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
@jinjinazui
說
Wed, Jul 29, 2020 4:33 AM
Wed, Jul 29, 2020 4:53 AM
38
3
廢
因為之前工作要碰到考古遺物相關的事情,就去問了相關的人員。粗淺的概念大概就是:考古學家是不會任意揣測挖掘出來器物的功用。就算他像壺的提把,也不會有任何考古學家斷定他是用來裝水的物件的提把。所以對於我們要延伸意義這件事我想對方其實生氣的。
畢竟我們要傳播一個視覺的或是文字的知識很容易,如果不是真的適合的詮釋,之後要再修改之類真的很難。覺得文化挪用不是一個意識形態名詞而已。
阿薩🦁🦢
@jinjinazui
說
Wed, Jul 29, 2020 4:35 AM
覺得所謂詮釋或是文化他並不是只有單一的答案,牽涉到各種族群、立場與歷史,所以才需要小心。我想這是最基本的尊重,而不是說錯了但可以宣傳也是好的這種事。我覺得沒有這種事。
阿薩🦁🦢
@jinjinazui
說
Wed, Jul 29, 2020 4:39 AM
Wed, Jul 29, 2020 5:15 AM
覺得運用一個文化展現出來的可以是有趣的,但在有趣的呈現之前,我覺得嚴謹是必要的。而且文化的脈絡很深,真的是可能身處在文化中的人也不知其為何,就我是覺得更要謹慎尊重吧。
阿薩🦁🦢
@jinjinazui
說
Wed, Jul 29, 2020 4:50 AM
Wed, Jul 29, 2020 4:54 AM
我想這個文化挪用之類的專有名詞無關,我的理論都是念興趣的。很多概念是在實務上感受到的,專有名詞只是方便代稱這種複雜的事而已,但在名詞之下的意義與對人的詮釋才是重要的。到底無論人類學也好、民族學也好,從以前的帝國之眼到現在,主要還是要理解人--最終想要的不過就是尊重人吧。當然以前的人類學是另外一回事,未來也有可能有更好的觀點,但以人為本(無論是他者或是自身)與尊重每個文化讓人走的更長遠,我想該嚴肅的時候還是要嚴肅的。
阿薩🦁🦢
@jinjinazui
Wed, Jul 29, 2020 1:52 PM
Low Hong Chuan
在友噗上看到這則,雖然噗友說的不是這件事(所以抱歉不放噗的連結了),但覺多少呼應了一些為什麼運用文化詞彙物件要謹慎的原因之一。雖然米同樣是米。
載入新的回覆
畢竟我們要傳播一個視覺的或是文字的知識很容易,如果不是真的適合的詮釋,之後要再修改之類真的很難。覺得文化挪用不是一個意識形態名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