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48 PM
Mon, Aug 31, 2020 6:32 AM
87
17
週末愛樂小詞典
【S】-3
Sonata form 奏鳴曲式
由
呈示部(exposition)
、
發展部(development)
與
再現部(recapitulation)
組成的樂曲結構,有時還包含了序奏(introduction)與尾奏(coda)。
有請之前出現過的餅乾圖,給大家一個簡單直截的印象:
●
奏鳴曲式可謂古典時期(或甚至是整個西洋古典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曲式,常見於多樂章作品(如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的第一樂章。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48 PM
奏鳴曲式在古典音樂當中的地位,差不多就等於主副歌形式在流行音樂中的地位。
如果這輩子只想要了解一個曲式,那麼學奏鳴曲式就對了!
(雖然說奏鳴曲式其實有那麼點複雜,所以搞懂以後想要再了解其他的曲式,應該是易如反掌了。)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49 PM
值得注意的是,
奏鳴曲式
與上週提及的
奏鳴曲
為兩個獨立的概念。
前者為18世紀中葉(古典時期早期)發展出的
樂曲段落形式
,後者則為
一種樂曲
(在巴洛克時期即出現的名詞,於古典時期始出現嚴格定義)。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0 PM
以下就分別介紹三個主要段落。圖片借用自
Sonata Form: Definition & Examples - Video & Lesson ...
牽扯調性的部分比較複雜一點,會標注「進階補充」,看不懂就跳過,一點關係也沒有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1 PM
Sun, Aug 30, 2020 5:08 PM
♫呈示部
第一主題→連接部(bridge)→第二主題→小尾聲(codetta)
第一、第二主題通常有著相異的節奏、性格、還有調性。(所以看到餅乾圖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口味)
如果搞不清楚調性也沒關係,
記著有「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兩個不同的東西就好。
呈示部通常會反覆,像是把一件事情重複說過,讓你更加牢牢記著,畢竟這兩個主題在後面還要繼續出現。
進階補充:
若第一主題為大調,第二主題通常會在其「屬調」上(屬音是主音往上數的第五個音。例如C大調屬調為G大調);
若第一主題為小調,第二主題則為其「關係大調」(升降記號一樣的大小調。例如a小調的關係大調為C大調)。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2 PM
Sun, Aug 30, 2020 4:58 PM
♫發展部
根據呈示部的主題加以
變化
,或加入
新的素材
。(基本上自由空間超大,所以看到餅乾圖上就是一堆碎片拼拼湊湊)
進階補充:
發展部通常從呈示部結尾的調性開展,調性不明確,或不斷轉調。
基於古典時期講求的對稱性,發展部在該時期作品中通常較短,浪漫時期作品中則佔有較多篇幅。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2 PM
Sun, Aug 30, 2020 5:17 PM
♫再現部
第一主題→連接部→第二主題
顧名思義,
重現呈示部的兩個主題
,但稍有不同。(所以看那個餅乾,就跟呈示部的有點像又不太像)
進階補充:
與呈示部不同的是,第二主題維要持在與第一主題相同的調上,或為其平行大/小調(例如C大調與c小調,主音相同,調號不同)。這也是為什麼餅乾圖中,兩塊餅乾在再現部會有一樣的外圈顏色。
連接部通常引入新的素材,稱作「第二發展部」。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2 PM
以上為主要準則,實際上當然還是有不少例外(所以上面寫了很多「通常」)
但整體而言,三個段落的差異應該還算鮮明,容易辨識。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3 PM
Sun, Aug 30, 2020 5:01 PM
如果想了解更多,而且英聽能力還行,推薦這部影片,10分鐘裡幾乎把能講的都講完了,也有很清晰的舉例。
How to Listen to Classical Music: Sonata Form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3 PM
也可以看看好和弦的,中文解釋畢竟容易吸收:
一次搞懂「奏鳴曲式」!
雖然小編覺得12分鐘裡講的不是「奏鳴曲式」的東西有點多,開始了快要四分鐘才真正進入正題......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5 PM
在英文版的影片中提到的比喻小編個人相當欣賞,簡單轉述給大家:
整個奏鳴曲式就像是
一場對話
,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就是兩個不同意見的人,在
呈示部
各自說出想法。到了
發展部
兩人開始辯論交鋒,交流彼此的想法。最後的
再現部
,則是雙方達成了結論,解決問題。
這樣一想,應該會覺得奏鳴曲式更加具體了一些吧!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4:55 PM
Mizu🌱自分のBPMで
@Koimizu233
Sun, Aug 30, 2020 4:59 PM
謝謝小編!
之前看這篇也覺得頗有幫助:
[MUZIK] 帶您聽懂「奏鳴曲式」!(全集,5/10 更新) | WiwiStudio – 台灣鋼琴家...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5:00 PM
Mizu🌱自分のBPMで
: 感謝補充!奏鳴曲式實在很重要,所以推廣的資源不少,真的很棒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Sun, Aug 30, 2020 5:01 PM
Sun, Aug 30, 2020 5:01 PM
啊,MUZIK那篇看起來就像是好和弦那部影片的腳本XD
人尹大可🗡️🍯
@iamwhitecat
Sun, Aug 30, 2020 8:15 PM
餅乾圖真的好可愛又簡單易懂,喜歡
克雷爾格德
@arkr1588
Sun, Aug 30, 2020 11:26 PM
餅乾圖看完秒懂秒記
sophia愛古典音樂
@sophielin88
Mon, Aug 31, 2020 12:48 AM
早安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Mon, Aug 31, 2020 12:50 AM
sophia愛古典音樂
: 早安!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Mon, Aug 31, 2020 12:51 AM
人尹大可🗡️🍯
:
克雷爾格德
: 噗首有附來源,要感謝製圖者
靈煙
@lingyan0529
Mon, Aug 31, 2020 12:56 AM
那個小人也好可愛,尤其"key"的部分 XD
🎻古典愛樂推廣噗🎹
@philharmonik
Mon, Aug 31, 2020 6:33 AM
靈煙
: 是啊,顏色暗藏玄機
載入新的回覆
由呈示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與再現部(recapitulation)組成的樂曲結構,有時還包含了序奏(introduction)與尾奏(coda)。
有請之前出現過的餅乾圖,給大家一個簡單直截的印象:
●
奏鳴曲式可謂古典時期(或甚至是整個西洋古典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曲式,常見於多樂章作品(如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的第一樂章。
如果這輩子只想要了解一個曲式,那麼學奏鳴曲式就對了!
(雖然說奏鳴曲式其實有那麼點複雜,所以搞懂以後想要再了解其他的曲式,應該是易如反掌了。)
前者為18世紀中葉(古典時期早期)發展出的樂曲段落形式,後者則為一種樂曲(在巴洛克時期即出現的名詞,於古典時期始出現嚴格定義)。
牽扯調性的部分比較複雜一點,會標注「進階補充」,看不懂就跳過,一點關係也沒有
第一主題→連接部(bridge)→第二主題→小尾聲(codetta)
第一、第二主題通常有著相異的節奏、性格、還有調性。(所以看到餅乾圖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口味)
如果搞不清楚調性也沒關係,記著有「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兩個不同的東西就好。
呈示部通常會反覆,像是把一件事情重複說過,讓你更加牢牢記著,畢竟這兩個主題在後面還要繼續出現。
進階補充:
若第一主題為大調,第二主題通常會在其「屬調」上(屬音是主音往上數的第五個音。例如C大調屬調為G大調);
若第一主題為小調,第二主題則為其「關係大調」(升降記號一樣的大小調。例如a小調的關係大調為C大調)。
根據呈示部的主題加以變化,或加入新的素材。(基本上自由空間超大,所以看到餅乾圖上就是一堆碎片拼拼湊湊)
進階補充:
發展部通常從呈示部結尾的調性開展,調性不明確,或不斷轉調。
基於古典時期講求的對稱性,發展部在該時期作品中通常較短,浪漫時期作品中則佔有較多篇幅。
第一主題→連接部→第二主題
顧名思義,重現呈示部的兩個主題,但稍有不同。(所以看那個餅乾,就跟呈示部的有點像又不太像)
進階補充:
與呈示部不同的是,第二主題維要持在與第一主題相同的調上,或為其平行大/小調(例如C大調與c小調,主音相同,調號不同)。這也是為什麼餅乾圖中,兩塊餅乾在再現部會有一樣的外圈顏色。
連接部通常引入新的素材,稱作「第二發展部」。
但整體而言,三個段落的差異應該還算鮮明,容易辨識。
雖然小編覺得12分鐘裡講的不是「奏鳴曲式」的東西有點多,開始了快要四分鐘才真正進入正題......整個奏鳴曲式就像是一場對話,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就是兩個不同意見的人,在呈示部各自說出想法。到了發展部兩人開始辯論交鋒,交流彼此的想法。最後的再現部,則是雙方達成了結論,解決問題。
這樣一想,應該會覺得奏鳴曲式更加具體了一些吧!
之前看這篇也覺得頗有幫助:
[MUZIK] 帶您聽懂「奏鳴曲式」!(全集,5/10 更新) | WiwiStudio – 台灣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