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的第N個狡兔
ಠ_ಠ - [轉] 「說出來會比較好。」朋友心情不好時,這樣安慰他可能讓他心情更不好 作者:Psy-de...
關於「說出來會比較好」這件事,我有點經驗可以分享
不代表正確,只是一些經歷
窟的第N個狡兔
用言語或文字描述自身狀況,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技能」喔!就像我們生病,有時也只能說出「不大舒服」,但需要經過問診,或仔細感受、思考,才能用更精確的字眼:鈍痛、麻癢、劇痛、暈眩等等
窟的第N個狡兔
而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要去「描述心情」,對雙方都是挑戰:
1. 對訴說者而言:在精神不穩的情況下,得去探究自己的傷口。
2. 對聆聽者而言:我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接住」他?
窟的第N個狡兔
訴說者可能會因為「說了對方又不聽」,或者是「越想越混論、難受」,而陷入更大的痛苦。
窟的第N個狡兔
所以就不要說嗎?或者是就不關心嗎?我想也不是的。
會問出這句話,相信或多或少都是想安慰對方,只是我們都還在摸索跟彼此相處的方法。
窟的第N個狡兔
以下分傾聽者跟訴說者雙方,來分享一下關於「說出來會比較好」這句話。
小彩兒 (๑´ㅂ`๑)
其實論語裡面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沒有一定要這樣或一定不要這樣,只要合理就去做,這種事情真的是case by case
窟的第N個狡兔
先講結論
幹就小彩上面那句話,case by case
窟的第N個狡兔
當我想傾訴情緒的時候

有時「說出來會比較好」,是因為我們還不確定自己的狀態,可以藉由文字、言語來確認,並且進一步「認識」痛苦的存在,達到「宣洩」或「承認」。
有時候事情很重要沒錯,但處在當下的我們的那份情緒,也是真實,且需要被自我接納的。

如果決定要說出自己的狀態,我自己是習慣用文字,因為寫字比說話慢,而且是我自己習慣的表達方式。動作放慢,也有利整理思緒。
窟的第N個狡兔
我會試著將自己的心情寫下來、說出來,但不加任何好壞或道德標準的評價,也不用太完整的邏輯去包裝它,也不加入任何推測。就用最支離破碎的方式寫下來,把我感受到的事實記錄下來:

我目前走不出這個情緒
我對某件事情感到生氣失望、我不喜歡什麼、我不想看到什麼
我想得到什麼、我需要甚麼樣的言語跟待遇
窟的第N個狡兔
因為「說出來」的過程是一種回顧、探索,也會向大腦重新定義這整件事情。
對我自己來說,我不想完整回顧事件本身,因為把自己重新放在那個場景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也十分危險,我不知道自己走不走得出來。
而如果太有邏輯去闡述,會自然加入很多評價、應該與不應該,而那些東西對我是有害的。
所以我選擇用比較零散的方法,表達、確認自己的狀況。
窟的第N個狡兔
這是我自己適用的方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但回到結論的話,就是:比起說或不說,更重要的是怎麼說?對誰說?甚麼時候說?這樣的訴說會讓自己不舒服的話,可以先暫緩的。沒有人規定身處痛苦的人,一定立刻說出來。
窟的第N個狡兔
也補充一下,一個小小小小的建議:
千萬不要抱持著「想被接住」的心,隨便找網路上的陌生人傾訴(如果只是想宣洩,用偷偷說講一下倒還好,但如果抱持期待,我個人認為不大適合)
因為在「還不確定對方能否接住我」的情況下,讓自己去回顧傷口、揭開傷口,很可能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傷害。
窟的第N個狡兔
當我扮演聆聽者的時候
因為case by case,唯一的通則就是沒有通用解,所以在問話、答話的時候,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關心,但盡量把選擇權放在對方手中,也隨時給予對方中斷談話的權力。

譬如:有想談嗎?
在哪裡講?(當面?網路的話,文字還視訊或語音?)
什麼時候講會比較好?
會需要我保密到什麼程度?
(保密問題通常是因為牽涉到法律層面的通報,或者是家人朋友等等因素,類似如果有人問起,我可以回答多少?或者是根本不要讓其他人知道有這場談話?)
窟的第N個狡兔
另外,我也非常喜歡原噗提到的兩點:
窟的第N個狡兔
https://images.plurk.com/39ostfdZcKbO0dGdR0sqoR.png
窟的第N個狡兔
我自己的經驗談是:
我們都想接住對方,但很困難。不管是跳躍式的試圖「解決對方的問題」,或者是目標明確些的「解決對方的情緒」,都是有難度的。有可能會因為經驗不足、專業度不夠,陷入好心辦壞事、二次傷害的窘境中。
窟的第N個狡兔
傾聽者不是萬能的,我們可以試著明確表達自己的定位:
我不確定我能做什麼,但如果你需要一個訴說的對象,我願意聽你講。

確認這場談話不是治療,也不是互助大會,就是單純的訴說與聆聽。雙方可以抱持一樣的理解進入這場談話,避免錯誤的期待(說完就會好起來、聽完要立刻給建議等),造成彼此的傷害
窟的第N個狡兔
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個人在不同景況中需要的也不一樣。
在開始對話前,以及對話中,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並且給予選擇,或許能幫助我們有更好的談話
窟的第N個狡兔
補一下傾聽者非萬能的部分:
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子上,那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不一定辦得到。這可能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或者太高的驕傲,以為自己可以指揮對方的想法。
這也是我曾經落入的錯誤

我們更像是「陪伴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有能力去確認自己的傷口,那傾聽者可以藉由這場對話,鼓勵並陪伴對方走過這段路。
窟的第N個狡兔
還是要說,這個噗提出的,是我這幾年的心得,不具有專業背景,所以參考參考就好。最重要的還是「適合自己」,而非直接套用我的方式。

如果有想要討論的,可以直接留言給我。
我會盡我所能講講看自己想到的部分,但不能保證立即回文,或者是一定能給你什麼解答,只是有空就歡迎聊聊天
窟的第N個狡兔
窟的第N個狡兔
之前示範的是對外的對話,但如果是對內的好奇呢?我們其實也可以用同一套對話的方式,藉由自我傾訴,慢慢釐清自己的感受。

冰山理論提到「情緒感受」,以及「對感受的情緒」。
譬如「我很生氣」,和「我對於自己很生氣這件事,感到很挫折」。
窟的第N個狡兔
過去我長期陷在「對感受的情緒」中,所以自我否定。我知道我可以難過、可以生氣,但情緒一低落,就會陷入更深的絕望中,覺得自己怎麼可以那麼憂鬱?那麼廢?
我是在利用上面那種零碎的書寫表達時,才發現自己的低落,居然可以被拆解成:
我因為沒吃到布丁(單純舉例)很難過
我對於為此感到難過的自己很失望
窟的第N個狡兔
因為說(寫)出來,我才第一次發現,並正視那份失望的存在。
不然長期難過與失望是被揉合在一起的,我只能知道「自己狀態很糟」,但說不出到底糟在哪?又該怎麼辦?
所以「說出來會比較好」嗎?有可能的,不是絕對,但是絕對有可能。
我說出來,所以可以分辨自己的情緒,進而慢慢的把那份失望放下了。
窟的第N個狡兔
既然人那麼多,我就順便發ㄍ廣告了

廣告時間
歡迎大家幫我按一下鼓掌,走過路過點點五下,我就會收到基金會給我的LIKECOIN。感激感激!
LikeCoin - Reinventing the Like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