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whiteness
想
Sun, Jul 26, 2020 1:23 AM
Sun, Jul 26, 2020 2:18 AM
12
1
原耽
斯斯有兩種愛情也是
“人生在世,還是要先生存,先生活,然後才能有精力好好愛人,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戀愛法則》第42章,索煬。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1:29 AM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
常覺得,生活是一個人的「根」,日子過得煩躁,就沒什麼力氣與耐心去好好陪伴周遭的人;
日子過得順遂,則有更大的夢想和嚮往,去期待往後的人生。
前者會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喪,身旁的朋友也會漸漸淡去,或只剩下喪氣的物以類聚……
後者卻因為喜歡上自己的生活,大夥兒跟他待在一起也會感到快樂,而過得越來越厚實、豐富,不斷地往上疊加。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1:34 AM
聽起來挺恐怖的,這不就是個惡性循環嗎
說到底,過得順不順利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經濟水平、家庭背景、學生職涯……方方面面影響的太多了。
所以這句話,聽似不公平,但我仍覺得
它很真實
。
真實到會讓我想起最疲於奔命的日子,光要顧及自己的情緒不要崩潰、不要輕易遷怒親人朋友就已經耗盡心力了,然而,要突破現狀的話。
──爬也要爬起來。
──再想逃避,也都要逼自己直視。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1:38 AM
但是,有趣的是,若把「愛情」放在這個範疇裡,會發現另一種面向。
就是生活過得太喪了,我受不了了,我需要別人和我一起承擔這份喪氣,我想要人拉我一把,或與我一塊兒沉淪,別說這麼多了
我需要愛情
,我不能不談戀愛。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1:41 AM
Sun, Jul 26, 2020 1:42 AM
反面則有另一種。
我的生活已經很圓滿了,有親人、朋友和事業,我也是有夜深人靜寂寞的時候,但愛情對我來說只是
額外的滋潤
,真的沒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兩種模式,在周遭朋友身上都看得到,然後……做為旁觀者,真的覺得「滿足自己空洞」的愛,與「對未來有追求」的愛,
很不一樣
。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1:45 AM
Sun, Jul 26, 2020 1:45 AM
在很多小說裡,為了表達戲劇張力,都會傾向於描述第一種愛情的痛苦、求而不得,講他們不一定是真心相愛,偏偏還是愛上了彼此的命運。
卻很少有故事去說,世界上有另一群人,他們理智、對自己有規劃,
愛情不是生活中的全部
,這樣的人去看待、實踐愛情,會是什麼樣子。
《戀愛法則》裡,沈徽明和索煬正是第二種類型的人,於是,整部小說,就跟他們的思維一樣,成熟得不可思議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1:48 AM
沈徽明說過。
“戀愛可是兩個人的事兒。”
索煬又說。
“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的世界分出一半跟另一個人交換,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第32章。
他們幾乎沒有時間約會,彼此卻有共識,約會就是願意把所剩無幾的休憩空間,容納予另一人走進來。
我看著你忙碌,陪著你休息。
──戀愛沒有這麼偉大,這種心甘情願的往來就是愛情。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1:56 AM
Sun, Jul 26, 2020 1:56 AM
所以,在我看來,第一種和第二種愛情,壓根就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兩者對交往的想像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
第一種,目標是「填補自己空虛的生活」,它的關注點其實並不在對方,而是在於「自己的感受」。
開心的時候會享受愛情,可一旦附加的壓力隨之而來──或許來自家庭、出櫃,或是性格上必定有的摩擦時──角色要不是為了不失去愛而扼殺本性,要不就是喪失原有的快樂後,直接再見一了百了。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2:01 AM
Sun, Jul 26, 2020 2:04 AM
第二種,重點在於「分享兩人既有的生活」,它是雙向的,關注點也往往是「對方的想法」。
因為,一旦自己的認知與對方脫鉤了,那麼戀愛就淪為單方面的自我滿足,這樣的關係不會長久,無法給出承諾,若是特別忙碌的對象,自然也沒有人會想把人力資本投注在這毫無效益可言的取樂當中。
所以,若要完成這種愛情,重視對方的感覺是
必須的
,需要大量的觀察與溝通,並且是奔著一輩子的時長去相處的。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2:07 AM
而尤其浪漫的是,在故事裡,這兩個理性不能再理性的人,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
“當我們對彼此的愛已經濃烈到不知道應該再如何表達的時候,就只有結婚這一條路了……只是戀人的關係已經滿足不了我們,我們需要成為彼此的愛人。”──第66章,索煬。
沈徽明是這樣回應的,他描述他眼裡的婚姻。
“婚姻是規則之下的求而不得,
只能用迂迴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想跟對方廝守到老的決心
。”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2:13 AM
Sun, Jul 26, 2020 2:16 AM
從過好生活起,再用這樣富足的生活去擁抱另一個人,和他共享這樣的生活,最終,帶著兩人份的勇氣與動力,承諾廝守到老。
放在同性愛情裡,剝除傳統生育的責任後,人與人之間,就真的只剩下愛了。
我也常問自己:妳能確信自己可以永遠愛同一個人嗎,跟對方度過餘生嗎。
這聽起來太荒謬了,可這確實
就是婚姻的效力
,我不懂這要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萌生這種不實際的想法。
阿╰( ◜❤◝ )╯調
@whiteness
Sun, Jul 26, 2020 2:17 AM
可是沈徽明說了,對、正是這種想法一點也不踏實,所以我們才需要婚姻,以此
來宣誓自己的決心
。
告訴所愛的人,我愛你,你放心,至少此時此刻,我想要和你永遠在一起
──我的老天啊。
──這個故事,
太厲害了
。
載入新的回覆
常覺得,生活是一個人的「根」,日子過得煩躁,就沒什麼力氣與耐心去好好陪伴周遭的人;
日子過得順遂,則有更大的夢想和嚮往,去期待往後的人生。
前者會把生活過得越來越喪,身旁的朋友也會漸漸淡去,或只剩下喪氣的物以類聚……
後者卻因為喜歡上自己的生活,大夥兒跟他待在一起也會感到快樂,而過得越來越厚實、豐富,不斷地往上疊加。
說到底,過得順不順利也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經濟水平、家庭背景、學生職涯……方方面面影響的太多了。
所以這句話,聽似不公平,但我仍覺得它很真實。
真實到會讓我想起最疲於奔命的日子,光要顧及自己的情緒不要崩潰、不要輕易遷怒親人朋友就已經耗盡心力了,然而,要突破現狀的話。
──爬也要爬起來。
──再想逃避,也都要逼自己直視。
這兩種模式,在周遭朋友身上都看得到,然後……做為旁觀者,真的覺得「滿足自己空洞」的愛,與「對未來有追求」的愛,很不一樣。
卻很少有故事去說,世界上有另一群人,他們理智、對自己有規劃,愛情不是生活中的全部,這樣的人去看待、實踐愛情,會是什麼樣子。
《戀愛法則》裡,沈徽明和索煬正是第二種類型的人,於是,整部小說,就跟他們的思維一樣,成熟得不可思議
“戀愛可是兩個人的事兒。”
索煬又說。
“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的世界分出一半跟另一個人交換,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第32章。
他們幾乎沒有時間約會,彼此卻有共識,約會就是願意把所剩無幾的休憩空間,容納予另一人走進來。
我看著你忙碌,陪著你休息。
──戀愛沒有這麼偉大,這種心甘情願的往來就是愛情。
第一種,目標是「填補自己空虛的生活」,它的關注點其實並不在對方,而是在於「自己的感受」。
開心的時候會享受愛情,可一旦附加的壓力隨之而來──或許來自家庭、出櫃,或是性格上必定有的摩擦時──角色要不是為了不失去愛而扼殺本性,要不就是喪失原有的快樂後,直接再見一了百了。
因為,一旦自己的認知與對方脫鉤了,那麼戀愛就淪為單方面的自我滿足,這樣的關係不會長久,無法給出承諾,若是特別忙碌的對象,自然也沒有人會想把人力資本投注在這毫無效益可言的取樂當中。
所以,若要完成這種愛情,重視對方的感覺是必須的,需要大量的觀察與溝通,並且是奔著一輩子的時長去相處的。
“當我們對彼此的愛已經濃烈到不知道應該再如何表達的時候,就只有結婚這一條路了……只是戀人的關係已經滿足不了我們,我們需要成為彼此的愛人。”──第66章,索煬。
沈徽明是這樣回應的,他描述他眼裡的婚姻。
“婚姻是規則之下的求而不得,只能用迂迴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想跟對方廝守到老的決心。”
放在同性愛情裡,剝除傳統生育的責任後,人與人之間,就真的只剩下愛了。
我也常問自己:妳能確信自己可以永遠愛同一個人嗎,跟對方度過餘生嗎。
這聽起來太荒謬了,可這確實就是婚姻的效力,我不懂這要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萌生這種不實際的想法。
告訴所愛的人,我愛你,你放心,至少此時此刻,我想要和你永遠在一起
──我的老天啊。
──這個故事,太厲害了。