不評判是非,而是回應事件背後的情緒
二、把行動跟感受切開
……
或許,在選擇要對方說之前,也要評估一下自己當下的能力,能夠接住多少,而不再是單純地帶著「說出來,比較好」的信念去要求對方說//
其他下收
如果你總是不小心就去拯救和承擔別人的人生課題,你就會期待著誰來拯救和承擔你的人生課題。
你總是不可自拔的就為他人而累而苦,為他人擔憂,因此自己的累和苦,就很想要有人來為你付出,給予你需要的支撐。
我們像推骨牌一樣,他人推倒我,我就來推倒你⋯
卻怎麼也不明白,我們都要先學會照顧及堅定自己,而不是相互推倒及覆蓋。//
1. 對訴說者而言:在精神不穩的情況下,得去探究自己的傷口。
2. 對聆聽者而言:我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住」他?
訴說者可能會因為「說了對方又不聽」,或者是「越想越混論、難受」,而陷入更大的痛苦。
……
但回到結論的話,就是:比起說或不說,更重要的是怎麼說?對誰說?甚麼時候說?這樣的訴說會讓自己不舒服的話,可以先暫緩的。沒有人規定身處痛苦的人,一定立刻說出來。
……
當我扮演聆聽者的時候,因為case by case,唯一的通則就是沒有通用解,所以在問話、答話的時候,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關心,但盡量把選擇權放在對方手中,也隨時給予對方中斷談話的權力。//
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個人在不同景況中需要的也不一樣。
在開始對話前,以及對話中,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並且給予選擇,或許能幫助我們有更好的談話
補一下傾聽者非萬能的部分:
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子上,那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不一定辦得到。這可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或者太高的驕傲,以為自己可以指揮對方的想法。
我們更像是「陪伴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有能力去確認自己的傷口,那傾聽者可以藉由這場對話,鼓勵並陪伴對方走過這段路。//
千萬不要抱持著「想被接住」的心,隨便找網路上的陌生人傾訴(如果只是想宣洩,用偷偷說講一下倒還好,但如果抱持期待,我個人認為不大適合)
因為在「還不確定對方能否接住我」的情況下,讓自己去回顧傷口、揭開傷口,很可能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傷害。//
沒人有義務要承擔別人的負能量,如果真的有無法解決的負能量迴圈,需要的不是摧殘身邊的人,而是去尋求專業協助。完。
然後如果身邊有總是願意無條件安慰你聽你抱怨並給建議的人,無論那是家人朋友另一半,請現在就好好對待並珍惜他們。
啊,記得先搞清楚那是不是邪教ㄛ//
……
其實你渴望的,就是被他人好好尊重與認可,也就是,不論你做什麼都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你也就不用感到不安了。//
2.求醫最重要的是處理環境因素(ex一個堅決認定你沒病的家庭),在這個前提下,想辦法自己持有健保卡&公立醫院看診是相對經濟的形式
2-1.很多情況下,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不太能確定病症是哪種(很多時候是複合的),所以多數時候是「針對你自己求診時敘述的情況」去開藥(類似你說咳嗽給你止咳藥),目標是「處理那個情況」而不是「治好你」
2-2.所以,想求醫可以仔細思考要對醫生說什麼,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你會受到哪種醫療方式,可以從「煩惱的狀況」、「發生哪些事情之後」、「嘗試做了什麼行動但是沒有效果」去表達
2-4.身心科看診基本是「陳述症狀」+「醫生開藥」+「服藥觀察」這個loop,藥物無效、藥物有效但是副作用太高(比方上面說的有人影響性慾、或者肥胖之類的)是很常出現的情況,不是醫生亂開藥,你要做的事情是回診告知情況,詢問能否換藥or直接換一個醫生
2-5.對於多數身心科醫生立場來說,重點從來不是治好你,而是讓你還可以披著人皮生活(不會憂鬱到無法工作/無法睡眠/恐慌過度等等的),不要抱持太高期待
3-1.推薦高中或者大學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免費,但要注意這些地方的資源是變動的(我曾經被一個輔導老師直接嗆過「明年我也看不到她了」,非常難過,後來才知道這是制度問題,對方是實習,而學生無法指定自己要被誰輔導)
3-2.所以無論遇到好的還是壞的,之後都可能離開,如果運氣好遇到好的,可以詢問對方是否有在外諮商(我大學輔導室的老師就有在外面自費)
3-3.每個人求助的方式不同,我有朋友直接表明「無法跟連朋友都不是的人求助」,反之也有認為「寧可跟完全不認識我的人透露心聲」的朋友;諮商比較適合後者。
3-5.如果諮商時有讓你痛苦不適的部分,練習向諮商師表達(包括但不限於:覺得對方沒同理心、覺得不信任對方、覺得雙方不合、覺得對方不專業etc),這些都是諮商的重要過程(可以理解成在這裡講話不用那麼客套)
3-6.諮商有分流派。不同流派處理/應對個案的方式完全不一樣,如果覺得這個諮商師完全無法「對症下藥」,可以詢問「如果我ooo,妳會怎麼處理」(盡量避免自殺,可以改換成其他情況),然後接著問「如果我希望的處理方式跟你不同,該怎麼辦」
3-7.對於諮商師來說,轉介個案不是一個很丟臉或者放棄個案的選項
4-1.給願意嘗試但是有點猶豫的旅人:求助從來不是問題,一直拖著等到傷口越來越大,就容易禁不起一次的打擊;多數時候我們很懶惰,習慣撐過眼前就好,但身心科跟諮商從來都不是特效藥。事先幫自己找到/準備一個求助的管道(無論是朋友/諮商/求醫/伴侶)總是比較容易的。
4-2.朋友曾經開玩笑說「為了想治療自己所以讀了心理系所,結果發現身邊都是有病的傢伙」,多數的人是因為一定程度的療癒了自己才順利走上這條療癒別人的路。這從來不表示他們已經全好了。
4-4.作為個案的我們,無法得知自己是否不小心引動了別人的舊傷(說實話也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能做的就是:覺得沒有效,就換人,如果能力許可,可以試圖溝通,但不夠也無所謂,告辭換人即可。
最後,我想表達、或者說分享的是:遇到不適合的醫生/諮商師,不是你的錯,但也不是對方的錯,這是常態,不必太過生氣或絕望。
大致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